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一本沉甸甸的《 43年创业心灵感悟》摆在我面前,这是纪世瀛先生的新著。
纪世瀛何许人也?一位年逾八旬的中关村元老,一些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人喜欢称他为“中关村第一村民”。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样板,是当代中国最亮丽的名片。 2013年 9月 3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全体成员走进中关村集体学习,更是共和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示范和象征!
如果说中关村 4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壮丽传奇,诞生了无数传奇英雄,创造了无数传奇产品,谱写了无数传奇故事,那么,纪世瀛就是中关村传奇中的传奇,是贯穿中关村43年发展历程的一位代表性传奇人物。
被媒体誉为“中关村第一村民”的纪世瀛
传奇之一:播种中关村第一粒种子
纪世瀛的第一个传奇故事,需要从43年前说起。因为1980年10月23日,是他和陈春先几个人将中关村第一粒种子播入了中国大地。
40多年前的1978年,注定是这个星球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和中华民族持续40多年高歌猛进的帷幕。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1978年3月18日,标志着科学春天到来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庄严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举打开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中国科学院物理所44岁的研究员陈春先,由于在核聚变托卡马克项目上卓有建树,与因这年1月徐迟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闻名全国的陈景润,破格成了中国最年轻的正研究员,作为中国科学院10位代表成员,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乘着这两次会议的东风,1979年和1980年,陈春先随团访美考察。在美国旧金山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陈春先看到这里坐落着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多所著名大学,周围云集了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联想到中关村集中了科学院和北大、清华等几十个院所学府,一墙之外却是马拉牛耕,心里感叹:“我们落后了一个时代! ”
陈春先一回国,就找物理所年纪最轻、思想最活跃的工程师纪世瀛等人,谈起了他的访美感受,谈到了过去多年长期科研、产业不搭界,花费成百上千万的研究成果就是为评定职称。两人越聊越兴奋,聊到物理所上千人,每天大门一开,国家就要投入几万元,却见不到多少产出和创造的财富。有的项目和仪器是国家投巨资、大家花费几年心血研发出来的,成功后报纸上登上篇填补什么空白或什么胜利的文章,按参与程度计入每个人评定职称的成绩,项目就进了抽屉,仪器进入仓库,结满蛛网。陈春先和纪世瀛等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在各种场合大声呼吁:“我们应该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的硅谷! ”
上世纪八十年代,纪世瀛在研制新产品
但是,几十年形成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壁垒太深了,陈春先和纪世瀛等人的“春雷”并未引起任何回应。
1980年的一天,陈春先急匆匆走进纪世瀛的宿舍说:“老纪,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搞个新实验 ?”
纪世瀛瞪大眼睛看着陈春先:“我不是在跟着你搞高比压环核聚变实验吗?还没有搞完又搞什么新实验 ?”
“不,搞一个更大的实验,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聚变,一定会产生了不起的能量!这一段的各种呼吁不管用,我们自己建个实体搞新技术扩散吧!”
纪世瀛明白了陈春先的意思:“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很久,今年 38岁了,在科学院大墙里照这个体制难有作为。我跟着你干,咱们示范推动建它一个中国的硅谷! ”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带着纪世瀛、崔文栋等10位同仁,来到物理所一间十几平方米、俗称“鸡窝”的后平房闲置仓库。他们把那些灰土和蜘蛛网包围着的破烂堆到库房的东半部,在西北部腾出了大约5平方米的一块空地。东、西部之间挂了一块蓝塑料布,放上一张旧三屉桌,搜罗来几个小凳子,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
服务部挂靠在北京市科协的科技咨询部下面,实行自办自营,搞技术咨询、办技术培训、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物理所一室主任、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副理事长陈春先担任服务部的负责人,物理所工程师、北京等离子体学会核聚变分会秘书长纪世瀛,作为管理组常务副组长,主持常务工作。
许多历史事件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服务部成立那天,没有剪彩,没放鞭炮,但是北京乃至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也是多年后被媒体称之为“中关村的 DNA”诞生了!谁能想到物理所这间狭小的“鸡窝”,日后竟然飞出了啼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黎明、唱出创业创新彩霞飞满神州映红世界的报晓金鸡中关村!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有风险的。陈春先、纪世瀛等先行者的创业道路充满了坎坷:议论、责难、诽谤、告状、查账、亏损、立案、被拘、绑架、破产,一个个接踵而至。
服务部创办后,给一潭死水的科学城带来变化。原来一到晚上下班,大家都窝在家里不出门。如今吃饭后人来人往,科技人员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服务部的各种工作,中科院和大专院校上百人开展各种科技活动,穿梭似地来往于物理所、电子所、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教授。
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和议论。有人把状告到物理所管惟炎所长,管惟炎一拍桌子:“简直无法无天,占用仓库也不向领导汇报,这样下去不把科学秩序搞乱了! ”
从此以后,服务部的“鸡窝”也没了。只能到处打游击,项目在哪里开发,就在哪里办公,有时到陈春先办公室,有时到纪世瀛的设计室,除了财务上的保险柜放在刘春城的屋子里,其余都是流动的,有人把服务部叫做“科技游击队”。
陈春先和纪世瀛商量,业务发展很快,没个固定办公地方不合适。他们找到会计潘英问:“我们挣了多少钱?可以盖几间木板房吗?”潘英说:“搞几间简易木板房没问题,我们自己搭建。 ”
经过纪世瀛带人跑院行管局批准,在中关村老67楼居民区附近一块空地搭建了两大间木板房。其中一间作为待业青年的技术培训班,另一间为办公室和接待顾客洽谈项目用。
服务部总算有了自己的办公场地了!正式挂出两个牌子: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北京等离子体学报编辑部。
到1982年上半年,服务部共承担了27个开发、咨询、研制项目。其中有几十万的高压长脉冲电源的研制,有高速数据采集器的研制,有等离子冶金项目的研制,有高压大电流火花间隙开关的研制,有锅炉检测的改造等。
看着服务部越来越红火,又听说发津贴,有人打小报告和四处散布说:“陈春先、纪世瀛办服务部就是为了捞钱,不贪污才怪呢! ”
物理所政工组“积极分子”到处调查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几个人的活动,关照门卫注意他们出门带了什么东西。
1982年1月起,物理所长管惟炎开会发动了对陈春先、纪世瀛和服务部的围攻,指责他们“咨询工作发津贴,搞乱了科技人员的思想,搞乱了科研秩序”“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希望这些人悬崖勒马,把问题交代清楚”。
文革刚结束,阶级斗争的凛冽寒气人们记忆犹新。物理所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有些原来参加服务部活动的人,一看形势不妙,反悔到服务部干活,今后涨工资、评职称、分房子等着领导穿小鞋吧!
