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是自己人,这是对民营的一个莫大的安慰。
因为,对自己人可以批评、引导,不可以喊打喊杀;用老胡的话来说,最多是一个人民内部的矛盾。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民营到底是企业家,还是资本家?如果是资本家,那就成了剥削阶级,是一个过渡性的统战对象;如果是企业家,那么,民营的收入算不算是剥削?
这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纠结。
剥削是二百年前来自法国塞纳河畔一位德国青年作者马克思的结论:资本组织下的全部利润,都是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现在的法国人、德国人都没有这种纠结,全世界没有人敌视私人投资者,相反,求之不得;然而,二百年后的今天,剥削这个古老的政治经济学术语,却在中国有了热度。
很多学者纠结于对剥削的理论清理。
比如,北大国发院的姚洋,他认为经典理论在资本与劳动的生产要素中,把一切价值的形成全部归结于劳动,从而定义了剩余价值仅仅来自于劳动,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其实,一个有效的理论,正如黑格尔所言: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这句的意义在于,只有合理的才会真正存在。所以,当理论不在讨论的许可范围内时,我们不如先搁置下来,看看现实的检验。
现实是什么情况?
现实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世界的范围快绝迹了,除了小金,已经没有第二个范本。
我们现在也不是计划经济运行机制。
中国在达沃斯国际论坛上明确表态:中国根本不可能搞什么计划经济。这等于说,一个被假定为没有剥削的单一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形态结束了,既然它已经不复存在,又如何证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价值?
其次,创新的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
这必然也改变着未来的生产关系,昆山的外资工厂正在以50%的比例大幅裁员,购入机器人代替一线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国每年要进口三十万台机器人,从而替换掉100万以上的一线工人;更要命的是ChatGPT的智能机器人正在挤压教师、律师、文员、会计、展会解说员、导游……以及越来越多的职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机器人将替代一切劳动,更不可能统治人类。
但是,它述说了一种悖论:老板雇佣的工人越多,剥削也越多,但是,利润越低,甚至在未来的竞争中根本活不下去,赔到怀疑人生;相反,一个优秀的企业,雇佣工人无限地趋向于零,剥削也越沙,但是,利润越高,赚到感谢上帝。那么,请问,又如何证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价值?
如果理论不能解释现实,也不能用于现实,那么,这个理论一定是错了。
在当下,我们经济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问题?
是就业。
去年七月青年失业率已经高达19.9%,大批的民营企业在倒闭,丧失了"剥削"的资格,但是,民营支撑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它停止了"剥削",国企是消化不了这么大的就群体的.国企支持就业为7%,约6000万人,民企如果停止"剥削",将有六亿失业大军,那么,国企将立即被打回到光字片,它的待遇优势不过是空中楼阁,没有民企的补位,立即被打回原型,我们知道,四十年前的改革正是因为城市青年全体失业,没有工作岗位,集体上山下乡了.生产力释放不出来,经济又如何发展?
今年的任务是三稳:稳增速、稳就业、稳物价;所以,“剥削”的争论先放一边去吧,要让民营挺住,正如樊纲所言:提供就业,就是民营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对于剥削论者而言,多少会有点晕圈:我们是鼓励民营提供就业,还是为了理论的纯洁性而干掉民营?
这种烧脑的问题,还是先吃饱肚子再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