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企业经营,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的特征,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时,必须审视的首要因素。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过去,是比较确定的时代;现在及未来,是日益不确定的时代。这种不确定主要表现为,环境变得日益不稳定和不连续,仅靠过往的经验,企业很难走向未来。正如西蒙所说,面向未来的选择,往往不是基于事实的,而是基于价值的。
环境的日益不确定是怎样造成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买方需求的不确定性。从基本需求,上升到心理需求,再上升到欲望层面的需求,消费者自己并不知道需要什么,只知道“口袋里有多少钱”。相信很多人逛超市,都会有“买回来一堆不是自己原来想买的东西”的经历。买方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捕捉市场需求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卖方竞争的不确定性。随着产业的集中,加上资本和技术力量的推动,竞争对手日益形成“对市场重拳一击的能力”。新的商战何时爆发,会打到何种程度(很多商战,并非自愿的,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日益不确定,甚至竞争对手的来源,也逐渐不确定,就像支付宝突然“跨界打劫”银行的“粮仓”。
三是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在科技进步全面开花、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何时得以发明以及商业化应用并成为潮流,日益不确定。对于很多公司,尤其是科技类公司,已有的技术构成了它的生态系统。老虎即使再强大,一旦失去了支撑它的生态系统,也会变成濒危动物。因此,像思科这样的公司,它需要设立“雷达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扫描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果断开展技术并购,以维护和创新原有的生态系统。
四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政策的变化影响企业经营,政策何时出台以及会有什么样的力度,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受政策的影响会更加直接和明显。
上述四方面以及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不确定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企业没有办法准确地预测未来。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壮大,它所面临的风险持续在放大。如果企业不能正视和正确处理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就很容易陷入困境。
不确定时代,企业应如何制定战略规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弗兰克•奈特所说,企业家是不确定性的决策者,企业家精神就是处理不确定性。不确定时代,需要也必将催生出更高更大视野、格局和能力的企业家。
除了需要企业家,企业还需要战略规划。企业家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引领一群人持续向前。因为,企业尽管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但它不是活的生命体,它必须有理念、有规划,才能引导一群人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从而走向未来。
那么,不确定的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制定战略规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略规划制定的基础已经发生了趋势性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预测未来转变为提高战略自由度,要为未来留够自由选择的空间;二是从基于资源和能力转变为基于理念和信念,想做什么比能做什么更重要。
在上述两大转变的基础上,企业要加强和深化对天道人心的理解。不确定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天道相对不变(天不变,道也不变),是未来的方向;得人心者得“天下”,凝聚人心,是动力的源泉。企业如果能说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可能不止一个)去行动,它自然更有可能超越竞争对手,进而获得未来。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人生智慧
不确定的环境,使得企业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不知道未来,企业如何能走向未来?其实,不知道未来,并不妨碍企业走向未来。自己知道,有知道的布局;自己不知道,也有不知道的布局。无论哪种布局,都会引导企业走向未来。
企业家如果认为自己能预测未来,“豪赌”的心态就会泛起,“孤注一掷”到最后很可能是一败涂地,就像日本彩电押宝高清一样;但如果认识到自己没法准确预测未来时,就会为未来留足战略自由度,即使会犯错,也永远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对于企业家而言,事业就是一场长跑,跑马拉松的耐心比百米冲刺的决心远为重要。
苏格拉底被誉为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并不是引导人们谦虚,也不是打击自信,这句话本身就是智慧。当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确实不知道的时候,人们才会有足够的理性和勇气去寻找更真实和无止境的智慧,并正确看待我们所谓的经验和理论。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承认自己不知道,是智慧的开端。