当天晚上,就有人到陈春先、纪世瀛家和宿舍,放下从服务部拿到的几十元、上百元津贴不说话就走。有的人退还津贴后,还忐忑不安地问:“这种非法所得,算不算贪污?会不会治罪?”
物理所开始查服务部的账。一次没问题,接着再查。派人到北京和外地的一个个合作单位调查,从年初一直查到了年底。还报到中科院纪委,要求成立专案组,结合他们曾私自与美籍华人科学家接触等问题,准备采取进一步措施。
那是一段非常煎熬的日子。陈春先和纪世瀛始终不服输,竭力在抗争。因为他们想不通搞新技术扩散,到底有什么错 ?陈春先和纪世瀛作为主要负责人,并没有拿什么报酬;科研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技术服务,一个月只收几十元,何罪之有?有些城乡企业尝到了甜头,还想方设法找来,他们只能转入地下悄悄进行技术咨询服务。
陈春先爱人毕慰萱和纪世瀛爱人姜菁华,好多次哭劝他俩别干了。纪世瀛和陈春先的回应,出奇的一致:“新技术扩散这条路,我们走定了! ”
但是,大家对这种自营自办的服务部,本来就觉得像天外来物。现在上面定性非法了,人人都躲着他们。服务部工作基本瘫痪了,服务部也空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的遭遇引起了新华社副社长周鸿书的注意,他安排记者潘善棠去调查采访,写了一篇《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的内参,没想到很快就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
1983年1月25日早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使88楼103室的纪世瀛夫妇吓了一跳。最近,老纪心情不好经常失眠,昨天很晚才入睡。
“老纪,快打开收音机听新闻!中央广播电台说你们了!”邻居小王在门外大喊。
纪世瀛夫妇赶紧起床打开收音机,只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声音高亢,新闻摘要节目头条就是关于潘善棠的文章和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批示,指出陈春先、纪世瀛的服务部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时,楼道里已经乱哄哄一片,人人都在兴奋议论。纪世瀛拔腿就往陈春先家跑,半道上碰到陈春先和崔文栋,三人紧紧抱在一起,泪水扑簌簌直流。纪世瀛抹把眼泪,急切地问道:“老陈,怎么事前一点不知道呀?太好了!这真是及时雨呀!”陈春先直点头,嘴里喃喃着:“是呀!是呀!党中央给我们撑腰了,我们终于解放了! ”
大家很快都跑到服务部,个个脸上挂着泪,又抱又跳。纪世瀛带头高喊:“共产党万岁! ”“服务部万岁!”服务部沸腾了,物理所沸腾了,整个中科院沸腾了!
陈春先、纪世瀛自营性质的技术扩散服务部,激发了全国科技创业的浪潮。1983年起,科海、四通、信通、联想等科技创业公司雨后春笋般兴起。1985年,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横空出世。
乘着中央领导支持的东风,1983年,纪世瀛和陈春先等先后创办了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等企业,他们完全实行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由组合、自担风险的经营方式,推出了许多超前科技项目,有过多次做大做强的机会,都因自身、外部和其它难以道明的因素中途折戟。
他们开发科技项目,与外地企业合作,没赚多少钱,倒惹了不少麻烦。项目成了,他们只收点技术转让费。项目失败了,有的合作方怪罪于他们。因公司间经济纠纷,陈春先曾两次被非法拘禁和绑架到山东、江苏,在市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才解救出来。
纪世瀛和陈春先研究开发计划
1984年6月23日,是华夏所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日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磋商谈判,他们正式承接了某大型国营单位100套微计算机系统的任务,要求在10月底前交付使用,整个合同额320万元人民币。全所员工一片欢欣沸腾,陈春先和纪世瀛更别提多高兴了,“华夏”做大做强的机会终于来了!
从这天起,华夏所进入了昂奋的“战斗”状态,华夏电器公司的灯彻夜都是亮的,一批国内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出出进进。他们从银行贷款275万元,置办设备,购置器材,保障研发生产开支。为了赶工期,10月4日,他们还租了一架专机,把首批 66套近万公斤重的计算机组件从广州空运到北京;10月11日,再将第二批 4个集装箱的组件由火车发运到北京站。经过4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战,终于生产、组装、编程、调试完成了全部系统。10月29日,经过国内权威的计算机专家组评审实验,通过了质量鉴定。
但是,意外发生了!在合同期限最后一天,对方提出了终止合同。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炸在了华夏所头顶!100套微机系统压在了手上,开发支出无法支付,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这分明是灭顶之灾!
陈春先和纪世瀛走上了维权诉讼之路。从1983年10月底,到1990年11月,官司居然整整打了7年!
