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侠,1903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县土门镇。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是前清的一个秀才,在外教书,一年仅挣12吊钱;家里生活全靠祖母和母亲给人绣花做活,纺线织布维持。后来父亲改做生意,挣了钱买了一座院子和十来亩地,家里的光景才好过了些。王亦侠14岁那年,因为临汾没有女子中学,父亲托一个朋友将她送到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就读。
女师毕业后,王亦侠回到家乡,在临汾女子高等小学校任校长。1923年,深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王亦侠,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大同”的理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来到北京,考入了北京世界语学校。在这里,她认识了比她高一届的张稼夫,由于理想和志向相同,不久俩人就结了婚。
1926年9月,北伐军攻下武汉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武汉分校招生女生队学员。王亦侠听到这一消息后,带着一岁多的孩子从天津乘船前往投考。经过两轮考试后被录取。她成了军校唯一的山西籍女生。考上了军校,孩子的安排就成了一大难题。有人告诉她天主教堂收小孩,她就抱着孩子去了。神父说:“孩子可以收下,但以后孩子就不属于你,而是属于上帝了。”她想,哪有这样的事,母亲参加了革命军,却把孩子“送给了上帝”,她抱起孩子扭头就走了。后来,她把孩子寄养到一位洋车夫家里,然后前往军校报到。
军校的生活,使她第一次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第一次听到了许多革命道理,她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军政训练。通过听课和一些地下党员的帮助,她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穷苦人求解放的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被杀害,这使她对共产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这年6月,王亦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汪精卫继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军校无法继续办下去了。一部分同学跟着部队走了。王亦侠当时因为怀了第二个孩子,行动不便,留在了武汉。1928年初,由于张稼夫在上海没有接上党的关系,夫妻俩一起回到临汾。但由于叛徒的告密,遭到了阎锡山的通缉。王亦侠的一位表兄通知她躲避一下,夫妻俩于是悄悄回到王亦侠的老家土门镇。但风声越来越紧,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消息不断传来。这时,来了个武汉时的同学,介绍她们去运城河东中学,王稼夫去后当了教员,她帮助批改作业,没几个月,王稼夫咯血,她们到平陆冯子健先生家养病。因为有人告密,她们立即转移。
1929年初,王亦侠和丈夫去了北平,结果又被国民党发现。王稼夫决定去上海找党的组织,王亦侠则由朋友介绍去陕北榆林女师教书。她带着孩子,坐架窝子到那里。没过半年,也因政治问题被解聘。只好去了宁夏,先当小学教员,后给吉鸿昌政府的一个秘书处当秘书。吉的部队离开后,她经西安、临汾到了北平。王稼夫在上海接上组织关系后,王亦侠又去了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因机关南迁,王亦侠无法随同,便回到北平。没两个月,因为生活无着落,她只好回到老家土门镇。后局势不稳,王亦侠又回到丈夫的老家文水西北安村,并找了份小学教员的工作。不久,张稼夫咯血加重,也回到西北安村养病。
直到1936年,太原党的组织慢慢恢复,张稼夫先去太原接转关系。王亦侠在丈夫走后也去了太原,和赵仲池接上了头。王亦侠要求重新入党,组织上批准了。临汾党组织在1927年被取消后,再没建立。1936年末,王亦侠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临汾,开辟工作。在临汾,蓝衣社很猖狂,王亦侠只能秘密开展活动,公开身份则是临汾女师教员。她与在同蒲铁路当职员的王金林等成立了临汾开辟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以牺盟会的名义对外工作。先从女师、中学、铁路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发展牺盟会员,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并将表现好的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过了一段时间,组织上又调王亦侠回到太原,负责太原纱厂和卷烟厂的女工工作,动员女工参加工人自卫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亦侠接受中共山西省委指示,到临汾县开辟工作,任中共临汾二区区委书记,临汾县牺盟特派员兼二区主任,组织、领导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并组建了临汾县游击支队第三中队,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率队开展了抗日武装斗。1938年7月,王亦侠奉调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春任中共晋西南区委妇女委员会委员。1940年起任中央情报部教育科科长,中共临襄县委妇女委员会书记,中共临汾工委妇女委员会书记等职。1949年2月被选为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王亦侠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政策研究室农村工作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曾任农工部党委办公室主任、副书记。
1993年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