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扭亏”可谓是重大利好。在已披露2022年度财报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公告实现扭亏。但细察扭亏手法则不一而足:多数公司盈利得益于主营业务改善和成本的有效控制;但也有一些公司扣除非经常性盈利后净利上限仍为负值,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公司的扭亏是靠卖资产、卖股票、政府补助、债务重组等实现的。
不可否认,合理利用政府补助、资产重组等手段,可以有效补充资金活水,有助于上市公司加大投入、转型发展、做优做强。尤其是某些上市公司因一时经营不善,遭遇现金流困难,此时依靠售卖资产、债务重组等方式,获得喘息机会,进而“起死回生”。
但依靠售卖资产、政府补助等实现账面盈利,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能力,并非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而且其中存在的风险不能忽视。投资者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主要是看好其主业发展前景,而不是让上市公司“代客理财”,或是希望企业通过不断变卖家产来保住上市公司身份。
如果上市公司依赖政府补助、卖资产来维持运转,而不是将心思用在拓展主业、发展实业上,其核心竞争力将会慢慢消失,不啻于饮鸩止渴。按照退市新规,上市公司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连续两年将终止上市。一些上市公司即使一时靠“巧妙手法”实现“账面扭亏”,终究难免被淘汰出局。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心无旁骛专注主业,深耕细作挖掘专业。上市公司应坚持开拓创新,围绕主业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上多下功夫,着力提升发展效率和效益,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用稳定的业绩增长来回馈投资者,凭借“真功夫”实现扭亏,这是对自身负责,对投资者负责,也是对资本市场负责。
监管之手也要坚持扶优限劣的监管导向以及时纠偏。对于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头部企业,要进一步支持其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做优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而对那些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多元发展的企业,要严格监管其并购重组和融资行为;对于主业萎缩、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企业,则应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坚决淘汰出清。
设置“扣非净利润”这一指标的目的,本意之一就是要让投资者看清上市公司的真实面目。投资者要仔细甄别上市公司业绩数据的真实性,谨慎对待一些看上去业绩不错,扣非后即现原形的“隐形亏损股”,认真研究上市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那些长期沉迷于炒股、卖家产的企业,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