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乡村织锦绣
——乡宁县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广大农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乡宁县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系统性谋划、体系化推进,吸引人才、项目进村落地,深化“三农”领域改革,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兴旺发展并驾齐驱,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近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记者团来到乡宁县部分农村,探访这里的发展故事。
蔬菜大棚好“丰”景
错落有致的房屋,创意满满的墙绘,整整齐齐的蔬菜大棚……走进乡宁县台头镇神角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派热闹的好“丰”景。
“今年的收成可好着呢!”神角村村民赵天将放下手中的活儿,与记者聊了起来。“我们这个大棚今年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无公害纯天然蔬菜在市场上可受欢迎啦,一个大棚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哩!”
过去,赵天将可不信大棚里能种蔬菜。“种植玉米、小麦以前一直是我们的传统产业,老百姓靠天吃饭。”赵天将说,“后来,村‘两委’班子上门劝我说搞蔬菜大棚能挣钱。一开始我很排斥,他们就又是给我看照片、看资料,又是带我到周边县考察,还让我参与试验棚的建设,前后半年的时间,我看到试验棚收成不错,才下定决心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新路子。”
如今的神角村已经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园区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冬天能吃上夏天的菜,真好!”神角村村民王虎林说,“农业产业园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给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我们闲时有事做,日子有奔头。”
目前,神角村建设了全钢架结构蔬菜大棚10个,棚内配备滴灌技术设施,种植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西葫芦6种有机蔬菜。农业产业园区项目的实施,调整了神角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旅融合好“钱”景
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赋予了乡宁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造就了秀外慧中的山山水水。
今年9月,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暨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峰会(以下简称“大河论坛·黄河峰会”)在乡宁县云丘山景区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沿黄九省(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大河保护之道、共谋绿色转型之策、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大河论坛·黄河峰会”的成功举办正是乡宁县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乡宁县紧抓发展机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了黄河特色生态产业园、云丘山生态度假园、黄河民俗风情园,在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上下功夫,在提高游客向往度和满意度上做文章,在挖掘景区文化内涵上求特色,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景区品质,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示范区有新发展,传统景区有新貌。在台头镇峰岭景区,春有鲜花烂漫,百鸟鸣唱;夏有绿荫避暑,彩蝶飞舞;秋有红叶尽染,松涛阵阵;冬有瑞雪压枝,云雾缭绕。除了可以欣赏一年四季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该景区还深挖峰岭村历史文化,为景区赋予了别样的魅力。此外,乡宁县还有南山寺的钟鸣、三清殿的鼓声、玉皇阁的威严、断山岭的山神土地庙、凯旋岭的古碑,这些景区(景点)都记录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和传说。
“景区有了故事,村庄有了人气,老百姓有了精气神儿。”峰岭村村民赵俊章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子里,我们的生活有了盼头,一天比一天幸福。”
民富村美好光景
“我们村以前没有实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乡宁县管头镇东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彩祥告诉记者。这个村曾经发展缓慢,但村内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耕地5398.45亩。“经过参观学习与考察研究,我们确定了以种植玉米、土豆、油葵、油菜为主产业,同时开办农副产品加工厂。”
从2020年开始,东团村立足蔬菜和油料作物两大基地,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乡宁县东科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模式,成立了东团村手套加工有限公司,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李彩祥说:“现在,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干事创业更有劲儿了。
产业发展有后劲,村容村貌大变样。
“自从村里建成了农民服务中心,我们农闲时有了好去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在乡宁县枣岭乡驮涧村,村民杨荣德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驮涧村提标改造党建阵地、党群服务中心、农民服务中心、农耕文化馆、村史馆、数字乡村等惠民工程,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不断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互融共进。
产业花开百姓富,美丽乡村处处景。如今,在乡宁县的广袤乡村,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