纪世瀛一直担任华夏所的诉讼代理人。从海淀区工商局、科委、法院到北京市中院的反复多次仲裁判决,以及北京市标准计量局等机构的多次鉴定,华夏所都胜诉了。但对方不依不饶,一会提出他们采购广东合作单位的部件涉嫌走私,一会说他们从广东、福建进来的物资出省销售要有准运证。对方是大国企,肯定丢不起输给一个民营小公司的面子
就在纪世瀛和陈春先始终坚信他们必胜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场风波突如其来,社会上掀起了不利于民营企业的思潮,曾经火爆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淹没在“骗子一条街”的声浪中。
1990年11月12日,北京高法在不开庭的情况下,做出了改判华夏所败诉的最终判决,没收了华夏所的所有财产。其时,华夏所早被银行停贷列为黑户,账上只有237元。被法院执行庭清走的100套微机,已时过境迁值不了几个钱。
陈春先、纪世瀛的华夏所和华夏硅谷集团,自此走上了惨淡经营负债还债的穷途末路,最终于 1996年寿终正寝。
2004年8月9日,陈春先在贫困中因病逝世,告别了他恋恋难舍的中关村。他临终遗嘱,向社会贡献出自己的眼角膜,他还想看着中关村的发展。
陈春先逝世前几个月,我曾经到其804楼家中拜访。那还是中科院1981年分配给他的老式居民楼房子,4间小房子,没有客厅,约80多平方米。为了解决生活的困窘,租出去一间。陈春先身患糖尿病后期综合症等多种疾病,尤其两次非法绑架,对他身体伤害很大,看上去非常虚弱。由于下海失去了科学院员工的福利待遇,他看病的医药费用都成问题。此前,我曾经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在海淀区政协会上起草过反映陈春先生活困境的提案。后来在市区领导的过问下,医疗包干问题才得到解决。就在陈春先剩余的三间房里,他还注册了一个尚在运营的“陈春先工作室”,从事各种创业咨询。
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早期的许多民营科技企业,都是从白眼和血路中杀出来的。中关村80年代到90年代创业的所有民营科技公司,包括著名的“两通两海”(四通、信通、京海和科海的简称,中关村早期著名的民营公司)和联想等,那时都挂靠在体制内单位,戴顶红帽子,其实还是黑户,完全自营,前无方向,四处陷阱,一路坎坷。所以中关村一直流传着一句“ sheng者为王”的流行语,谐音“胜”和“剩”,意思是能活下来就是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约有上万家民营科技企业产生,最终活下来的,仅有联想、用友等寥寥几家。1988年,海淀区编撰了反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报告文学《一代天骄》上下集,丁玲、黄宗英、陈祖芬、陆星儿等著名作家都参与了。我也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星河灿烂》,记述的是广东佛山进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星河公司。前些时翻了翻这本书,包括星河公司在内,几乎全成昨日黄花了。
陈春先、纪世瀛的民营科技公司,是中关村的“鸡窝”里孵出的第一只雏鸡,承载了中国科技改革先锋的历史重担,必然直面中国早期市场体制的种种缺陷,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中关村却以震惊世界的步伐前进!
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在中关村成立。
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了包括一区多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
2002年,美国《新闻周刊》将中关村评为世界八大新兴文化圣地之一。
200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陈春先、纪世瀛的第一粒“种子”之后,中关村这块创业创新的沃土上,蓬蓬勃勃地生长出了两通两海、联想、方正、用友、新东方、汉王、新浪、搜狐、百度、科兴、京东、美团、小米、字节跳动等一大批引领中国科技创新潮头的高新企业,他们生产的王码五笔、四通打字机、激光照排、联想电脑、用友软件、汉王笔、新浪网站、百度搜索、小米手机、京东商城、美团外卖、共享单车、科兴疫苗、抖音等科技产品,竞芳斗艳,流光溢彩,已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阶梯和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装点得今日世界分外好看。
这是敬献给陈春先、纪世瀛等中关村播种者最美丽、最崇高的鲜花!
传奇之二:14年助推中关村民营科技
进入90年代,“中关村等一人”陈春先实际已经完成了他的伟大历史使命,而紧随陈春先、被媒体誉为“中关村第一村民”的纪世瀛,却开始了他本人更为光彩的另一个传奇!
1990年4月20日,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换届大会上,纪世瀛被推选为会长。
这个协会1987年由纪世瀛、王洪德、陈庆振等十几个中关村的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第一任会长,是最早支持陈春先、纪世瀛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市科协副主席赵绮秋。1990年初,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因姓“社”、姓“资”的问题争论陷入低潮,在讨论第二届新会长人选时,经过反复酝酿抉择,大家把目光集中在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纪世瀛身上。
纪世瀛坚决拒绝担任这一职位,他说:“全国各省市都是市科委、科协的领导出任,我一个平民百姓怎堪此任! ”“如从企业家角度讲,两通两海是公认的头领,也轮不到我呀! ”
但是,大家还是一致公推他,几个理由总结成了一串押韵的顺口溜:“干得早,资格老,人物小,矛盾少,热情高,人缘好。 ”最后,汇报到了主管副市长陆宇澄,他手一拍:“有这几条够了,我支持! ”
纪世瀛新官一上任,就烧起了三把火:出报纸,立奖项,召开民营企业创业十周年大会。报纸的名字叫《科技之光报》,首次会议结束的晚上,纪世瀛就和大学恩师严济慈先生电话里沟通,定下了这个名字。七天后,报纸赶出来了,创刊号便是换届大会内容。奖项叫“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奖”,后来连续举办了多年。
199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关村和全国的民营经济发展陷入了空前的低潮。纪世瀛经过反复考虑,坚决主张把首届“科技之光”颁奖典礼和民营企业十周年大会,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他说:“压在头上的雾霾太重了,我们就是要登上中国最高的殿堂,给全国的民营企业家打打气! ”
那时进入人民大会堂召开民办企业的会,不是一件容易事。本来预定10月开会,但临近会期了,大会堂还是定不下来。后来反馈说,需要北京市领导签字批准,而主管副市长陆宇澄恰值出国了。
纪世瀛天天盯着陆宇澄副市长回国日期。陆市长夜里 9点下飞机,纪世瀛10点半把电话打到陆市长家里。死说活说不改主意,陆市长答应第二天签字。
第二天一大早,得知陆宇澄副市长赶到了怀柔参加会议,又追到怀柔,终于拿到了陆市长的签字。而后到市政府办公厅换信。
1990年11月23日,也就是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创建十年一个月的这一天,数百位全市的民营企业家像过年一样,集聚人民大会堂,北京市科委主任邹祖烨做了《光彩的十年,光明的前程》主题报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国家科委副主任周平、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裴丽生、北京市政协主席白介夫、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等,领导向 122位优秀民营企业家颁发了金光闪闪的“科技之光”奖牌。
此次大会前还有个插曲。当时中关村和全国民营企业的领头羊四通公司,由于万润南事件麻烦缠身,四通上下人心惶惶,影响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是一片沉闷。
纪世瀛了解到市委书记李锡铭有讲话:“万润南是万润南,四通是四通,市委支持民办科技企业的政策不会变的!”他分头找到市政协副主席封明为、市科委主任邹祖烨、市科协副主席张大力、实验区副主任胡定淮,中心意思一个:“我想以北京民协名义出钱买《科技日报》半个版广告,以我们几个人名义祝贺四通公司获奖,你们愿不愿意、敢不敢出这个头 ?”
