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实体经济?“互联网+”时代,机器会代替人的工作?有了“互联网+”,创业就再也不是个事儿了?快来看看,关于“互联网+”,大家都有哪些误解。
1.“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实体经济?
杰里米·里夫金(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
真正的“互联网+”是指三网融合的真正的互联网平台,它是把能源、通讯和交通这三种网络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即物联网,这就是“互联网+”。没有其他的“互联网+”,只有这么一个“互联网+”。
2.“互联网+”时代,机器会代替人的工作?
杰里米·里夫金(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
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很多工作已经开始慢慢发生迁移,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仍然无法替代。我们不可能让机器人在托儿所里带孩子,也不会让机器人完全照顾人的日常生活,如果把人类的生活全盘交给机器来管理,社会会变得非常黑暗。我们需要人来管理整个社会的文化,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我们的环境,这些都不是机器人能做到的。
3.“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技术?
吴元轼(电商大咖、老A电商学院创始人):
真正懂“互联网+”的人会认为,无论是“通信+”、“大数据+”还是其他的“+”都是一个技术手段,而互联网本身已经不只一个技术了,它之所以用到大数据和通信等各种手段,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实时互联。“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人,要解放人的效率,让每一个单点的人都成为世界的中心。
4.“互联网+”有求必应、无所不能?
王任飞(海南农垦总局副局长):
中国原本缺少信仰,但现在突然重新出现了一个造神运动,很多人神化了互联网,对于它的崇拜甚至接近宗教崇拜。在一些人心中,“互联网+”好像是个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无所不能。但作为一个农民,我更注重的是实体经济。虽然我们不能脱离互联网,但互联网毕竟只是一个平台、一双翅膀,如果我们天天只拜神而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光做线上不做线下,只做虚拟而做不好实体,即使再“+互联网”我们也只能在家饿着。
5.有了“互联网+”你就有了全世界?
王一林(海南省政协常委、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原行长,海南银行业协会会长):
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是在于需求端跟供求端,“互联网+”也是如此。前两天在北京的经历就告诉我,如果虚拟钱包里没钱的话滴滴打车就不好用了,还是得挤公交车。互联网就像一个“链”,链接是很重要,买东西不必再上实体店,但东西毕竟不可能白给你,没钱还是不行。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互联网的意义。它能降低社会的教育成本,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产力,主要是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互联网能降低库存、减少积压。
6.“互联网+”难在哪里?
傅国华(海南大学副校长):
我认为“互联网+”难在三处:连不起、连不上、不敢连。首先是连不起,WIFI那么贵,很多农民连不起,很多人没有WIFI都不看视频;其次就是连不上,坐火车坐动车的时候想连也连不上;最后是不敢连,因为各种安全问题。希望未来的网络技术水平和安全性都能提高。
7.创新创业有“互联网+”就够了?
张鹏(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智慧旅游专家):
现在,政策总是跟不紧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创新创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否则油钱这么高、运输费用这么贵,怎么创业?很多既得利益需要新的政策来重新调整,才能释放出原有垄断体制下被限制的潜能,给经济注入活力。
8.“互联网+”潜力无限?
邓寿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互联网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它虽然连接万物,却连一个水杯和一粒米都生产不出来,所以不能过分神化。它解决的无非是信息问题,但信息误判时后果也非常严重。互联网不能包办一切,我们永远不能停止物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