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唱家费玉清曾经唱过这样一首歌,叫“送你一把泥土”,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形容的特别贴切。内容是这样的:“听说你将远渡重洋,到国外开创锦绣前途。送你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代表我的叮咛和祝福。这把泥土,这把泥土,春雷打过,野火烧过。这把泥土,这把泥土,祖先耕过,敌人踏过。你我曾经牵手走过......”这也是2013年1月13日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之时,主持人的一段朗诵词,站在碑下,听者无不动容,热泪盈眶。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是由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先生出资,在缅甸父辈曾经打仗的地方修建的。此纪念碑是为缅怀父辈们保家卫国,牺牲异域,长眠异国而修建的慰灵塔。碑名由原国名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题写。另外三面有战史简介,有各国首脑感恩之词,还有刘伟民先生为父辈写的祭文。纪念碑修建得亦碑亦塔。碑者:意在彰显中国军人抒忠赴难,浴血疆场,扬威异域。塔者:意在告慰先烈在天之灵,让忠魂长眠安息。塔高七层,寓意佛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碑塔坐南朝北,为英灵归乡之方向,矗立地为仁安羌古战场上当年伤亡最惨重的地方501高地。碑上祭文为刘伟民先生所写,每每念及,心痛不已。“70年前,我中华健儿为国家,为民族,反侵略,反强权,抛弃妻子,背井离乡,义无反顾,迈向战场。不顾白发爹娘,倚闾而望。用青春的生命,救盟国于覆亡。我113团八百壮士,伤亡过半。二百零二忠魂,捐躯沙场。尸骨无存,客死他乡。朝朝暮暮,不知魂归何方”。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文
今天我有幸在建川博物馆见到了113团团长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先生,非常的激动,甚至第一眼就激动得哭了出来。他说你见过我吗?我说没有见过真人,只是天天在电视上您讲解的父亲仁安羌大捷的视频上见过您。每当看见您在电视上被人问及当年仁安羌战场牺牲军人尸体怎么处理时,站在风中,你哽咽了。我也无数次的哽咽。今天见到您本人怎不让人激动,我为您父亲当年那句“刘团今夜过江,不成功,就成仁”而感动,更为您不辞辛劳为正视父辈功绩奔走而感动。先生感慨小喻真是性情中人啊!
樊建川馆主(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与刘伟民先生
与其说是我为先生讲解,不如说是先生为我讲述更多的当年他父亲指挥的仁安羌战役最真实的故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气焰嚣张。而后中、美、英、苏四国结成了反法西斯阵营。1942年初,日军发动侵缅战争。妄图截断国际援华通道——滇缅公路。中国应英国政府请求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4月中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鉴于前线紧急。请求中国军队予以援助。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奉长官罗卓英之命率团赶赴小镇巧克伯当接应英军。16日深夜,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围困于仁安羌油田地区。弹尽粮绝,危急万分。17日上午,英缅军第一军团司令斯利姆将军赶到巧克伯当求援。刘放吾团长接到斯利姆亲笔面交手令,经无线电请示师长孙立人获准后,当即率部前往救援被围英军。从4月17日至19日,刘放吾指挥不足一个团仅800余人的兵力攻击数倍于己的日军。经三昼夜的激战,最终彻底击溃日军,营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官兵及英美传教士、记者和家眷等7500人。缔造了震惊中外的“仁安羌大捷”。
中国远征军驰援英军
113团202位军人牺牲疆场,受伤300多名将士。三营营长张琦殉国。刘伟民先生对我说:当年他的父亲抱着满身是血的张营长,营长只说了一句:“团长,我不行了”。就永远闭上了他的眼睛。父亲的心只有那么痛了。多年来父亲每年清明节都会给兄弟们烧纸,小时候我们不懂,长大后才能理解父亲心中的那份痛苦。大部分将士都是父亲从家乡湖南带出去的男儿,然而今天他却没有把他们带回来,他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妻儿!这时父亲总是泣不成声。
仁安羌战役过后,师长孙立人获得了英王乔治六世授予的帝国司令勋章,蒋介石颁发的云麾勋章。刘放吾将军为上校团长获得了蒋介石颁发的六等云麾勋章。多年过后,由于团长职级低微,名字逐渐被遗忘。甚至人们已经忘记了刘将军的功劳,在后来一些记述远征军仁安羌战役的史料中把113团团长名字写成了别人的名字。这样的事情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刘伟民先生说:父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晚年父亲经常回忆往事,说他是从死亡线上九死一生走回来的人,活着已经是上天莫大的恩赐了,当年为了掩护部队,他们最后一只殿后的部队,在过清德温江时候,他发出了两封电报,一份发给军令部部长何应钦,一份发给长官孙立人,电报内容都是相同的一句话“刘团今夜过江,不成功,就成仁。”这是何等的决绝。何等的视死如归啊!刘将军从来都不去计较个人名誉,但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刘放吾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