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柚子叔
来源丨柚子大叔丨ID:edu383
今天要讨论的,不是那个劣迹斑斑的周立波。
而是我国文坛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创作了300多万字著作的作家周立波。
他以笔杆为武器,字字泣血地唤醒国人。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国家发展,将毕生积蓄全部捐给祖国。
他的一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立波,意即“自由”
1908年,周立波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个小山村。
这个地方很偏僻,漫山长满荒草,大树被吹得光秃秃的,很荒芜,也很贫穷。
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位私塾先生,很早就开始给他启蒙,教他写字,教他英文单词。
他将自己的原名周绍仪,改为“liberty”(自由)的谐音——立波。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那年他才11岁。
小小年纪的周立波,看着街上汹涌的人潮,听着年轻学子的呐喊,暗自下了决心:
要好好读书,追求进步思想,改变国家的命运。
192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里,他接受了新文学思潮的洗礼,成长为一名进步爱国青年。
但那时候,安心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周立波被迫辍学,返回老家任教,又被告密为赤色分子,差点丢了性命。
1928年,他几经辗转考上上海劳动大学。
这所学校的进步思想极其浓烈,许多学子都立志加入共产党。
他就是其中一员。
他和朋友到处发放宣传单,进行公路巡演,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引起了学校的不满。
最终,学校以“品行不良”为由,将他开除。
革命,才是“征程”
周立波终于意识到,读书救国不如革命救国。
他决定暂时放下学业,孤身前往上海,来到这个最初的革命根据地。
那时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吸引了不少西方人来游玩,急需翻译人才。
周立波受到启发,决定成为一名翻译。
据统计,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包括《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等。
有一半以上都是俄苏文学,进步的革命思想日渐在他心中扎了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多地爆发抗日罢工游行。
周立波也在其中,他在张贴罢工宣言时被逮捕,囚禁两年半。
现实的黑暗,没有浇灭他的革命热情。
出狱后,周立波再次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浪潮中。
1935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随后奔赴抗日战争前线。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走遍华北的所有抗战前线,还创建了一批抗日救亡宣传阵地。
在给好友周扬的信中,他写道:
“我将抛弃纸笔,去做一名游击队员。
烽火连天的华北,正待我们去创造新世界。”
枪林弹雨没有让他知难而退,这个“钢铁般的文艺战士”,只想为祖国做出他所有的贡献。
文学,也能成为“火种”
抗战结束后,周立波跟随组织来到东北,参与到土改中。
有次村里开会,当晚暴风骤雨,村干部考虑到他高度近视,就没通知他。
周立波知道后,恳切地说:
“刮点风、下点雨,怎么就考虑照顾我呢?
把我照顾得特殊起来,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
如果要照顾我,今后就照顾我多深入生活,多接近群众吧。”
于是,他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命名为《暴风骤雨》。
上卷初稿,写了50天,下卷初稿,写了40天,总共80万字。
周立波以恢弘的笔触,道尽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农民迎接新时代的喜悦与活力。
1951年,《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奠定了周立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另一部长篇《山乡巨变》,创作于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那时候,周立波回乡建立农业社,经常和乡亲们一起驭牛、割禾、插稻,聊农村生活,聊家长里短。
他把这些生动的片段和可爱的乡亲们,一一写进书中,绘制了一幅宁静而又祥和的乡间生活。
周立波,是革命作家,也是乡土作家。
正如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的评价: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可以看出立波的创作步伐,始终和中国革命同一步调。”
质朴,是最大“本色”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作者陈明远,曾按当时作家的收入将他们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的是鲁迅、郁达夫等,月收入超过400银元;
第二等级的是夏衍、胡风等,月入200银元左右;
第三等级的是丁玲、萧军等,收入比普通市民稍高;
第四等级属于贫民,周立波就是其中一位。
贫穷是他的底色,也正因为贫穷,他才能成为一个勤奋耕耘的文坛赤子,一个扎根乡土的革命作家。
他曾经把自己的稿费连同文学奖奖金3800元,全部捐给村里。
建了30 多间平房养猪、养牛;栽了300多亩果树,每年能收 3万多斤梨桃。
他在老家挂职的十年里,扶养了数十个孤寡老人,每月按时给他们送生活费,上门嘘寒问暖。
一个受过照顾的老奶奶说:“立波与我们不沾亲,不带故,但就是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好。”
他在病重时仍心系乡亲,拿出3000元和一张名单恳求省文联的同志:
“我还有些钱,请你们按名单数目,每月给他们寄送生活费直至百年。”
这一份大爱,这一份无私,铸就了这位文艺战士一生的风骨。
1979年,周立波因患癌离世,享年71岁。
在弥留之际,他仍然难以割舍爱了一辈子的祖国,反复叮嘱妻子,将他的所有资产捐给国家。
妻子瞬间泣不成声,这一位一生为国操劳、奉献的人,终究什么都没为自己留下。
然而当妻子整理他的遗物时,更加感到心酸,因为他一辈子的积蓄只有800元!
只因每当他稍有存款,都会毫不犹豫地捐给国家,或者用来资助乡亲。
可以说,周立波留给国家和人民的文学巨著、感染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精神,才是最宝贵的无价遗产。
诗人臧克家说:“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周立波影响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今天的我们。
愿先生千古!
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