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摘下口罩,经济就会变好。
怎么评价这个想法呢?只能说年轻人你还太年轻。
全球经济衰退是个趋势性问题,就像你在下坡的过程中来个脚刹,但终究抵挡不了重力加速度和脚底摩擦水泥的酸爽感。
而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是在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过程中踩了脚油门,即便病毒和战争一起消失,但衰退的趋势没办法改变。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虽然疫情过后,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企业库存压力大,通货膨胀的问题依然严重,所以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仅为2.2%,低于2022年3%的增长率,勉强能够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
美国经济依然疲软,大概率会以0.5%的增长率停滞不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裁员。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2022年是美国码农最心塞的一年,特别是科技届整活儿大拿马斯克,自从端着洗脸盆入驻Twtie后,马不停蹄地暴力裁员50%,这就像是在黑夜中为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点上了一盏明灯,码农们躲过了病毒,却没躲过行业里的集体下岗。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裁员13%,大约超过11000人;亚马逊裁减了大约10000个技术和企业职位,相当于员工总数的3%左右,是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甚至像Netfix这样,有着反裁员优秀历史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也在2022年毕业了数百人。
但你以为只是互联网大厂在裁员吗?
完全不是。
美国的一些传统企业如百事、CNN、甚至摩根斯坦利这样的投资公司也在大规模裁员。
裁员是种病,而且会传染,当企业发现压榨不出太多剩余价值的时候,那就只能剥离低效的生产力。
这种打工人不甘被剥削,又担心被淘汰的无助感,是成功挤进体制内的人,永远没办法理解的。
关于美国的裁员潮,其实总结起来就那么两点:公司的业务增长放缓,但人力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在这种痛苦加倍的情况下,企业的常规操作就是裁员。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人少了,活就会少,生产力上的空缺,是要用压榨现有价值来实现的。
比如科技界的加班猛人马斯克,就把从中国学习来的996运用在了美国码农身上,如今Twtie的总部大楼也是灯火通明,效果好不好,现在还很难说,但同行们已经开始跟进了。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向来以反剥削、反压榨著称的美国工会,对此是一点反应也没有,相比之下法国人就勇猛多了,30万人在一个月内上街四次,要求政府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资以应对通货膨胀。
这种强烈的反差,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现在的裁员潮是个大家普遍认同的现象,打工人面对的不是什么被剥削、强制劳动,而是失业后能不能找到下家,解决就业和生存的现实问题。
中国打工人体会的更早一些,以前声讨996,现在主动磕福报,员工担心的不再是头发会不会秃,而是老板会不会卷钱跑路,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能够有份收入比什么都强。
总体来说,美国经济大概率会软着路,并温和反弹,而欧洲的情况可能就没这么好了。
还是摩根士丹利的预测,由于持续的能源危机和紧缩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将在2023年下降0.2%。
2023年欧元区的GDP将增长0.9%,远低于市场普遍幻想的1.6%。
虽然2022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历史级别的10.7%,但2023年依然不太乐观,通胀水平依然会维持在高位。
英国的情况可能更糟。
2021年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是7.5%,2022年是4.2%,虽然不能说是腰斩,但也是瞄着胸部以下出刀的。仅在2022年二、三季度,英国破产的公司就超过了1000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这是十年来,英国经济最差的一年,但也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根据英国央行的预测,预计到了2023年,英国经济将会下降1.5%,是除俄罗斯以为所有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减速最明显的国家。
英国的失业率将会飙升到6.5%,也就是6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但这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英国的失业率,是以想找工作但找不到的人进行统计的,那些自愿躺平、拿救济的人并不在英国政府的统计内,所以英国正真的失业人数恐怕要上百万。
未来,英国人所要面对的不是经济衰退,而是经济的长期衰退,其过程可能长达近10年,如果一切按照剧本走,不提前出现爆雷的情况下,英国家庭的收入会在2027-2028年,恢复到2018-2019年的水平。
至于英国衰落的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英国最终还是玩脱了》那期视频,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曾经的日不落、当代帝制的发明者、马尔萨斯主义的执剑人、世界知名搅屎酱——大英,终将开启10年漫漫还债路。
聊完欧美,咱们最后再来看看亚洲。
相对来说,亚洲的情况比较乐观。特别是印度,预计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会达到6.2%,2024年达到6.4%,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印度将会在2027年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讲到这儿,朋友们可能最关心的是印度会不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虽然不怎么情愿,但事实却是,美国对于扶植印度的热情越来越高,即便印度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美国依然愿意把一部分的供应链转移到印度。
