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必然逻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趋于完善与成熟的基本标识。
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审视
当前,我国县域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资源错配、人口红利渐退、产业基础薄弱与运行理念迟滞。
城乡资源错配,公共服务供给难以形成资源互通与双向促进的城乡发展格局。公共服务主要集聚在县城中心以及部分重点乡镇,广大乡村地区在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存在供需结构性错配现象。
人口红利渐退,人才外流现象影响县域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县域人口结构失衡。同时,大城市争相开展“抢人大战”加速县域人才流失,出现县域“人才空心化”,使县域难以塑造发展新动能与发展新优势。
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有效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浪潮下,一些县域发展面临农业产业化不足以及工业增长乏力的双重困境。此外,运输成本、投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制约县域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与可持续的发展,应探索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特色发展路径。
充分体现两种状态:立足县域与跳出县域。找准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是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应立足县域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与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推动县域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同时,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积极构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实现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统筹协调两个关系:“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坚持发展效率与分配公平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新时代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需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考虑在内,既要通过不断发展“做大蛋糕”,也要依靠制度安排合理“分好蛋糕”。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县域地区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消除隐性制度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水平、用工成本,坚守与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另一方面,根据县域发展实际情况,加大乡村紧缺型人才引进力度,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定期实行优秀教师轮换制度,优化乡村地区医疗卫生环境、质量与效率,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
加快优化两个环境: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生态环境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绿色创新投入,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县域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同时,营商环境是衡量地区核心竞争力与潜在发展能力的基本因素。应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此外,要建立全面、动态、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坚持引才创业、助才兴业,进一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
(董雪兵,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