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代表,年逾古稀,却依然奋战在一线,带领企业不断自我革命,持续应对各种挑战,说其代表了企业家精神毫不为过,值得赞赏与鼓励。
5月24日,网传万达为化解流动性压力拟出售20个万达广场,但很快就被辟谣。不过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主要还是万众瞩目的珠海万达商管第三次递表失效,引发了外界对于万达流动性压力的担忧,包括前几天新浪财经那篇同样被辟谣的关于万达裁员的失实报道也同样如此。
看来,无论是业界关注点,还是万达目前所面临的可能困境,化解流动性风险的最好办法要么是获得金融扶持,要么是港股上市,要么是继续处置资产。不过,从目前看,这三条路似乎都很艰难。
万达自港股退市后为再度上市经历了多次折冲,先后实现了去地产化和战略性引入国资,然后又转板港股。作为赴港股上市主体的珠海万达商管,以轻资产的商业管理和物业管理业务为主业,既不包含海外资产,也没有房地产业务,更不涉及囤地与碰触“三道红线”问题,还是在完全实行注册制和市场化发行、没有IPO融资限制的香港资本市场,可万达历经20个月却依旧没有通过审核,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在A股排队多年、按照监管要求去地产化后却依然没有结果;引入国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并转战港股,历经3次递表未果。这两次难倒王健林的不是同一个问题,但又似乎是缘于同一个问题,可以说,王健林都打破了那条哲学——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现在想想,王健林可能最后悔的是去香港上市,如果主管部门从一开始就不给小路条,万达商管大概率就不会私募,不会存在对赌,就不会埋下上市这颗雷。从目前万达商管经营来看业绩很亮眼,即使在疫情期间,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假设当年万达没有启动二次赴港上市,现在万达所有的问题怕是早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没有如果。
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房企融资难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是一道王健林、许荣茂、孙宏斌们永远难以跨越的无形门槛,纵然内地市场从来是他们的主场,房地产行业也曾是他们作为主演的舞台。不过,无论怎么说房地产的各种问题,作为中国第一大行业,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支撑起了中国经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体量以及大量的就业、税收,还有多年政府自身也曾甘之如饴并深陷其中的土地财政。所以形势比人强,促使行业复苏并赋予房地产支柱性产业的行业地位一点儿也不意外,如何营造发展环境,让这些昔日的行业英雄们再披战袍重回主场,恐怕才是恢复行业活力,和让非公有制经济恢复信心的希望所在。
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民营企业承担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和提升经济活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市场创新这一无可替代的职责,在马云已然回国的当今,市场和行业都希望经历过“股债双杀”和自身剧烈调整历练、行业持续调控而再度归来的昔日首富活过来并重新回到聚光当下,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王健林代表了一种企业家精神,万达商管更是代表了三、四、五线城市最基础的就业和经济活力,堪称这些低线位城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客观地说,万达是一家企业基本面和经营层面没有问题的企业,也是一家快速发展并历经行业调控历练和自身调整淬炼的有韧性、有核心市场价值和突出行业竞争力的优秀民营企业集团。如果企业因为价值观不正,不诚信经营或者经营水平太低而衰落或者出清,那也是市场竞争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万达这样一个不断自我调整改进并承担了巨大社会责任的企业,如果不是死于经营和竞争,而是困于其他,足以令人扼腕叹息。
无论就目前经济稳定与恢复发展、提振市场的信心彰显层面,还是以其企业规模所代表的经济运作总量、就业人数、产业链涉及面,以及多年以来所表现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言,万达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行业与市场信心,代表了消费活力的存在。
王健林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代表,年逾古稀,却依然奋战在一线,带领企业不断自我革命,持续应对各种挑战,说其代表了企业家精神毫不为过,值得赞赏与鼓励。万达有几十万员工,累计带动了将近200万人就业,万达倒下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企业家更是推动中国这艘经济大船的发动机和掌舵人,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依靠每一个人,但是更需要企业家的创新引领与坚韧坚强作为支撑。艰难时刻,希望全社会给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更多的包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