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汉青:
五一假期,应邀参加了海淀区“名家说纳兰读诵沙龙”活动,班门弄斧草撰此文。近些年,在海内外华人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兴起了一股“纳兰热”,流传有“看王家卫电影,读张爱玲小说,吟纳兰性德词”的说法。和十年著述于香山的曹雪芹一样,纳兰性德跟海淀关系更密切,这里自然更“热”。
一、遍及海内外的纳兰性德热
近几十年来,在海内外华人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兴起了一股“纳兰热”。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台湾、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涌现了各种“兰迷会”、“兰吧”、“纳米(迷)团”。纳兰词作中的名句火遍网站、贴吧和论坛,其相关产品如书籍、画册、戏剧、影视、明信片、邮票等更是数不胜数。有些追酷求雅的年轻人,把纳兰性德尊崇为“小资情调的鼻祖”,流传着“看王家卫电影,读张爱玲小说,吟纳兰性德词”的说法。还有的“纳米”远涉重洋络绎来到京西上庄纳兰性德墓地,吟诵祭奠,泣零凭吊。近两年,与纳兰性德同时代的年轻藏族活佛诗人仓央嘉措火了起来,《雪域的王》、《最好不想见》、《见与不见》等情诗流传海内,风行世界。年轻的小资们仍然将其与纳兰性德联系起来,流行着“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的说法。实际意思是讲,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这两人的诗太让人伤感,陷进去就出不来了,太影响人生。说到底,还是一种迷醉。
众多的纳兰文化衍生品
上庄皂荚屯的纳兰樱桃诗会
纳兰性德生于1655年,逝于1685年,原名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曾为康熙帝一等侍卫。纳兰性德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集》、《饮水词》,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在纳兰性德生前就享有盛誉,受到当时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饮水词》一面世,即“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竟所摹仿”。时人谓之曰:“有饮水处,必有《饮水词》”。曹雪芹祖父曹寅写诗赞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谁知?”晚清大家况周颐赞誉其为“清初第一国手”。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给其极高评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清代以来文学界也有公论,认为纳兰性德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唐宋诗词巅峰之后一位产生广泛影响的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纳兰性德的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界,成为唐宋以来知名度最高的诗人。
二、纳兰性德何以“重生”?
其实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40多年前,大部分人并没怎么听说过纳兰性德这个名字。关于纳兰性德的书籍、影视、戏剧更是凤毛麟角,鲜有踪迹。纳兰性德何以“重生”,火如今天?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缘由:
一是建国以后,中国文学史和各种课本一直讲阶级出身和文学作品的社会性,陆游、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是为主角,李煜、柳永、纳兰性德等注重风花雪月的婉约派词人则沦为配角。纳兰词多抒发个人情感,很少有关注上层建筑和劳苦大众的作品,即便是描写边塞的诗词,也笼罩着思乡怀人的愁绪情思。加之其父亲明珠官居大学士,出身贵族,自然被打入冷宫。在崇尚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今天,开始淡化文学作品的政治性,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重新评价“纳兰词”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成为知识界的共识。“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境界雄浑、寄托深远,意象凄惋、感人心魄的纳兰词遂脱颖而出,声名鹊起。其实,真正的好作品是雅俗共赏,能够敲击人心的。记得我上中学时,还是文革后期,在一位老师收藏的旧书上看到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时并不知道纳兰性德何许人,懵懵懂懂中仍为诗词的词句和境界大受震撼。
