大河汤汤,日月轮转。
万木并秀、水光潋滟,时有飞鸟掠过。盛夏时节的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宛若一幅多彩的画卷;
河曲黄河沿线湿地公园。王春梅摄
山色葱茏、碧波万顷,游人络绎不绝。长城与黄河的“握手处”——偏关老牛湾再次以旖旎风光迎来一年的旅游旺季;
……
汾河与黄河是流淌在忻州大地上的两条重要河流,不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明,而且滋养了两岸百姓的生活,在新的时代更被赋予非凡的意义和要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国家战略,忻州践行。近年来,忻州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要求,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理念,全市上下一盘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奋力书写了管水治水兴水的“忻州答卷”。
黄河河曲段。张存良摄
管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或结伴嬉戏、或优雅漫步、或引吭高歌……每到春季,河曲县的黄河岸畔就变成了浪漫的“天鹅湖”。一批又一批的候鸟飞抵这里觅食、栖息,成了大河之畔最美的风景,也成为了河曲县良好生态环境的“代言人”。
忻州是黄河入晋第一市,市域内黄河流经偏关、河曲、保德三县,全长171公里。近年来,忻州用系统观念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用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忻州段“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建立务实高效的推进机制。在全省创新实行双主任制度的“河长制”,成立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忻州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忻州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偏关县乾坤湾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冯晓磊摄
构建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出台《忻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高标准编制《忻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两山四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治理规划。
以立法“小切口”推动生态环境“大治理”。近年来,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忻州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忻州市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关于加强黄河流域忻州段生态保护实施禁牧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为忻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工作,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水权交易制度、分配方案和交易平台。
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不仅为区域内河流治理指明了方向,而且让治理有了强力抓手。
“东碾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它的发源地就在娑婆乡,所以保护好东碾河就是在保护汾河,也是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要助力。”静乐县娑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哓燕是乡级河长,要经常带队开展巡河工作,查看沿线是否存在私挖滥采、倾倒垃圾等现象。
河曲罗圈堡。张存良摄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如今,在忻州,每一条河都有“河长”。河长们深知,管好这一方碧水,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的思想行动自觉,坚持把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转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做好治水兴水、护林增绿等一系列工作,努力让忻州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生活品质越来越高。”3月29日,忻州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朱晓东的讲话掷地有声,让忻州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更加坚定。
治水 一泓清水入黄河
“过去一刮风,到处是尘土,客人来了看一眼就走了,根本不住。现在是山青了,水绿了,还有客人专门来度假的。”近些年,在偏关县老牛湾开农家乐的李浩敏真正过上了“靠山吃山,靠河吃河”的生态饭。
偏关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黄河入晋后的第一县,在过去一直是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代名词”。为改变这一面貌,多年来偏关县统筹推进减沙控沙、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使全县绿化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4%增加到如今的40%。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偏关的“巨变”并非孤例。
河曲县的榆岭窊村曾经沟壑纵横、资源匮乏,是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如今别墅林立、大棚连片、风景如画,成了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河曲县临隩公园全貌。邬耿杰摄
榆岭窊村的改变,是河曲县以整沟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活范例。近年来,河曲县以“整沟治理,一沟一品”为治理思路,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黄河边绿化覆盖率达4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26平方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2%,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达100%,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4%……这一组数据,是河曲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
保德县把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中部地区崛起结合起来,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统筹做好保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篇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中体现保德担当。2022年,保德2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标,全县未出现劣Ⅴ类水体。
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从偏关到河曲再到保德,黄河在忻州留下了壮美的风景,如今,忻州也为黄河牢牢守护生态底色。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脉,在忻州境内与黄河虽无交集,但最终殊途同归、百川归海。近年来,忻州将汾河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流域治理,一体化推进,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使一河清水出忻州。
作为汾河的发源地,宁武县把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作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举措,全面推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12字原则,全面实施修山、治水、育林、护田、蓄湖、复草“六大共治”,让“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历史美景得以重现,极大改善了试点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构建起“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河美”的生态格局。
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项目是全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国家级试点项目。静乐县按照恢复生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兼顾景观的总体原则和要求,投资2.51亿元,对昔日无序开发留下的伤痕进行修复,不仅使流域内综合生态体系和自然状态逐渐得到恢复,而且建成了忻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实施以来,静乐域内汾河干流水质连续几年都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生态也随之变好,野生植物增加了4属15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6科51种。
河山竞秀、频岁安澜,沃野平畴、美景如画。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答卷上,忻州的故事诗意而富有生机。
兴水 天光云影共徘徊
好风景能带来好项目,在偏关已成为共识。
“与6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签约项目13个、签约金额近74亿元……”5月6日,偏关县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的招商推介会上收获不菲。让企业家们青睐有加的正是偏关向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推介会,我们了解到偏关老牛湾那边有很多民宿,所以就打算做一条旅游线路。可以先到黄河大峡谷再乘船到老牛湾住一晚,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短线旅游项目。”国旅鄂尔多斯分公司负责人乔瑞对未来的合作充满希望。
当下,偏关为积极应对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与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双重机遇,创新确立了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的“三绿”战略。绿色成为了偏关发展的底色,也是招商引资的底气。
河曲沿黄一号旅游公路。张玉明摄
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让“好风景”和“绿经济”比翼齐飞,正成为忻州推动绿色发展的潮流。
与偏关县一衣带水的河曲县也在努力丰富“黄河故事”。加快推进黄河西口古渡4A级景区创建,通过对沿黄乡村的古村落、文物遗址、旅游景点的系统保护与开发,打造出一条由海潮禅寺、五花城堡、西口古渡、临隩公园、湿地公园、罗圈堡、娘娘滩、弥佛洞等景点串联起来的黄河沿线文化旅游带,打牢“黄河风情旅游区”基础。如今,众多旅游观光、写生、摄影等爱好者前来观黄河、望长城、品美食、听民歌,带“火”了沿线的农家乐和“黄河人家”主题民宿,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倍增,黄河文化在河曲焕发出璀璨光芒。
好生态还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水质好了,连空气都是新鲜的。”每天都要在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散步的刘佳由衷感到开心。漫步其间,近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远处是“细柳阶边水阳楼”,不是江南恰似水乡。在最近公布的第二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推荐名单上,静乐成为全市唯一上榜县城。
长河激浪起,潮涌日日新。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忻州市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凝心聚力,坚决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到位,为“一泓清水入黄河”注入忻州清波,为赓续千年黄河故事书写忻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