面对这种局面,咱们能做的就是全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产业,努力摆脱廉价打工仔的角色。
根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的预测,2023年中国将实现5%的经济增长,这要比2022年的3.2%好太多了。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复苏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毕竟全面放开后,我们还要面对一大波“小阳人”的来袭,等到这场风暴过后,社会才能正真回归正常。
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错峰感染,千万不要让自己倒在黎明前。
另外,朋友们可能最关心的就是产业链转移这个话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苹果已经明确表示要在2023年迁出在华的手机生产线,同时可能一起跑路还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富士康。
这对中国经济是个不小的冲击。
大家要知道,苹果的全球供应商大概有190家,其中中国大陆的供应商就超过50家,全球超过90%的iphone手机都是在中国大陆生产。2021年大中华区为苹果带来了683.6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也是苹果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很多人认为,苹果离开不开中国的供应链系统,更离不开中国市场。
但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印度的苹果工厂就可以生产iphone手机了,不过由于当时印度工人的熟练成度不高,没办法充分释放生产力,所以每次苹果新品发布后,印版手机上市都要往后推迟几个月,但从iPhone14开始,印度工厂几乎和中国工厂实现同步,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陆不再是苹果唯一的新品代工地区,印度不声不响地扶正上位。
而富士康对于中国大陆的价值,最重要的不是给地方政府交了多少税,而是为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
根据资料显示,富士康在大陆地区一共有44个工厂,120万名员工。作为苹果最大的包工头,苹果去哪,富士康就得跟着去哪,相应的工作机会也会跟着一起走。这种影响可不是几条生产线停工的问题,而是整个上下游全产业链都会出现短暂的休克状态。
但是大家要明白,产业转移这件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单单发生在中国身上。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已经发生了四次产业转移,而中国恰恰是在80年代末赶上了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尾巴,又在90年代完美承接住了第四次产业转移,从此便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
2018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甚至占到了全球的28%,等于地球上每3个工业产品里就有一个是中国造。
在美国人看来,全球供应链完全被中国制造拿捏,相当于把太多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中国经济打个喷嚏,美国经济就会慌的一逼。
所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人就嚷嚷着要把产业链迁出中国,即便是美国的人工费高、印度的生产效率低,美国政府也要硬着头皮把工厂搬走。
另外还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太快了,中国人均工资在18年的时间里增长了十几倍,最低工资也涨了近4倍,所以那些劳动型密集产业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只能往劳动力成本不太高的国家转移。
像苹果、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今天不走,未来也很难留得住。
我们应该更关心的是,曾经那些围绕外企建立起来的产业链,能不能重新整合出自己的一条路。
比如同样是把生产线放在中国的特斯拉,经过几年不断努力,依然被中国品牌吊打。
2022年的1至11月,比亚迪的全球总销量超过了160万辆,排名世界第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榜的前20名中,有8家中国车企上榜,加起来总量已经把老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中国不仅有着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培养出了具备全球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
9月份的时候,我曾发布过一期视频内容——《为什么说年轻人的机会在中西部》,里面也说了产业链转移是个必然。
因为从全球的分工体系来讲,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低端产业转移到更低端的国家是必然,更何况旁边还有个美国在主动“去中国化”,沿海的发展空间已经到顶,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市场也已经基本饱和。
所以最近两年,那些赚快钱的行业都自我改变,因为资本无限扩张的日子已经结束,在没有新的增长空间出现的时候,企业要么转型,要么就保护好自己的基本盘,不赚钱或者赚不到什么钱的业务自然要砍掉。
如果大家细心留意的话就不难发现,未来发展的逻辑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用硬核科技来带动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翻译过来,就是提升实体产业的底层核心技术,比如芯片,生物技术、新材料等,这些底层核心技术又会提升人工智能、新能源和工业4.0的发展。
这类企业和以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不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也不需要出口大量的廉价工业产品,而是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技术积累,以及耐得住寂寞的资本投入。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企业出现在哪里,个人的发展机会就在哪里。
也许是成都、武汉这样的新一线,也许是郑州、西安、合肥这样的后起之秀,但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未来,我们必然要经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但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