二是纳兰性德自幼聪慧过人,笃心向学,研读经史,博览群书,历四年编撰完成《渌水亭杂识》,书中涉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音乐、佛学、考证等内容。又擅骑射、围棋等,皆被誉为“国手”。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虽然生命历程只有短短的三十一载,却光芒四射,辉耀千古。如此年轻而又辉煌的韶华,被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视为人生奋斗和全面发展的楷模,也就不奇怪了。
三是纳兰性德虽然出身于满州贵族,又深得皇帝隆遇,却生性淡泊,不侍强傲物,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菘、顾贞观、姜宸英等著名诗人皆为其至交。并多次费尽周折援助落拓遇难的文人,颇受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崇敬。纳兰性德交友不分长幼,均能成为至交。纳兰性德结为生死之交的顾贞观,年长他18岁,严绳孙年长他36岁。纳兰性德待人谦恭、仗义、重承诺,一旦相期,即使历尽磨难,情谊也不会改变。他应顾贞观之请,援救流放在黑龙江宁古塔的吴兆骞入关,生馆死殡,更被传为文坛佳话。纳兰性德待友心诚情热,不管侍卫工作多么辛劳,稍有余暇,都要和友人相聚或书信问候。玉泉山下的渌水亭,是纳兰性德和顾贞观、朱彝尊等友人聚会之处。这里地处偏幽,湖光山色,“柳下沟塍”,“稻叶菱丝”,使人忘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二十二日,纳兰性德邀约好友饮宴渌水亭,以夜合花为题,赋诗唱和。第二日,纳兰性德受凉患寒疾,七日后不治病故。纳兰性德去世后,不仅是他的好友,很多人都为之痛悼,“闻其丧者,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也”。这种出身权贵却秉具平民情怀的节操,今天来看也十分难能可贵。
四是一提到“纳兰词”,人们会想到他的爱情词。这些作品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全部词中的精华。纳兰性德的爱情悼亡词,大部分是悼念其爱妻卢氏的。卢氏出身钟鼎之家,识书达理,品端貌美,克敬克孝。18岁嫁给20岁的纳兰性德,两情相偕,伉俪情深。婚后,纳兰性德曾以词描绘幸福的爱情“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但作为康熙帝的侍卫中官,常常扈驾远行。此时,伤别词脱口而出“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婚后三年,两情缱绻,不幸卢氏死于产后伤风,这对纳兰性德犹如晴天霹雳。他深深地陷入对卢氏的思念之情中,不能自拔。在他以后的岁月里,“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请看他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此词即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所做。独立西风,心境凄凉。往事不能再现,亡妻无法复生。曾经琴瑟和鸣的一幕幕涌上心头,当时只觉得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再不会有了。意境凄婉,词句哀怨,真是声声泪,字字血。出自满清贵胄青年才俊纳兰性德的这些凄美动人的爱情诗篇,最能引起现代青年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
五是纳兰词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时下有一个都市白领阶层“小资”群体。他们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强烈的文化需求,希望通过对文化商品的消费,获得心灵契合感。他们通过购买、阅读、欣赏纳兰词及其衍生作品这一共同的消费行为,期冀实现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获得一种归属感。在他们看来,纳兰公子是“小资情调的鼻祖”。纳兰词充溢着不随流俗的感伤情调,契合了当下纳兰迷们对现实生活处境的不满和对个人价值的强烈追求,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认同感。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用“愁”字共90次,“泪”字65次,“恨”字39次,其余“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触目皆是。