几个开明领导没有一个人拒绝。纪世瀛花8000块钱在科技日报打出了大字广告“祝贺四通集团公司获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奖”,下面署着几位领导和纪世瀛的名字职位。
广告刊登后,全国社会各界尤其民营企业界一片惊呼和振奋:“四通解放了!民营企业解放了!”科技日报出版当天,四通公司购买了1000份,许多员工眼含热泪、欢呼雀跃地在各个门市分发。
在纪世瀛担任北京民营实业家协会会长的14年当中,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马达,每天都在高速运转,办会议,搞论坛,写文章,立奖项,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大胆谏言,热心服务。他曾多次“救火”“解围”,保护了一批改革创新型企业家。而最为人称道的,是纪世瀛为中关村和北京民营科技发展上达天庭的几道“万言书”。
纪世瀛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致开幕词
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一年后,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很快,但民营科技企业相对滞后。纪世瀛撰写完成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报告《应当把大力促进民办科技实业的发展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他从时代和世界的高度阐述了中关村、中国民办科技事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有理论,有实践,有问题,有展望,以高度的热情吁请中央对民办科技实业予以大力支持。
一个小小的平民如果逐级呈送,恐怕到不了主管副市长就会搁浅。纪世瀛决定越级陈表,亲闯国家科委,直送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
3月 20日,纪世瀛拿着内装“万言书”的大信封,来到国家科委。传达室听他讲了情况,让他放下就行。纪世瀛不肯,坚持要把重要报告亲自送到秘书手里,说否则你们只做信访处理了,领导根本看不到。传达室无奈,只好放他进去把报告送到秘书局。
纪世瀛正在起草关于中关村民营科技发展的“万言书”
3月底的一天,纪世瀛被国家科委体改司司长张景安召到国家科委,告诉他,宋健主任拿到报告后,夜读数遍,圈点多处,批示道:“纪世瀛同志此文,有高度,有气势,有深情。请研究,作为民办会议的参考。我阅后获益匪浅,请向世瀛同志转致谢意。如能改成一篇短一点的文章,请科技日报或光明日报发表更好。 ”
不久,科技日报头版刊登了纪世瀛的文章《开创民办科技事业的新局面》。7月2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首届“全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工作会议”上,作为会议文件下发。这份被宋健同志高度评价的报告和文章,在全国民营科技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纪世瀛的这份“万言书”报告,开头是这样一段议论:“在世界刚刚摆脱冷战影响后,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经济技术大战,世界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几乎有一个共同的见解,世界经济技术的中心将逐步转向太平洋东岸。曾经94次访问中国的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关满博预言,东亚地区迎接这场挑战、发展高科技的希望,在于日本的筑波、南韩的大德、台湾的新竹和北京的中关村。所谓希望在于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在中关村出现了一个以民办科技为主的科技企业群,形成了电子一条街,它就是中国民办科技的发源地和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今天的人们喜欢把这条街称为中国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无论称作什么,我们相信,这条街所发生的一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这条街创造的观念、模式以及文化,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中国的21世纪的历史进程。”
尽管是30年前的报告,今天读来仍让人心潮激荡,回味无穷。
时间来到1996年,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1980年的一家,发展到上万家,在北京的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作为会长的纪世瀛,觉得北京市领导还应该从战略角度通盘考虑,高度重视。他又撰写了第二封“万言书”,全面论述民营科技企业在全国和北京的战略发展地位和前景,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他把报告呈送给北京市委书记和市长。当时北京市委书记是尉健行,贾庆林即将从福建来北京任市长。纪世瀛加班加点完成了报告。他希望新市长一到北京,看到的第一份重头文件,就是他的“万言书”,以引起对中关村和民营科技的重视。他在给贾庆林市长的信上强调指出:“我了解到您在福建就挺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到北京如果不抓民营高科技企业,将是重大的战略失误。”
后来在一次座谈会上,贾庆林同志说:“每次收到纪世瀛的报告,我不用看签名就知道是他的报告。 ”
1998年,中关村引领的民营科技创业创新浪潮,开始在北京和全国兴起,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不少深层次、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完善和提升。
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讨论,纪世瀛完成了一份洋洋万言的建议报告《点燃第三把火炬,建立中关村知识经济战略区》。他响亮而明确地提出并阐述了“中关村概念”,分析了中关村在世界经济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中关村对中国21世纪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纪世瀛在报告中这样阐述“中关村概念”:“中关村是当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新概念。这个中关村概念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这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都具有影响全国的战略意义,科教兴国、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引导潮流概念、国际经济技术角逐的战场概念、国际竞争的人才战略的摇篮概念、以科技为先导的大民营经济的主流概念,无一不包含在中关村概念之中。中关村概念是世界级的巨大的无形资产,研究、深化、发掘、运作中关村概念,对中国的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兴旺发达的希望。深圳、浦东、中关村将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三把火炬,中关村这个火炬将会燃起中国知识经济燎原之势。 ”
纪世瀛分析指出了中关村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战略人才、社区规划、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和思维观念等六个潜在危机。并提出了建立高层次领导机构、建立高级咨议机构、独立区划建制、建立人才战略系统工程和人才战略基地、建立研发系统工程和研发中心、实施中关村战略区的特别政策、建立以产学研为中心的服务支撑体系等七点建议。
这是一份重量级的报告,也是纪世瀛谏言史上的第三份“万言书”。“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这一段后来常被人们引用的名言,就是源于纪世瀛的这份报告。
1998年9月,经过反复修改,报告已臻完善。可是报告送给谁呢?怎么送?倒成了一道难题。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哪个领导最重视?谁才有决定权?送给北京市领导,他们肯定会高度重视,但作为国家级战略,北京没有决策权。送给科技部,中关村也不仅是科技的问题。
一次听完李岚清同志的报告后,看到送领导走出会场,纪世瀛赶紧上前,介绍了自己身份,抓紧向李副总理简要汇报了几句“中关村作为第三把火炬,建立科技特区”的构想。李岚清听完,明确表示支持,但不同意叫“特区”。
纪世瀛回来后想,这个报告呈送的最好领导就是李岚清同志,他是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主管科技,对中关村特别关心。
1998年9月28日,纪世瀛派纪扬同志直接到中南海西门,向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呈送这份报告。西门的警卫传达室告诉纪扬,这里从来不直接收下面的报告,除非领导要的报告。
这可难为了纪扬,当即与纪世瀛通了电话。纪世瀛想头天见李岚清副总理时,说过要送一份报告给他,李副总理曾应声说了一句“好”。纪世瀛在电话里仗着胆子说:“昨天在报告会上见到了李副总理,这份报告是他要的!”就这样,国务院秘书局勉强收下了报告。
事情出奇的顺利。这份报告引起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高度重视,他立即将报告同时批转给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和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据科技部张景安司长介绍,朱丽兰部长在部务会上,把纪世瀛报告中的几点潜在危机,逐条念给大家听。后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给国务院的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报告中,援引了不少纪世瀛的报告内容。
1999年2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就高新技术创新和中关村做了重要指示:“高新技术重在创新,我们必须从跨世纪发展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强领导,明确目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务求突破。要注意借鉴经验,成功地创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中关村就有这样的条件。 ”
在此之前,纪世瀛接受科技部领导的委托,带领秘书黄谢东,奋战三天三夜写了一份6万字的《中关村与民营科技企业》背景材料报告。据转送报告到总书记办公室的张景安司长讲:“江总书记看了报告说,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后来,海淀区领导在全区干部大会上透露,江泽民总书记前往中央党校开会时,曾特意在中关村核心区绕了一圈。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请示》,中关村科技园区从此拉开了让世界瞩目的壮丽大幕!
