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升高,武乡县大有乡马村的魏怀珠也开始忙碌起来,维修机械、购买化肥、旋地、选种……
相比春耕的忙碌,让魏怀珠更闹心的是流转村民董德旺、程国祥的那20多亩耕地。
“那20多亩地俺已种了五六年了,通往每个地块的路俺是那么熟悉,想起地头的那一草一木是那么亲。”今年已70岁的魏怀珠坦言,打心里是不想放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有些干不动了!”
经过几夜的辗转反侧,魏怀珠决定放弃那20多亩地。
这边魏怀珠闹心闹得厉害,那边董德旺、程国祥的电话已被打爆。
“老董,听说你家地老魏不种了,俺来种哇。”
“老程,你家那些地流转给俺种怎样。”
……
几经争抢,最终种粮大户董正明、温效唐取得了流转的那2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
“这只是俺村‘抢地潮’的一个缩影。”马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文介绍说,马村共有245户人家,常年在村里种地的不足50户,村里1792亩耕地大约有三分之二实现了流转,围绕耕地的流转,每年开春总会刮起“抢地潮”。
“现在政策好多了,特别是耕地实现‘三权分置’后,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耕地的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为我们无地、少地的农民拓展了空间。”村民温刚红说。
温刚红家里只有6亩耕地,人多地少,被迫走上外出打工之路。2015年随着耕地经营权的放开,温刚红开始返乡创业,从6亩地做起,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收入也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攀升。“目前俺经营120多亩耕地,去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话语间温刚红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犁铧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行走在马村的田间小路,拖拉机的隆隆声伴随着啾啾的鸟鸣不绝于耳,在一个名叫背河坪的地块记者见到了正在旋地的村民张清。
“这拖拉机是您自家的吗?”
“是呀,没有这个家伙,咱可种不了上百亩地。”
张清耕种有110多亩地,2014年为减轻劳动强度筹资4万多元购置了拖拉机,之后连续几年不断“招兵买马”,旋耕机、播种机各种农机设备应有尽有。“现在,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设备已成为农民的标配。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得走机械化种植道路,去年俺又更新了播种机,就算再种100亩,也不在话下。”张清语气中饱含着轻松与骄傲。
良田沃土是根基,种子技术是核心。近年来,大有乡全面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聚力打造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同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从深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施肥追肥等各个环节给予现场指导,帮助农民科学选种、管护,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渗水薄膜谷子等新技术,确保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种田得到实惠。
“我们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乡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农民种地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大有乡党委书记赵鹏飞说,“大有乡党委政府将全力帮助农民选好种、种好地、多打粮、打好粮,和全国种粮大户、种粮能手一起,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