当被问及“如何知道电信行业是个大机会”时,任正非的回答是“早知道电信行业那么复杂,我当初就不敢进了”;而回忆创业经历时,马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瞎子骑在瞎老虎背上”。
成就大事业的企业家,并不是因为他们能预测未来、从不犯错,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有强大的信念,支撑他们能持续地去试一试、看一看。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错多了,也就开始对了。
在不确定的时代,企业的战略选择,自己知道的,可以按照知道的方式去布局;自己拿不准的,不妨假设自己不知道,持续去试一试、看一看,或许能创造另一个发展奇迹。
在不确定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制定战略规划,需要注意七个关键词。这七个关键词分别是:造梦、取势、升维、布局、揽才、扶新、权变。这七个关键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但不绝对。总体而言,造梦是创造希望,取势是顺势而为,升维是抢占制高点,布局是构建事业平台,揽才是打造队伍,扶新是形成事业接力,权变是根据环境灵活应变(讲效果)。
关键词一:造梦
造梦是为企业(事业)树立大义名分、赋予生命。梦想涵盖着对天道人心的理解、对自己人生的期许、对别人理想的尊重和承诺。
伟大的企业,因梦想而伟大,因梦想而成就伟大,它一定是理想集团,而不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行而不远,唯有理想集团,才能基业长青。
人们不怕艰苦和辛劳,就怕没有希望。类似于潘多拉魔盒的隐喻,邪恶被释放到了人间,希望一定要留在盒内。梦想就是希望,对企业家而言,一定要给自己和别人的梦,推动大家一起去实现它。
据说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香港IT高手Tonny想加盟。当马云告诉他说每月工资只有500元时,Tonny回答说,这个钱连给加拿大女朋友打电话都不够。马云说,你这个人没劲,不是我要的同事,掉头就走了。但Tonny最后还是决定加盟。马云何来如此勇气?Tonny为何最终还是决定加盟?我觉得,就是马云真切地为自己和别人描绘了梦想,创造了希望。
给自己造个梦,是为了让自己将心注入。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做一份事业,首先必须把自己“搭进去”。自己没“搭进去”,就无法真正激发出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也不可能走得长远。正如乔布斯所说,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直支持我不断前进的唯一理由。而当自己将心注入的时候,生命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能串起来,它会让你的人生和事业与众不同。
给别人造个梦或者协助别人造梦,是为了引导别人和成就别人,凝心聚力,共赴前程。成人达己,成己为人,解浩然老师说,成人就是达己。人生至理!今天,梦想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由于未来不确定,人们很难看清楚前面的路;而物质相对不缺,人们又容易失去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于是,梦想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梦想的稀缺程度只会越来越高。企业如果能通过梦想,让员工真切地看到希望,企业就容易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造梦能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凝聚人心,从而让事业得到更多的助力。造梦,本质上是一种理论设计。一个好的理论设计,它一定能协调好各方利益主体,进而获得更多更大的支持,梦想也就更加容易实现。
企业应该造一个什么样的梦呢?简而言之,造一个顺应天道、得合人心的梦;造一个能让自己将心注入、调动人生全部潜能的梦;造一个能让别人看到希望的梦。
当然,梦想和希望并不只是未来的财富和地位,有意思的经历或者崇高的理想也都是。毕竟,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家的追求不一样。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时,一定要首先考虑梦想的问题或者理念信念的问题。
关键词二:取势
取势是借助各种外部环境的趋势性变化,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产业的、市场的甚至天气的变化,企业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获取并保持有利的战略地位。
做战略规划,一定要学会取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往往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
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他所说的,也是取势的道理。
环境越是不确定,越是取势的大好时机。当行业领先者日趋守成的时候,挑战者或者后来者通过取势,往往能弯道超车,重塑产业格局。商业沉浮的太多故事,都印证了这一点。产业格局未定,一切皆有可能,谁都充满希望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即使产业格局已定,颠覆性力量也可能随时会出现。
当今的中国经济,尤其如此!正如王明夫先生所说:“中国经济,本质上是结构变迁和系统再造经济,而欧美日经济是运营经济”;“大风起兮云飞扬 VS 尘埃落定”;“商业的机会与风险,是在结构变迁和系统再造中产生和分布的。多数产业领域,终局未定,企业的生死与胜负,没有定论。你身处其中的那个领域,可能随时面临大变局。这对企业的生死胜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企业能借助的形势非常多,国家大势、行业趋势、政策趋势、市场动向、竞争动态、重大事件甚至天气变化等等,不一而足。以国家大势为例,随着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很多国际企业都想参与其中,很多中国企业便能借此开展国际合作甚至是国际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和全球汽车产业转移的趋势密不可分。历史表明,产业的每一次趋势性变化,都带来了大量企业的兴衰成败。
