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显
记得在上世纪的七、八、九十年代,那时的通胀比今日高得多,利息也是负利率,开始流行讲一条经济学理论:
如果利息太高,人们把钱存在银行收息,不肯投资,因而会令到经济衰退,因而,适当的负利率可以令到人们把现金从银行拿出来,投资这投资那,从而可以促进经济。
在当时,这理论是很有效的,成功地造成了香港的高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七十年代,美国取消了金本位,因而造成了多年来的通货膨胀,货币的实质购买力不停的下跌,从而影响到全世界。而那些主力是在银行储蓄的投资者,在这三十年都吃了大亏,其中一个正是我的祖母,相信她至死的时候,也不明白为何这几十年间,她从一位富婆,变成了中产阶级。
问题在于,当大家习惯以上的经济秩序,一些聪明人想到了,为什么要把钱用来做生意呢?
反正有通货膨胀,为什么我不借钱回来,买下一些资产,然后等待资产升值,这样子,既不用冒着生意亏本的风险,而且可以赚得更多,更加可以不用工作,不劳而获。
很明显,以上的做法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帮助,只是吸食市民的血肉,甚至是在吸食正正经经做生意的商人的血肉,造成了开餐厅的大部分利润都去了交租给业主的身上,而后者非但没有经济产出,更加不用僱用员工,对于就业完全没有帮助,也不用冒亏光的风险,是“赚梗”的生意。而且更加不用工作,每日只是游手好闲,却可得到社会绝大部分的利润。
我把以上的做法,称为“资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进化版,也是“内卷化”的一种,因为这些在经济体系中赚最多钱的人,只是塘水滚塘鱼,而不是“搵街外钱”,更加不是财富增值。
在这里必须一说,就是我向来对那些反对地产商起楼赚钱的民粹分子深痛恶绝,什么“明益地产商”之类的话,比粗口更难听。地产发展商起楼,是为市民的福祉作事,赚钱天公地道,而且多劳多得,愈赚得多愈欢迎。
我反对的,是把资金用来炒楼,而不是把钱用来起楼的“投资者”,因为这并没有做到“增量”,对于经济完全没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