1999年岁末,纪世瀛又完成了第四封“万言书”报告《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理论建设的建议》。他觉得中国即将迈入新世纪,但民营经济的纷争仍然是中国经济理论界和意识形态争论的焦点,还需要加强民营经济的理论建设,从上到下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尤其北京和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需要走在前面。纪世瀛把报告寄送给贾庆林、李长春、宋健等领导,他们都做了批示。
时任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还让秘书打电话给纪世瀛,逐字逐句转述了批示内容: “1、文章已经收到,阅读了,对其理论探讨精神表示赞赏。 2、完全支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意义重大。 3、民营经济理论要深入研究,应和一般私营经济相区别,并在认识上有新飞跃,广东也要深入研究。 ”
不久,在李长春书记的支持下,纪世瀛他们的北京民营实业家协会,联合全国工商联、科技部体改司和中国民营实业家协会,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全国民营经济论坛”。三天会上,300多位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经济理论家共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大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4年4月25日,纪世瀛再三谢绝领导和大家的挽留盛情,辞去了连任三届长达 14年的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会长职务。纪世瀛在主持了“科技之光”颁奖典礼后,宣读了声情并茂的辞任致谢辞,台下许多人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经过十几年的奔走呼号和鞍前马后的为民营企业效劳,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02年,《参考消息》转载了一篇日本学者介绍中关村的综述文章,文章开头引用了纪世瀛1998年写给中央领导的第三封“万言书”中“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名言。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2003年 3月,我参与创办了《中关村》杂志,并任社长兼总编。为了扩大影响,创刊前后在海淀区的三环路和四环路一些楼顶上制做了20多块大广告牌,内容就是“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 21世纪看中关村……《中关村》杂志,知识经济的窗口,成功人士的舞台”。广告打出后,个别领导曾提出是否过于高调了。不久,上上下下都接受了这个口号。有一天,海淀区委副书记申建军打电话告我:“市委领导看到你们的广告牌,觉得挺好,有气势。”其实,我正是看到《参考消息》的文章,引用了那几句口号。直到几年后,才知道源自纪世瀛的报告。
传奇之三:投身民营科技教育的创举
纪世瀛辞任民协会长那年,已经62岁了。他一直追求和践行的“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科技”,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似乎该静享清福颐养天年了。但他没有,而是开始了另一段投身民营科技教育的传奇。
2004年11月9日,纪世瀛又一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主持“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成立庆典。主席台上坐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欧元之父”蒙代尔等重量级人物。纪世瀛充满激情地宣布:“今天我们欢聚在人民大会堂,标志着一项伟大事业的新起点,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家大学!国际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才是企业家。党有党校,军有军校,企业家也要有自己的企校,我们要立志打造中国企业界的‘黄埔军校’。”
纪世瀛向大家介绍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的学习基地
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由许嘉璐和蒙代尔任名誉校长,纪世瀛任校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吴姝任董事长。在上地、中关村西区和金融街分别有教学区,段永基、柳传志、王文京等著名企业家和蒙代尔、萧灼基等中外著名经济学家曾经向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授课。
记得刚知晓此事时,我曾问纪世瀛:“您是怎么和蒙代尔搭上关系的?”纪世瀛校长大嗓门笑着说:“好我的大社长,我就是看到你们杂志的报道,我们才想办法联系上的呀! ”
我恍然大悟。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邀请“欧元之父”蒙代尔参加学术报告会,我们杂志闻讯后前往采访,做了一期封面故事报道。当时,国内很多人还不太了解这位世界重量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真佩服纪世瀛这种超乎常人的敏锐性和行动力。我以为他辞任民协会长后该清闲了,这下有事干了!
半年后,纪世瀛又有大动作。他和吴姝在蒙代尔、许嘉璐的支持下,筹划在北京举办“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由蒙代尔负责邀请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北京共话经济发展大计。
2005年5月30日至6月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教育委员会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承办的“ 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隆重举行,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多位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为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和许嘉璐、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各界领导参会聆听。
纪世瀛在“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致辞
论坛结束后,纪世瀛带着这些世界经济学界大师和夫人来到风光秀丽的颐和园,一起观光游览,合影留念,在听鹂馆举办了包括十几位中关村企业家参加的晚宴,中外经济界大咖畅怀交流,其乐融融。我参加了那次活动,看到那天的纪世瀛忙前跑后欢快的像个孩子,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蒙代尔也特别兴奋,指指点点,喜形于色,因为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了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
从那年起一直到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并从经济学界扩展到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成为那些年北京的一项盛事。
一花独放不是春。纪世瀛又有了新的思考,仅靠一所学校和一个论坛,举行创业和科技创新教育,终归影响有限。他还想为推进更大层面的创业创新热潮做点事情。
2006年7月,纪世瀛完成了他的第五封“万言书”《关于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的建议》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 “21世纪的世界已经进入创业时代,全世界经济正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先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间断掀起一个又一个创业浪潮。以创业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已成为第四生产力要素。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加强全民性的创业教育,推动中国的创业创新浪潮。”报告论述了如何针对九大人群,实现五大转变,并提出十三点建议。
纪世瀛的报告是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那天完稿,7月3日寄出去的。7月5日,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便打电话给纪世瀛,说刘淇书记和王岐山市长看到报告后,分别做了批示,委托他来详细谈谈。
没两天,赵凤桐副市长等也找纪世瀛一起磋商创业创新教育的问题。最后,北京市形成了几条:
1.请教委牵头,由教委、劳动、发改委、人事和有关院校共同研究这个问题,采取措施推进。
2.请科协参加,把创业教育纳入《全民科学行动计划纲要》,请团市委也参加,对青年进行创业教育。
3.下个学期在市重点大学作试点,把创业学纳入教学计划,计学分或作为选修课。
4.教委支持开设课题研究,如何适应建设首都创新型城市开展创业教育。
5.请北京电视台开设创业专题节目。
后来,以中关村为核心,北京各个角落的创业讲座、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业大赛、科技普及月等创业活动,从上到下一片火热,不知与纪世瀛的这把“柴”有多大关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有像纪世瀛这样一大批科技创业创新先锋的冲锋陷阵和擂鼓助阵,中国的民营科技创新创业才会一路拼搏前进到今天!