这种忧郁感伤的气质、不随流俗的个性,使他不仅成为清代,也成为当今社会一个追求自我、追求真我的精神偶像。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小资群体追捧纳兰词的重要原因。以现代人的眼光看, 纳兰是一位古典小资,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东西,纳兰的词所表现出来的除了曼妙与精致,其最打动人的应是感伤的调子。纳兰和纳兰词成为他们的一个宣泄出口,暗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也使小资们在心灵上得到滋养。古典、浪漫、文艺、小资等当代社会对于纳兰词所赋予的种种标签,使纳兰迷们获得了一种“小资情调”的身份确认和充满古典文艺感的价值彰显。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加大,纳兰和纳兰词的这种社会“符号”色彩可能还会不断强化。
此外,或许还能找出一些缘由来。诸如英俊洒脱的气度、民族融合的先驱等。
三、纳兰性德与海淀
纳兰家族与海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居住生活在海淀,死后埋葬在海淀上庄皂荚屯。纳兰家族在海淀有多处居住生活过的宅院:皂荚屯的明珠花园、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别墅、双榆树村的桑榆墅、海淀镇的自怡园、水磨村的宅园等。
首先是纳兰祖茔和阳宅,位于今上庄镇皂荚屯村。纳兰性德的祖父尼迓韩在定都北京时从龙入关,顺治三年卒,任牛录章京,其妻累赠一品夫人。自纳兰祖父开始,其家族墓均集中于此地。随着明珠大学士在康熙朝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荣称“相国”,次子揆叙也曾官至翰林院学士和礼部侍郎,其祖茔不断扩建,分为南寿地和北寿地。在环绕纳兰祖茔的龙湾河畔,还修建了一处颇具规模的“明珠花园”阳宅。明珠作为相国带纳兰性德等家人到祖茔祭扫时,流连栖息于此。如今明珠花园早已不存在了,但在它遗址残存的围墙、古井、土山和石碣,以及周围流传至今的一些地名,还能使我们对花园的规模、布局以及始建年代等,作出大致推断。明珠花园位于皂荚屯村西,整体呈扁方形,东西长 260 米,南米宽 120 米,占地约50亩。花园四周如今还保留着断续相接的围墙。北墙残存约 150米,南墙20 米,东墙西墙皆不足 10 米。花园的轮廓清晰可见。围墙用三合土筑成,高3米,底宽1.3米,顶宽0.4米,质地非常坚固,三百年过去了,仍然难以捣毁。花园四周都开辟街门,南墙正门前有一座照壁,如今仍为“大影壁”地名。北门地名称“更道”,出北门过石桥可到北寿地。东墙西墙设便门,地名为“东门口”、“西门口”。花园内东部为三进四合院,是居住休息等生活用房;西部是小花园,北侧一座土山,山上有修建小亭的建筑基础;山下有一眼古井,青砖砌壁,青石井盖镶有两个圆形井口,南侧另有一眼古井,井旁砖壁嵌有一块石碣,高0.76米,碣首镌“大清”两个楷书大字,碣身刻“井泉龙王神位”六字,右侧刻“辛丑岁葭”四字。有关人士根据石碣及字等情状推算,认为“辛丑”年应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也是明珠花园修建的年代。纳兰祖茔在民国年间即被盗掘洗劫,文革期间被拆毁拆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代名相纳兰明珠和旷世奇才纳兰性德均无踪影,仅有残垣断壁少量遗迹,每逢到此,让人感怀。好在此地南边和西边,近20年来耸立起蔚为壮观的中关村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平添了一缕春色。皂荚屯东边仅一两公里之处,故宫博物院北馆已于2022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2025年落成,博学好识的纳兰性德更该含笑于九泉了。
其次是渌水亭别墅。渌水亭建在京城西郊玉泉山东边的一座小村庄附近,也是纳兰家族从京城去祖茔时,大约半道必经之处。这里距离清康熙时期的畅春园只有五公里左右。畅春园曾是康熙帝最钟爱的一座园林,他一生来过257次,可以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大半个春秋,并且最后也是在这里死去。明珠作为国相,靠近康熙帝建个休憩的渌水亭别墅,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里湖塘水清,稻田无际,是北国的江南水乡。纳兰性德曾有多首描写西郊田园风光的诗词,如《渌水亭》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野色指稻田的景色,湖光指西湖即瓮山泊的风光,无边稻田和不尽湖光连成一片,很难从颜色上加以区分。这里的绿云、黄云也是对稻田和湖光色彩的描写。乾隆曾说“昆明湖堤外稻田不啻百顷”,有“稻香芃千顷”诗句。上世纪八十年代,玉泉山下仍然是一片稻田,我曾到这里参加过插秧劳动。玉泉山下有一条玉河,又称御河,发源于玉泉山的玉泉、房泉等山泉,东经出水闸流入瓮山泊。