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艺 有来医生
近日,一位二胎妈妈的反思日记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社交媒体流传的日记看,43岁的吴月琴(化名)是一位抑郁症孩子的妈妈。大女儿13岁那年,她生下了二胎。2020年,大女儿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后转为“双相情感障碍。
在社交媒体上,吴月琴写下超过8万字的日记,反思着自己教育的失败,家庭的裂痕对女儿造成的创伤。
我逐字逐句阅读了全文。看完后,整个人感觉很压抑,陷入了沉默和思考。这样的事件并非个案,只是反映了家庭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已。
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均源于早年教育,大女儿的抑郁,并非二胎所致,其实根源是这对父母对女儿长期的“情感忽视”所致,正如网友所言,这对父母也应该好好看看心理医生。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父母出现了问题。
父母上班不能陪她,放假更不能陪她
从妈妈的日记叙述中发现,父母虽然是老师,但是家庭比较拮据,两口子一直在努力挣钱,白天教书,晚上开黑车,只为了挣更多的钱,让家庭变得更好,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更是忽略了孩子一次次无助的呐喊。
大女儿其实在小时候就有对他们抱怨过:“为什么上班不能陪她,放假更不能陪她。”
但是,这对父母眼里只有钱。相信有很多家长也是这么认为的,认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是最重要的,给孩子挣钱就是对孩子负责任,就是为孩子好。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与其给孩子挣钱、存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
父母忙于工作或者缺乏关注孩子的意识,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
家长对孩子的一次“情感忽视”,伤害看似不明显,却可能会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时,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也就发生了。
另外,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灌输“穷思想”,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培养出不良的金钱观。
家长如果经常哭穷,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自卑、内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喜欢的、漂亮的东西时,第一个想法是我不配拥有,觉得自己配不上很多美好的东西。
孩子对金钱的过于渴望,会变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做什么事都把钱放在第一位,无论遇到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他们都会思前想后,忧心忡忡。这种扭曲的金钱观会对他日后的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造成很大影响。
二胎后,她只有生气哭闹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
妈妈说,给了她手足,却没给她情深。其实刚开始大女儿是不同意要二胎的,因为那时候她已经出现抑郁的症状,但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
老二的到来加重了她的抑郁,而那会儿的母亲,昼夜颠倒照顾老二,自己也患上了产后抑郁。
夫妻二人总是让老大让着老二,这让本就脆弱的老大难以接受,内心更加委屈。在她的内心,她也还是一个孩子,凭什么要让着小的。
只有在她生气哭闹的时候,父母才会注意到她。而她在那哭泣时,妈妈只觉得好笑。
多么的悲哀,没有人懂她,她哭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却无人关注!
有了二胎,忽视老大,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只有一个孩子时,爸妈很多时候都觉得孩子是个懂事、可爱、听话的天使宝宝,但一旦有了老二后,爸妈眼中乖宝宝的老大,好像就变成了作精,各种任性,无理取闹,经常欺负弟弟妹妹,也不再听爸爸妈妈的话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老大变了,而是爸妈变了。父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给到老二,这种不自觉地忽视,会让老大感到焦虑、不安,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候的老大只能通过一些异常行为和举动来寻求关注。哪怕这些行为会让爸妈不高兴,但是至少爸妈终于愿意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了。
他们开始变得争宠,认为老二的到来,夺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宠爱。就如日记中的老大一样,会想如果没有妹妹的话,她就不会受委屈。于是,想把自己的委屈转嫁给妹妹,拿酒精喷壶往妹妹脸上喷,拿皮筋弹妹妹的肩膀......
这些故意捣乱和争宠的心理,其实不过都是为了得到爸妈的爱和关注。
她求助妈妈去医院,父亲却泼冷水说没事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其典型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下降、自责自罪感强烈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残等危险行为。
由此可见,当时的孩子抑郁症已经很严重了,情绪十分不稳定,且出现自残行为。
她的种种表现,母亲看在眼里,虽然预感不好,但是却没有主动带她去就医,寻求帮助。最后还是孩子自己支撑不住,乞求妈妈带她去医院看看。可是,爸爸却依旧认为她没事,在那泼冷水,觉得她是在“作”,是在拿捏父母,是叛逆期。
可想而知,父母对她的情感忽视到何等程度,孩子都已经发出明确的求救声音了,可是爸爸却依然听不见。
她的情感何处安放?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沉默,只会把她推向深渊。不被至亲理解,孩子只会“痛上加痛”!
心理研究发现,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
不要求她考第一,但必须要上大学
从妈妈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夫妻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在他们的认知里,孩子必须上大学,甚至是一本。
孩子小时候考试考不好,会言语提醒她,觉得比较丢人,还经常拿她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一次兴趣课没去上,就被打了。孩子委屈愤怒时,妈妈比她更愤怒,甚至说出“供你吃,供你穿,供你学习,什么都没回报就想死,没门!”
父母的这些行为和言语无形中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会让她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学习,就是考出好的成绩,不然就会很丢人,活得没有意思,更是接受不了自己不优秀。
行为暴力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报复欲,他们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容易分裂。
而家长经常在语言上打击、谩骂、嘲笑、咒骂孩子,这些言语暴力会使得孩子产生极度的自卑感,慢慢变得不自信。
父母的这种错误认知灌输,让孩子被引导着更多的去关注外在的评判标准,从而减弱了自己和内在自我真实感受连接的能力,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父亲对孩子暴力时,妈妈是帮凶
根据妈妈的描述,父亲是个情绪十分不稳定的人,也有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打孩子,也打自己的另一半。
妈妈在挨爸爸打的时候,女儿有第一时间冲上去,给妈妈挡刀。而爸爸打自己时,妈妈从不插手。
“从小到大他打我,你都没有保护我。”
在妈妈的认知里,父母一方在管孩子的时候,另一方不要插手,这种错误认知对孩子的伤害巨大。
许多孩子因为童年时遭到家庭暴力,长大以后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或者长期目睹家庭暴力行为,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传承暴力,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暴力是合理的,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会模仿这种行为,用这种行为来解决问题。
而且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往往很难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在心理上会排斥父母,出现离家出走、厌学、抑郁、网络成瘾等情况。
欠缺沟通
从妈妈的日记可以看出,医生已经指出了他们家庭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欠缺沟通。可是在妈妈的认知里,自己的另一半是个没法沟通的人,与其跟他沟通,还不如自己来。
任何一种婚姻里,总有一些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是如果因为沟通不好,而不去沟通,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不是一个长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一开始会忍受,但是当你的想法和情感长期堆积在内心时,只会引起不必要的压力和抱怨,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沮丧和消极,让两人的婚姻矛盾更多,孩子长期在这样的负能量环境下成长,会变得更压抑和敏感。
另外,当一个人的情绪找不到出口,就会下意识地发泄在家庭地位最弱的人身上。而这个人,往往就是我们的孩子。
后记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每个家长都需要认真学习。为人父母,必须要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工作再忙,家庭教育不能忘。
当孩子在向你抱怨,说你不够关心他们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孩子向你发出的信号,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需要回应;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并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