捷克作家伏契克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我多年从事中关村宣传工作,主持《中关村》杂志近20年,可以说是中关村的见证人,觉得中关村的确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一代代中关村的知识英雄和优秀企业家群星璀璨。但是,纪世瀛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创业的公司和生产的产品,虽然没有其它明星企业家和明星企业那么耀眼,但他却是中关村从起步到今天的一个领跑者和助推者,是中关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的守护者!纪世瀛的这种特殊贡献和作用,可能还需要认真的历史评价。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英雄!
传奇之四:几次遭厄大难不死的奇迹
纪世瀛在践行“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科技”的生命历程中,传奇故事很多,而他几次遭厄、大难不死的经历,更加神奇。
1942年,纪世瀛出生于北京昌平县纪家窑村。他从小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中学期间就在《北京晚报》发表了诗歌散文。1962年报考大学时,校长薛天在动员会上告诉大家苏联在我国的专家都撤走了,特别是原子能反应堆被迫停下。纪世瀛听了热血沸腾,放弃了原来把北大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的选择,毅然改成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原子核工程专业,最终如愿以偿。
大学临近毕业时,赶上了文革运动,纪世瀛和大批同学来到山西驻军69军接受再教育。三年多的动乱经历,善于思考的纪世瀛对文革运动和连队指导员的过左做法,产生了抵触情绪和消极言论,被内定为批判深挖对象。
1970年4月的一天晚上,这个指导员趁大家看《列宁在1918》时,安排专案组撬开了纪世瀛的行李箱,翻出来6本日记,发现了4篇“毒汁四溅的反对林副主席的大毒草”。日记从理论上、政治上、哲学上,全面分析了林彪打着红旗反红旗,搞形而上学和实用主义,耍两面派,迫害老革命干部,是野心家和阴谋家。
专案组如获至宝,立即将纪世瀛关押起来,连番组织批斗,到纪世瀛家乡和女朋友姜菁华单位调查。两个月后,经师党委决定,作为现行反革命报到了69军军党委。在那个年代,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判死刑,张志新就是例子。
就在纪世瀛感到绝望、周围人都认为他在劫难逃时,遇到了一位贵人。69军政委反复研究了纪世瀛的“反革命罪行”,几天迟迟下不了签字刑处的决心。最后,做了一个批示:“纪世瀛不过是一个反动学生,遣送回乡就地改造。”
一年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败露,这个军政委说:“当时看了纪世瀛的日记,就觉得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胆识、有水平的学生,中国缺少这种人。 ”
纪世瀛被打成反革命的消息刚从专案人员传到女朋友姜菁华耳中时,仿佛一道晴天霹雳炸在头顶!姜菁华和纪世瀛是1966年相恋的。作为北京城市里一个喜欢文化的姑娘,她非常崇拜和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高材生纪世瀛。1969年因战备需要,姜菁华从北京支援三线到山西宁武286军工厂工作。两人虽都从北京来到山西的北部,但很少能够见面,曾相约一两年后回北京结婚。
姜菁华怎么也不相信博学求进、积极向上的纪世瀛会是反革命。单位组织反复做工作,要求她这个军工厂干部必须与现行反革命分子纪世瀛划清界线。其实,不用他们多说什么,姜菁华也清楚那个年代的反革命及亲属,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悲惨命运!无数个夜晚,她愣愣地瞪着黑洞洞的窗外,泪水打湿了枕头。
纪世瀛意外逃脱极刑被遣送回北京,姜菁华得知后从山西赶回北京。纪世瀛在火车站台上望着一列列火车“吭哧吭哧”地穿过昌平站,心里十分忒忑不安。他想尽快见到好久没见的女朋友,又怕见到后不知会出现什么结果。一个北京城里的姑娘,能够爱上远郊农村里的自己,如今又成了回乡改造的现行反革命,他们还能走下去么?
姜菁华终于背个军用挎包平静地走出了车门,纪世瀛上前嗫嚅着想解释几句,姜菁华止住他:“别说了,我都知道了。 ”
两人几乎一路无话回到家里,纪世瀛心里翻江倒海滴着血,却强作镇静地说:“对不起,我们也没婚约,我不能让你一辈子背着反革命家属的包袱过日子,我们分手吧! ”
姜菁华没有吭声,直盯着纪世瀛的脸看了一会,慢慢从黄色军用挎包里掏出一封信,郑重地递给纪世瀛:“这是我的结婚证明信。在我的眼里你还是从前的纪世瀛,我相信你是个好人,我要和你结婚! ”
纪世瀛愣了片刻,热泪如泉般涌了出来,一下把姜菁华紧紧抱在怀里,放声恸哭。
1972年,全国都在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一些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回到科研单位。纪世瀛却因反对林彪,仍然戴着“反革命”帽子在家乡劳动改造。纪世瀛通过多种方式寻找部队和相关单位,要求平反,均无结果。
怎么办?纪世瀛想到了给中央领导写申诉信。写给哪一位领导呢?毛主席、周总理?太高了,恐怕够不着。江青、康生?纪世瀛还真有点二乎,觉得他们“极左”的表现和林彪差不多,而且他的日记里还有涉及非议文革的言论,没准更会坏事。思来想去,他选定了叶剑英副主席。叶帅主管军队,对林彪篡夺军权、迫害军队老干部肯定恨之入骨。他把信寄了出去。
没想到叶帅竟真看到了信,批转给北京军区处理。纪世瀛接到电话,一口气几十公里从纪家窑骑车赶到北京军区,详细汇报了情况。接待领导说:“你放心,首长有明确指示。 ”
1972年11月中旬,纪世瀛终于迎来了所在师的政治部祁主任,代表军、师党委到昌平县为他平反。祁主任还带着公函到北京市科干局,将纪世瀛作为“批林英雄”,专业对口推荐安排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原子核聚变工程研究,成为了陈春先的部下。不久,女朋友姜菁华也从山西调回北京。
纪世瀛被平反那天,登上长城仰天长啸:“天不灭纪,我解放了! ”
纪世瀛的人生座右铭:
“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科技”
历史上的改革都经历了血雨腥风,改革者鲜有好下场,被五马分尸、乱箭攒身、锒铛入狱的例子不少。纪世瀛从与陈春先一道破冰中国的民营经济改革,就踏上了一条险象丛生的途经。尤其他担任民协会长十几年期间,需要为众多的民营企业家撑腰出头,有人被封门,被停电,被殴打,被诈骗,被拘禁,被绑架,被审查,他几乎没消停过,四处“解围”和“救火”。这些举动,让民营企业家把他看作“靠山”和“娘家人”,但也得罪了不少相关利益方。
1996年12月24日凌晨,“扑通”一声惊醒了正在沉睡的纪世瀛夫妇。他们住的是一处平房,四周都是民房,临街大门紧锁着。是有人跳墙进了院还是做梦?