渌水亭就在玉河岸边。朱彝尊有一首《临江仙和成容若兄寄秋夜词》,其结句为:“新词题就蜀笺红,雪儿催未付,先寄玉河东。”玉泉山北峰山腰有一座山洞“楞伽洞”,洞内石窟里有多座石雕佛像。纳兰性德也会到佛洞内观览。纳兰性德的思想曾受到佛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他仕途迷茫,厌恶险象环生的现实世界时,便向往佛国世界《楞伽经》中世界万物为心所造的宣说,他更以“楞伽山人”为号,镌刻了“楞伽山人”、“楞伽”、“楞伽真赏”几枚图章。纳兰研究专家赵秀亭在《纳兰丛话》中写道:“玉泉山有楞伽洞,地近渌水亭,性德取以为号。”也有学者认为渌水亭在什刹海北侧明珠家的另一处宅邸,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还有学者认为渌水亭在上庄皂荚屯南玉河边。不过从过去文献中描述的地理环境来看,似乎玉泉山东侧一说更接近些。
再就是海淀镇南边的桑榆墅。明珠不仅在玉泉山下修建了渌水亭别墅,还在海淀镇南边二里的双榆树村修建了一座桑榆墅别墅。北京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张宝章先生对纳兰文化研究颇深,他认为桑榆墅的大体位置在今人民大学校园南部。桑榆墅是明珠为新婚的纳兰性德夫妇修建的,内有一座三层小楼。暮秋黄昏时分,纳兰性德登上小楼,举目四望,远山红叶如霞,湖的十里长堤笼罩在暮霭中,村家灯光微微地闪烁,一派村野田园风光。他以轻灵欢快的笔调写出一阕《南乡子 秋暮村居》:“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当然,纳兰还在这里写有一些反映他们新婚甜蜜爱情的诗词。纳兰性德和夫人卢氏,在桑榆墅仅仅度过了三年幸福生活。五月三日,卢氏猝然去世。这对纳兰性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无尽的悲凉与痛苦,由此诞生了许多哀怨凄绝、流传后世的悼亡词。他将亡妻暂厝于桑榆墅南五六里的双林寺(今紫竹院公园内),并到寺内宿夜守灵。他呆坐在亡妇身旁,孤寂悲凉,心如死灰,除去蓄发之外,自己就是一介十足的僧人了。纳兰性德在昏暗的夜色里,吟咏自己的心声《望江南夜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哀感顽艳,催人泪下。
纳兰性德和十年著述《红楼梦》于香山的曹雪芹一样,是历史文化资源非常深厚的京西海淀的两张文化名片。从2012年起,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诗词学会、《中关村》杂志和香山诗社联合举办了纳兰性德学术研讨征文活动,在《中关村》杂志和《海淀》文艺上开辟了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编撰出版了《说不尽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传说》、《纳兰性德词意图传》等书籍,举办了“纳兰性德国际学术研讨会”,拍摄了《纳兰性德在海淀》电视片,凤凰卫视分两期播出,创作巡演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区委宣传部也牵头举办了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若只如初见——刘子菲原创作品音乐会”,与海淀区邮局合作发行了“最美纳兰词明信片”及“纳兰文化”系列邮票。海淀区政府还拨款修复了与纳兰家族密切相关的东岳庙、关帝庙等遗迹。2015年,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组建了以纳兰族裔、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古典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为首席顾问的专家学者团队24人,由多年来十分热爱纳兰文化的青年音乐家刘子菲担任主任。在海淀区委宣传部、文联、文促中心和文旅局的支持下,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纳兰读书会”、“纳兰文化沙龙雅集”、“纳兰文化大讲堂”、“兰迷嘉年华”、“纳兰文化艺术周”、创作演出了昆曲历史剧《纳兰》、成立“纳兰书院”、配合修建“纳兰公园”,先后出版《纳兰性德全集》6卷本、《纳兰词全编新注》、《纳兰容若词传》、《纳兰寻踪》等。当然,如何运用好曹雪芹、纳兰性德等历史文化名片,更好地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海淀区的事情,需要众多同仁继续努力!
(作者卫汉青系作家、诗人,海淀区文联名誉主席,《中关村》杂志创始人、原社长兼总编。此文系2023年4月29日海淀区“名家说纳兰”读诵沙龙上的讲演)
近年来,海淀区每年举办一次纳兰文化艺术周
青年音乐家刘子菲演唱纳兰诗词
纳兰文化走进校园
海淀区政府机关的纳兰读书会
近些年海淀区编撰出版的部分纳兰文化相关书籍
2023年五一假期的纳兰读书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