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说什么不重要,用户想听什么很重要。
K哥一位技术大牛朋友,今年3月份开始试水做短视频,如今已有大几十万的粉丝,这句话就是他的经验心得。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以为K哥这位朋友创作的短视频应该和他的专业有关,和传道受业解惑。并不是,他的视频远没那么高大上,也和专业没太大关系,而是以讲段子为主,还是让人看了很想说一句“就这?”的那种。
抛开内容不谈,仅从商业上讲,他是成功的。每个月商单、广告、带货的收益已经远超这位技术大牛正职的收入了。闲聊的时候,这位朋友给K交底,说再这样赚下去,自己不用等到公司下一波裁员,就可能主动“不务正业”了。
K哥自己也做自媒体,太懂“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了,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盲目效仿,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赛道成功者背后的底层逻辑和认知干货。
01
讲人话,接地气,是财富密码
用户想听什么?首先是想听能听懂的。再牛逼的好莱坞大片,你不配音、不上中文字幕试试,看上座率能掉几成?同样的道理,要想让用户为你的作品停留、买单,首先你得说人话,让用户能听懂你的意思,跟上你的节奏,这既是接地气,也是一种尊重。
几个月前,当初不温不火的刘畊宏,凭借几套跳操,天下皆知,一度成为现象级顶流。从默默无闻到超级受欢迎,并不是说刘畊宏的跳操有多了不起,教的有多专业,恰恰相反,他更多的赢在放下专业,用大家都能get到的话痨式鼓动煽情,让所有人都觉得跟他跳很容易,自然而然被带入到“我跳我也有(人鱼线)”的幻想中。
刘畊宏还曾自己因胸肌太大,被平台禁播,被迫穿着羽绒服直播;腋毛太长,被管理员警告,只能剃光腋毛直播;以及妻子站在后面溜号划水等一系列被网友完成梗的事件,一波又一波给他的直播间持续加热、推波助澜。而这些,都跟所谓的专业无关,跟亲民接地气有关。
刘润,作为商业咨询领域的大咖,涉足自媒体,公众号运营短短2年时间就涨粉300万,靠的不止是自身的硬背书和硬邦邦的商业逻辑,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分析讲解就业、创业、商业等领域大众关注的问题,才赢得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粉丝们的喜欢和追捧。
不管是谁,面对用户只要太端着、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只顾埋头自嗨,而不关注信息能否有效传递和被接受,用户才不会惯着你,2秒钟划走,分分钟让你体会“孤芳自赏”的悲凉。只有把用户喜好前置,自己偏好后移,才算真正开窍入门,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02
太专业,往往无人问津
K哥另一位技术大神朋友,大厂P8级别,技术绝对硬核,是猎头常年拿着一堆offer围着他转的那种。这哥们也曾做过自媒体尝试,在没有对外暴露真实身份(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的情况下,写了近百篇干货文,对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做了系统且深刻的阐述。本以为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没想到每篇干货文都反响平平,最多的一篇阅读量也没超过300。搞得这位朋友一怒之下,擅文销号,发誓再也不玩自媒体了。
后来这位朋友和我聊起此事,还耿耿于怀,抱怨自己认真用心写的文章为啥没人识货。我给他打了个比方,当大家看美食教程学做油焖大虾时,大多人知道6成油温下锅以及如何判断6成油温就可以了,而不一定有心情、有时间探究为啥非要6成油温,如果5成油温或7成油温下锅会怎么样。
自媒体用户动辄数亿,占比最大的还是普通人。而普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某些不常接触的复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没那么深入,就像隔壁王婶,邻居赵大爷,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如此。大家在上下班途中,吃饭前后,接孩子空隙,刷刷手机,即使是想学点东西,也是目的性极强,更多是直奔想要的答案或结果去的。
这样的人群和使用场景,就注定你要传播的内容不宜太深奥太专业。因为充满术语和图表的专业性内容,消化起来需要长的时间或更适合的环境,普通用户在地铁上,在吃饭的时候,怎么可能很好的吸收深刻又枯燥的的内容呢,所以就轻轻一划,用手指做了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论xxx运行原理》的点击率永远赢不过《1分钟教会你xxx》。前者一般人会觉得有距离、不实用,对后者反倒会认为很实用、是干货。
在自媒体平台,太专业反倒成了硬伤,这还真没地方说理,这是由各种内在属性所决定的,来了只能适应,除此无解,如果一直水土不服,就只能和我这位朋友一样,删文离场,不迁就不玩了。
03
得用户者得天下,是商业核心
当然,这也不是说在自媒体完全拒绝专业,只是这里存在一个度和动机的问题。
怎么理解度?比如一个人穿着得体,再带块名表,会更显得气度不凡,但如果这人带三块名表,就会让人觉得有点不正常,或者当成暴发户低水平炫富了。
同理,如果你的内容在合适的地方,有适当的专业性,会成为妥妥的加分项,能帮你吸引更多用户,转化更多粉丝;但如果过度专业,字里行间透着“非专业人士或硕士以下学历勿扰”的气息,那就只能更多的享受曲高和寡的冷清了,毕竟自媒体平台上专业人士、研究型用户还是少数。
做自媒体的动机,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你做自媒体的目的是什么,是基于兴趣结交同好、授业布道,还是想着商业化变现,快速挣钱;如果是前者,就没那么多讲究了,见者是缘,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就好了。如果是后者,就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你的用户是谁,你要把内容的专业性勾兑到什么程度才更吸引人,自己变现的逻辑和产品(服务)是什么…这一切的立足点都必须从用户角度出发,而不是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道理很简单,这里的规则就是用户说了算,他们用手指投票,得用户才能得天下。
以K哥为例,我有两块主要业务,一块是线下的咨询业务,用户是企业总经理、董事长;标的额是十几万,几十万甚至更高;交付的是完整的、系统的技术方案或数字化转型方案;这种情况下,我的交付内容必然是极其专业、极其详尽、极其有针对性的。不然K哥就不值钱了。
另一块业务,是K哥的线上自媒体业务,比如K哥这个公众号。这一块就要遵循自媒体运营的内在逻辑,要切换成大多数用户喜欢的风格,要创作更多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样才能得到更多小伙伴们的喜欢和支持,才能具备更强的商业价值。
其实两者本质还是一致的,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只不过要注意调整心态,不能只把见过面,签过合同的人当用户,那些在手机屏幕后面为你的文章或视频点赞留言支持的,同样是你的用户,多从这个角度思考,很多事就通透了。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预言,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做15分钟的名人。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催生了大量的大V、网红,似乎正印证了沃霍尔的这一说法。自媒体的出现,确实弥平了诸如时间、地域、知识体系方面的鸿沟,只要你能抓住其内在基本逻辑,用心,敢秀,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闪耀不止“15分钟”的明星。不信,你可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