很多无中生有的事业,也往往是取势的结果;很多成就大事业的企业家,都是取势的高手。他从战略高度去设计整体,妥协利益可能冲突的各方,借势借力完成事业布局,等到产业大潮涌起的时候,他领导的企业“横空出世”一般成为产业王者,甚至形成了短期无法突破的竞争壁垒。
任何企业,都有机会取势,都可以短期见利见效、长期走出系统格局。
关键词三:升维
要说清楚升维,就需要从降维打击谈起。鹰的世界是三维的,兔子的世界是二维的,鹰抓兔子是容易的事,但兔子抓鹰则几乎不可能。
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维度,形成制空权,从而形成降维打击的能力,并且保证自己不被竞争对手降维打击。比如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准备上市时,我们企业就率先上市。这就为企业升级出资本维度。这种升维,有可能会成为竞争形势逆转的关键。
提升战略维度,就是提高企业的战略自由度。战略自由度指的是,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企业战略选择的自由程度。未来不确定,战略自由度有多大,就显得尤为关键。企业的战略自由度比竞争对手更高,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活下去,或许最后能做到“剩者为王”。现实中,很多业务的发育或者企业的转型,都是或大或小的升维行动。
提升战略维度,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正如包政老师所说:“现在的企业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一条价值链和一条价值链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如何用自己的经营方式整合价值链去展开竞争。”
提升战略维度,也是“垄断”客户某一类需求的需要。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客户那里确立起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然而,客户的需求日趋多元,这决定了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战略维度,形成“系统服务能力”。
企业可提升的战略维度也非常多,包括资本维度、科技维度、国际化维度、媒体维度等等。企业家要善于将自己的企业和不同的行业或领域进行结合,比如产融结合、产媒结合、产学结合等,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四:布局
布局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使命和环境的变化,对事业发展的节奏,进行系统的安排。
企业做战略规划,一定要有布局的思维,一定要知道从哪做到哪,哪些该做以及什么时候做。正如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有生命周期,如果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就已经是很好的行业。很多企业都是在行业周期转变中消亡的。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企业居然能历经百年,而且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和布局思维有很大关系,它们持续在原有的行业走向成熟和衰退之前,拉起了第二条事业曲线、第三条事业曲线,这造就了企业的基业长青。
很多企业家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要求现在有利润的,有些业务需要培育,它们以后可能会有利润,有些业务即使没有利润,也必须去做。要求所有业务现在就有利润,那是在做生意,不是做企业。做企业就像种地一样,要想秋天打粮食,只有在春天播种,还得熬过夏天。有的企业,对市场涸泽而渔,一味地索取,而不知道耕耘,最终将自己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布局有很多方式,可以去尝试:
比如,我们可以沿着经济发展布局。不同的人均GDP阶段,经济、产业和社会将出现不同的机会;同时,经济发展通常是,一些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其它地区继起跟上。发展阶段和区域差异为战略布局提供了机会。
再比如,我们可以围绕着供应链布局,也可以围绕着需求链布局。不论采用哪种布局方式,都以确立起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为目标。一旦企业在产业链或者产业生态中确立起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就拥有持续存在下去的价值。
关键词五:揽才
人对了,事就成了。为事业培养、选拔或延揽人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关键,甚至是很多企业最大的战略。
一份事业,如果始终都需要企业家亲自操持,那一定做不大、走不远。企业家必须通过延揽和使用人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上升到哲学层面上去思考企业、产业甚至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唯有如此,这份事业才有可能做大做长远。
很多企业抱怨缺少人才,认为自己事业之所以做不好,就是人才太少。其实,缺少人才是一个结果,它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者说,真的是缺人才吗?当年,邓小平打开留学之门后,很多人出了国就不再回来,要求关闭留学之门的声音泛起,但邓小平不为所动,现阶段要把人才“储备”在海外。等到中国大势起来以后,不少海外的高级人才开始纷纷回国,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华为的迅速崛起,和它当初选择的“四大邮电学院学生一网打尽”的人才战略息息相关。通过一种机制设计,华为让人才与企业高度绑定,人才不分白天黑夜玩命地工作。别的企业没有这样的人才,华为有,而且这么多人才还拼命在工作,华为怎么可能不超过别人呢?后来,整个大势起来,国家玩命地投资电信系统,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成千上万亿,华为趁势就起来了。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人才从来都不缺,只不过他们现阶段被“储备”在社会或者竞争对手那里,或者已经在企业中但没能脱颖而出罢了。企业真正缺少的不是人才,缺少的只是机制,一种拉起“吸引人才和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势头的机制。