纪世瀛刚要起身打开床头灯时,两个持刀歹徒已经冲到床头,不容分说举刀便砍。纪世瀛夫人姜菁华一声惨叫被砍得头破血流,又被连砍数刀昏死过去。赤手空拳的纪世瀛虽然被砍数刀,仍拼命反抗。一边拼搏,一边大喊:“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杀我?”
纪世瀛当天睡觉只穿了一件短裤,高度近视的他根本找不到眼镜,只能凭着感觉与歹徒扭打着。身体强壮不服输的纪世瀛一度曾把一名歹徒打倒在地,就在此时另一名歹徒一刀扎进了他的胸膛,肺被扎穿,刀头离心脏只有一厘米多。紧接着翻身爬起来的歹徒一把三棱刀扎进他的腹部,鲜血喷得满墙满地都是。
最后,纪世瀛夫妇被反身按到床上,手脚捆绑结实,被子蒙住后又扎了几刀。歹徒见纪世瀛夫妇毫无反应了,才逃离现场。
纪世瀛浸泡在血泊中微微喘息,见夫人没有任何动静,使劲硬撑着注意力,唯恐昏迷过去窒息而亡。过了不知多少时间,他见夫人有了声息,两人配合着艰难地挣脱捆绑绳索,才打电话叫来司机。
纪世瀛夫妇被送到北医三院抢救,医生粗略一数,仅纪世瀛就被砍了27刀!
当天,北京市公安局发情况快报给市领导,贾庆林市长等做了批示,何鲁丽副市长打电话给医院组织抢救,市政协副主席封明为、市科委主任邹祖烨和海淀区领导等前往医院看望。所幸27刀均未伤及主动脉和要害,纪世瀛夫妇侥幸逃过了鬼门关。
此次案件,市委领导非常重视,责成市公安局尽快破案。公安局一位副局长挂帅,做了大量侦破工作。但做案方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拿走了纪世瀛的北京市民协会长、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监督员等各种证件,却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痕迹。
事后分析,有可能纪世瀛替民营企业出头解围当中得罪人了。但他那些年类似的活动和事情太多了,加之那时也没有任何监控设施,以致成为至今未破的一桩悬案。
纪世瀛逃过了社会歹徒伤害的鬼门关,却没想到又遭遇自身肌体癌症的另一道鬼门关,且更凶险和神奇!
2006年 7月上旬,纪世瀛突然感到体力不支,连续几天恶心呕吐。
在爱人和秘书的催促下,纪世瀛来到了海淀医院。他本想取点药就走,因为还有好些民营科技教育的事情需要处理。但医生一眼看出他出现了“黄疸”,应该立即住院,先做B超。诊断结果:胆囊扩大,有7.2cmX5cm的低回声区,胆管扩大,胰头部分堵塞。血液化验多项指标超标,转氨酶高达1069。
纪世瀛死活不住院。7月28日,他走进人民医院。给他做CT检查的是放射科王屹博士,检查持续了较长时间。
当王屹博士从CT室拿着大片出来时,表情凝重地问:“你爱人没有来吗?需要通知她来一下。 ”
纪世瀛说:“叫家属做什么?其实承受能力最强的就是我。
不就是癌症什么的,没啥可怕,你直接给我说吧! ”
王屹博士说:“初步看特别像是胰头癌。 ”“那不就是动手术么?”“胰头这部位动手术,是腹部最大的手术,要把胆囊、胆管、胰头、十二指肠和一部分胃切除,然后再连接缝合。 ”“没关系, 1996年我被三种刀子乱砍了 27刀,也没有消毒。你们这个手术刀总比它安全得多吧?”纪世瀛说着自己哈哈大笑起来。王博士和秘书陈宏阳一下子轻松起来。王博士对着陈秘书说:“你们校长怎么心态这么好?”陈宏阳说:“他在我们学校就是讲良好心态课的,还写了心态模式的书,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良好心态,永不言败’。”一会儿,医院刘教授看了CT片说:“胰腺肯定有问题,像是胰头癌。 ”又做了核磁共振检查,要求纪世瀛马上住院做手术。
纪世瀛没有马上办理住院手续。第二天,他又出席了中国民营企业家大会,登台做了一个多小时的“创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演讲报告。
在爱人姜菁华几次含泪劝说下,他才住院。苗英伟副校长、儿子纪兵兵等找熟人,带他到协和医院、北京医院、肿瘤医院会诊,经过多项检查,结论都是“胰头占位”,需要尽快手术,否则就来不及了。
纪世瀛没有做手术,他问大夫:“如果是不做手术,还能有多长时间?”
