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受到国内疫情、海外通胀等因素影响,化工品需求短期承压,国内厂商短期存在去库存压力;同时国际局势动荡推升大宗能源价格高位运行,给上游成本端造成一定压力,化工景气度出现明显的分化。有料网梳理发现,近两年来部分产品价格暴涨700%,市场空间持续扩容。展望2023年,机会在哪?
两年内暴涨700%,原材料订单排至明年
氢氧化锂:多家下游厂商抢购
在供需紧张的市场形势下,氢氧化锂遭到下游厂商的抢购。
雅化集团公告,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雅化锂业(雅安)与SK旗下爱思开新能源(上海)签订了电池级氢氧化锂供货合同。雅安锂业确保2023年到2025年向爱思开逐年递增提供产品,总供应量2万-3万吨。
爱思开还与天华超净子公司天宜锂业、四川天华签署了《销售合同(2023-2025)》,2023年开始天宜锂业和四川天华将向爱思开销售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合同规定每个月均匀发货,全年发货量不超过合同约定的总数(±10%以内)。
除了电池企业外,车企也在积极争抢氢氧化锂。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加拿大-德国Rock Tech Lithium签署协议,平均每年前者将向后者采购1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交易规模为15亿欧元。通用汽车同LG新能源和锂技术公司Livent签署多年协议,确保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其中,Livent 将在2025年开始的6年内向通用汽车供应电池级氢氧化锂。
从市场数据来看,结合目前上游锂资源的开发进度、锂盐加工企业开工建设情况及新能源下游企业扩展速度,氢氧化锂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且有望延续到2023年全年。
PVDF:价格暴涨7倍,供应缺口难弥补
由于下游市场持续升温,锂电PVDF供需缺口不断拉大,叠加原材料R142b产能掣肘,市场供给严重不足,锂电级PVDF市场价格已攀升至70万元/吨,较2021年初价格暴涨近7倍。
由于国内符合锂电池用PVDF产能有限,且普通PVDF产能短时间内无法转换成锂电池级PVDF,叠加原材料R142b建设受严格管控扩产缓慢,导致国内锂电PVDF产能新增产能释放缓慢,供应缺口短期内难以弥补。随着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上升,2022年锂电池PVDF市场有望维持高景气度状态,对PVDF价格形成支撑,助推PVDF企业全年业绩进一步增长。
PVP:部分产品交货期排队到1月
在地缘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夹击下,欧洲化工巨头产能下降,国内企业订单激增,国内某PVP生产企业相关人士表示,“现在公司PVP相关产品订单积压严重,部分产品的交货期已排至明年1月。”
某PVP生产企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欧洲大厂的PVP生产能力明显下降,大量海外订单开始向国内企业分流,目前公司方面的PVP产品积压了差不多1000吨的订单,部分产品的交付排期到了年底甚至明年1月份。
光伏行业:订单排到2030年
大全能源与某客户签订了《采购协议》,合同约定2023年1月至2027年12月某客户预计共向公司采购14.88万吨太阳能级一级品免洗块料,本次预计采购金额为450.86亿元。2022年以来,大全能源已经签下8个特别重大合同,合计约3700亿元长单。
隆基绿能及9家子公司与大全能源子公司内蒙古大全新能源签订了多晶硅料长单采购协议,根据协议,双方自2023年5月至2027年12月期间多晶硅料交易数量为25.128万吨,预估本合同总金额约671.56亿元。
双良节能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与相关方签订了《多晶硅采购供应合同》,本合同约定2022年至2027年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预计采购多晶硅料15.53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为470.56亿元。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仍然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光伏产业增长率超过100%,出口方面超过4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100%。今年以来,多家硅料上市公司频频公告重大合同公告,已经签订了十余笔硅料销售长单,硅料长单规模合计超过300万吨,金额超过8000亿元,2022年硅料行业约92%的产出已被下游企业锁定,部分长单已签至2030年。
2023年新材料、需求复苏等新赛道有望崛起
当前,化工行业正由大规模制造转向高质量制造,中国企业渗透率较低的新材料如雨后春笋,硅料、锂电、POE、等新材料加速投产,同时下游需求逐步打开。2023 年疫情影响逐步减弱,需求有望加速复苏带来新赛道的投资机会。
目前主要化工品价格有所回落且处于偏底部区间,截至 12 月 2 日,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报收 4819 点,较今年年初的 5230 点跌幅为 7.86%。
我们认为 2023年全球经济有望稳步增长,尤其是国内经济有望迎来新一轮复苏,行业龙头将在需求修复阶段实现业绩增长,加上新材料、需求复苏等新赛道爆发,企业成长性有望加速释放。对于2023年,我们重点推荐关注三大类产品:
(1)合成生物学:在碳中和背景下,化石基材料或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和成本优势将迎来转折点,有望逐步量产在工程塑料、食品饮料、医疗等领域开启大规模应用,合成生物学作为新的生产方式,有望迎来奇点时刻,市场需求有望逐步打开。
(2)新材料:化工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迫在眉睫,部分新材料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如高性能分子筛及催化剂、铝系吸附材料、气凝胶、负极包覆材料等新材料的渗透率及市占率将逐步提升,新材料赛道有望加速成长。
(3)地产&消费需求复苏:在政府释放楼市松绑信号,优化疫情精准防控策略下,地产政策边际改善,消费及地产链景气度有望修复,地产、消费链化工品有望受益。
来源:有料视点、开洋聊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