那么,如何“起势”吸引人才?事业蓝图、发展理念、激励体系、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
企业家在人才问题上,需要学习邓小平的智慧,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长远布局,同时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发展势头的形成,一定能吸引大量人才。
人才问题上,还有三个原则尤为重要:一、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曲线,我们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人,要相信他能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二、我们要重仓年轻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一日千里,令人刮目相看;三、我们要以奋斗者为本,正如和君所提倡的——价值基于贡献,贡献基于能力,能力基于努力。
关键词六:扶新
对于组织中创新的力量或有前景的新生事物,企业家一定要不遗余力地扶持,甚至为此可以“罔顾”事实。环境持续在变,企业需要不断新陈代谢、自我革新。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新生事物的力量。然而,新生事物在初期,往往很弱小甚至容易夭折,因此,企业家的大力扶持,变得尤为重要。
扶新同样可以学习邓小平的智慧,他一贯主张“试一试、看一看”,给新生事物留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等新生事物发展起来后,组织原有的稳态结构才有可能被打破,组织的变革才能够得以实现,就像深圳这类经济特区崛起的故事一样。
对待资本市场,邓小平也是坚持同样的原则。1992年,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企业要“有节奏地”推出和扶持新生事物,推动业务升级换代,这是战略性要求。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组织会很容易丧失活力,社会性惰化将变得极为普遍,原有的业务会逐渐沉沦。其实,这正是中国的传统智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就要求企业家一定要“爱折腾”,要善于整合资源,阶段性地开创新的业务甚至事业,这样才能持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企业沦为平庸。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大忽悠”的企业家获得了巨大成功,道理就在这里。为什么有一些伟大的企业能够经过百年,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根据《基业长青》的总结,凡是基业长青的公司,在历史上都会阶段性地订一个胆大妄为的目标。
创新扶新,应该成为任何希望基业长青的企业的信仰,并且切实地贯彻它。
关键词七:权变
企业做战略规划,不是用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的行为。环境持续在变,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一切都在变,企业不变就是刻舟求剑,最后很可能是坐以待毙。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普遍适用的管理,只存在适合适当的管理。这便是权变的思想。
权变的思想要求我们勤学习、干实事、讲效果。实践的效果是检验战略的唯一标准,战略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效果评估进行调整。别的企业管用的方法,在其它企业未必有用;也没有谁是神仙,能准确预测未来。因此,企业一定要保持权变的能力,根据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如何提高权变的速度?我们是否要等到变化发生了以后再作出应对?尽管不能预测未来,但未来一旦出现什么,应该如何应对,是可以提前系统思考的,这便能极大的提高权变的速度。
我们不要去迷信理论,也不要去迷信经验,我们要审时度势,根据实践的效果,形成自己对未来的直觉,企业家要听到企业发展的脚步声,并及时作出反应。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阶段性地审视和调整,推动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滚动发展。
结语:知识结构和心态
上述七个关键词,起于造梦,终于权变。我认为这也是战略规划的真谛所在。从人心到世界,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世界,最终实现内心和世界的打通,便是企业和企业家最好的发展状态。
要实现这一点,知识结构和心态尤为重要。无论是做实业,还是做咨询或者做投资,知识结构和心态都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结构化的知识就是力量,良好的心态就是耐力。又有力量,又有耐力,自然能走得长、走得远。正如巴菲特所说,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在不确定的时代,形成结构化的知识,重点是培养若A则B的能力,这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方法。A一旦发生,B一定会发生。我们提咨询方案,或者做企业变革,要的就是这种推断。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A什么时候会发生,但应该有它发生的心理准备。一旦它发生,我们就能及时作出反应。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机会何时会来?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等待戈多。戈多总有一天会来的,只是很多人没有耐心等到那一天。
至于心态的培养,那就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练中,不断实现。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哲学家,岁月会让我们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