“最多8个月。 ”
“8个月我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呢!我一定用其它办法把病治好! ”
纪世瀛只住了7天院,签了一份“本人要求出院,后果自负”,强行出院了。
2007年7月,纪世瀛再到人民医院、协和医院检查,问题更加严重,李教授斩钉截铁地说: “100%的胆管癌,如不手术最多只能活3个月。 ”
纪世瀛仍未手术。他向一位老朋友发了一条信息:“杨旭清教授,你好!历史经常是特别有意思,当年我们支持你研制抗癌药,这次可能真的要用你的新药了,我被诊断胰头占位,是癌症还是炎症尚未确定。 ”
90年代初,杨旭清教授成立公司研制双环铂抗癌药。纪世瀛作为北京民协会长,曾经在杨教授遇到困难时,几次帮助协调解决。
杨教授闻讯,立即赶来。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和昂贵的研制成本,每针抗癌药要卖到两三千元,一个疗程12针需要两万多元。纪世瀛愿意做新药的临床试验,他咨询药价,杨教授说:“你是民营企业界的功臣,是我们的支持者和保护神。没有你的奔波,就没有民营科技的今天,北京的民营科技企业都应该有你的股份,我不能收你一分钱,收了是没良心。 ”
纪世瀛仍然在一天天消瘦下去。市领导不断询问。许多熟悉的中关村内外朋友知道后,心里都觉得发堵。
中秋节前夕的一天晚上,纪世瀛接到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历史学家李庚其教授的电话,他邀请纪世瀛中秋节晚上到唐娃娃公司基地参加一个聚会活动。纪世瀛放下电话正在犹豫,清华紫光副总裁郑忠秀又打来电话,叮嘱他:“不管怎样你一定要来! ”
这天晚上,皓月当空。纪世瀛夫妇的汽车一进庄园,只见路两旁列队站着几十个新老朋友。他赶紧下车,大家都过来和他拥抱。纪世瀛的眼泪几乎流了下来,尽管没有挑明,但都心照不宣,这是大家为他举行最后一个中秋聚会,也就是“告别会”!
中秋聚会来了不少大咖,由两位艺术家杜声显和宋雪主持,著名歌唱家李光曦、李元华连着唱了《祝酒歌》、《明月几时有》等七八首歌曲,一些企业家也登场演唱。溶溶月光里,大家都想抒发出心底依依难舍的深情。
在大家的相邀下,纪世瀛朗诵了一首《烛光颂》长诗:“当你闭上眼睛 /遐想那烛光的火焰 /你就会进入梦境浮想联翩 /她那不停跳动的火苗 /向人们诉说良好的祝愿 /她不尽地燃烧自己 /无私地向人们送去光明和温暖 /烛光以她那阿娜多姿欢快的火苗 /把人们的爱意点燃 /烛光以她那情意绵绵魅力无限的柔光 /照亮了人间……你在燃烧中逐渐丢失自我 /托起的却是国家的栋梁 /社会的轩辕 /人才的大山 /企业家也是一支蜡烛 /就是燃烧自己 /给人间带来财富 /艰苦创业孜孜不倦 /换来最甜美的奶酪和甘泉 /你像蜡烛,甘做春蚕 /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人间充满幸福、光明、温暖 /即使燃烧到最后 /没有叹息/无悔无怨 /留给人世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嘱托是 /用我最后的余火/把下一支蜡烛点燃! ”
感人的诗句,深情的朗诵,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诗歌朗诵完,竟然是一段时间静静的沉默,稍后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民国初期,我的家乡山西临汾县底镇有个叫刘德成的村民,因无儿子,举办了一桩“活闹七”的闹剧,因闹得荒唐铺排,被拘入大牢,倾家荡产,一命呜呼。我的老舅爷杨昌鑫先生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曾写了一首《刘德成活闹七》的长诗,风靡京晋。前些年《非诚勿扰 2》有类似情景,曾有人说可能是借鉴了刘德成故事。两者不管真假,终归都是闹剧。
这次北京各界志士仁人感动于纪世瀛为中关村和中国民营科技的贡献,在中国人象征团圆的中秋节举行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告别会”,何其高尚感人!
但是,这次“告别会”最终只是一次特殊意义的“中秋聚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会”。纪世瀛的传奇又一次发生了。
不知是杨教授三个疗程的抗癌药起了作用,还是纪世瀛的乐观心态驱退了病魔。一年后,纪世瀛再到协和医院复查,发现胰头肿物消失了,胰腺状态恢复正常了!曾经为他检查诊断过多次的张教授,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直说:“奇迹!奇迹! ”
纪世瀛后来常与人传授他的经验,说对于疾病尤其是癌症,首先要战略上藐视,泰然处之。他说和他类似的几个病人,有的预估期限还没有他短,都走了,多半是吓死的。他的话有一定道理,癌这个病症,应该与心情、心理、心胸有很大关系。纪世瀛显然是个豁达乐观的强者,癌症也许真让他吓走了。
2012年,中关村内外的朋友为纪世瀛庆祝 70岁生日,庆祝他安然度过了 5年观察期,又一次大难不死。李光曦等演唱了《祝酒歌》,纪世瀛朗诵了一首新创作的诗歌,诗中记述了创业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更抒发了自己无怨无悔、义无反顾矢志于中关村民营科技事业的情怀。我那天在场,纪世瀛的长诗朗诵未完,在座的每个人都泪水莹莹,再看纪世瀛夫人姜菁华,则是泪流满面,哽咽失声。
十几年后的今天,纪世瀛仍然健健康康的活着。他还活着,而且很忙。他活的健康、硬朗,忙的潇洒,充实。他时常出现在与中关村和民营科技相关的各种会议、论坛、活动上,观点新颖,声音洪亮,激情如火。我们《中关村》杂志举办的《中关村创新谱》系列丛书首发式上,他即兴发表了一席精彩讲话后,情至浓处,振臂高呼:“中关村精神万岁!”一下子爆燃了全场。他在北京电视台的多个节目中,侃侃而谈中关村的昨天、今天、明天,观众看了反映“挺透彻”,中关村人看了觉得“长士气”。他策划发起、资金支持和参与编撰出版了上百万字的《中关村民营科技大事记》上下卷和《中关村的故事》上下册。他还筹划建立中关村博物馆,花了好多年功夫落实方案、资料、资金、地方,他想让更多人了解到丰富生动的中关村历史。近两年,他把自己 40多年的创业和人生感悟,做了一系列抖音, 12岁的孙子看了都觉得受益,许多朋友也说好,最终结集为一本 20多万字的《 43年创业心灵感悟》。
海淀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纪世瀛和十几位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接受致敬献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纪不老,青春常在。和纪世瀛认识几十年了,我和许多人都挺惊讶,为什么这个老纪总是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冲锋陷阵,逢凶化吉,创造那么多神奇 ?
一次,我和纪世瀛谈到了这个问题,他想想说:“赶上好时候了。再者,我早给自己这辈子定下了奋斗目标,就是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科技! ”
好一个“中关村民营科技”,别看寥寥七个字,够你一辈子忙的!老纪,你已经 80多岁了,还会创造多少神奇呢?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地球。 ”值得庆幸的是,纪世瀛赶上了一个有伟大支点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他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所以才有了那些光辉四射的传奇!
(作者卫汉青简介:山西临汾人,作家,诗人,历任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创始人、社长兼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