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越来越像一家超市了。
如果就用过去对传统电商的分析方式去看美团(03690.HK)的这份财报,大概率是不会得出什么乐观的结论的。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的过去十二个月,美团的交易用户数目为6.87亿,同比仅增加2.9%。而二季报、一季报披露的相应数字分别为6.85亿和6.92亿。再结合今年第三季度同比扭亏为盈,获得了626.18亿的营收和12.17亿元的净盈利(主要由新业务驱动),其中核心本地商业实现93.21亿元的经营利润来看,很容易出现下面这个疑问:
除了新业务的改善以外,美团核心本地商业还有长期投资价值吗?
在细看了美团的这份三季报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多数字已经对上面这个疑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比如活跃商家的数量,连续四个季度财报的总数是保持增长的;又比如,本季度即时配送的交易笔数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了16.2%和22.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商家对美团的信任提升了,在用户总数变化不大甚至小幅下降的情况下,对美团的需求大幅提升。单纯以本地电子商务甚至是餐饮外卖的评价体系去看待美团现在的价值,其实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
观察几份财报中美团的业务表现和其商业模式的演化逻辑,我们也发现原来促使美团本季实现营收和利润大幅增长的更多在于除餐饮外的多品类即时配送。
而美团这家公司越来越像一家传统零售商超企业,作为一家实体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确定性的即时需求。
那么,美团是如何实现这样的演化的?又能否持续下去呢?
01 越来越像一家超市
转变的最初,其实更像是自然的延伸。美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餐饮外卖平台,最容易拓展的业务就是食品和杂货零售。在2020年Q3的财报电话会中,美团表示自己是一个专注于食品品类的电商服务平台,而食杂零售则是优先顺序最高、市场空间巨大的机会。
于是,到2021年Q3财报,餐饮外卖及佣金的总收入,实现了同比14%的增长。一年的尝试也给了美团战略升级的底气,当季宣布从“Food + Platform ” 升级为 “零售 + 科技”,首次提出“即时零售”,并宣布将优先进行资源配置,持续关注商品零售业务。
时隔一年,观察第三季度的财报中核心数字的变化,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战略带给美团的改变。包括了餐饮外卖、即时零售在内的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和以美团优选为代表的新业务,在这个季度为美团贡献了非常重要的新增长。
先看第三季度的核心本地商业业务,收入环比增长了25.9%、同比增长了24.6%至463.3亿元,经营利润则环比增加了13%、同比增加了124%至93.2亿元。
而仔细拆分本地商业业务的收入构成可以发现,同比和环比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配送服务和佣金的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0.6%和22%,环比增长分别为26%和29%。
由于交易用户数量已经接近顶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而即时配送的交易笔数的环比增速为22%,低于这两大业务的收入增速,于是可以得出以下这个结论:用户端所付配送费和客单价出现了同步的上升。
首先,增长并非主要由餐饮外卖带来。理由也比较简单:如果是平台上商家的主动涨价行为,只可能出现在某些区域的特定时间段,它不太可能对美团业绩有着长达三个月的持续推动力,且幅度也不会这么大;另外,消费者的需求和对餐饮的心理账本也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环比来看,无法贡献这么高的增速。
其次,关于配送费的提升,由于三季度天气炎热以及9月疫情反复的原因,运力不足的情况下,美团补贴配送费有所减少,毕竟配送成本支出(付给外卖员的费用)依然是超过外卖配送收入的,前者数字为226亿元,后者为201亿元。
所以,外卖以外的即时零售,就成为了美团核心本地商业业务的增长极。据财报显示,超市、鲜花、酒水饮料、非食品专卖店及宠物护理等品类持续快速增长。比如,在八月的七夕节日订单量达到970万单的新高。三季度,美团平台上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分别同比增长27.9%和62%,夫妻小店订单量同比增幅高达125%。
除此之外,美团闪购也加强了与传统实体零售品牌的合作,并持续建立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平台上苹果产品的授权经销商覆盖扩展至超过200个城市,iPhone14于发布当日的销量增长强劲;此外,数百家苏宁易购店铺上线平台。带动了活跃商家数目及新入驻商家数目同比均增加了30%。
向多品类即时零售的扩张,带来了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美团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用户除了餐饮之外,更广阔的生活需求之中,让用户意识到:可以把美团当做“超市”一样。尤其是,在疫情仍在的形势下,美团的即时配送作为核心民生保障之一,及时解决消费者的刚需之外,也夯实了美团“万物到家”的心智。
02 “超市”模式能否持续?
从用户意识的改变和建立,与投资者价值判断的改变之间,美团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超市”的模式能否长期持续?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美团第三季度的即时零售业绩是因为他们吃到了疫情带来的福利,一旦政策放宽或者结束,那么消费者将会从线上再度转至线下,让美团重新回到只靠餐饮外卖的老路上。
但我们认为,对于像美团这样的企业来说,疫情带来的绝不只是机遇,也有着同样严苛的挑战。
机遇是中国的即时零售的市场规模至少有一万亿人民币,相信美团闪购作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零售玩家,拥有遍布全国的配送网络和高效的履约能力,或将在几年内可以达到每天1000万单。
而挑战亦是更多来自于供给侧,如果美团不能克服疫情的影响,让用户得到确定性的消费体验,用户就会抛弃美团,更谈不上实现什么增长。
所以,这种如传统线下商超一般,让用户感受到“我能够在这里满足需求”的确定性和安全感,是美团“超市”模式实现持续的前提。
所谓的线下超市,是一种连锁式经营的、可零售亦可批量购买的综合型商店,向用户供应以生鲜、食品和生活用具为主要商品。而目前美团与超市的相似之处也主要是这两点:连锁经营——服务多个本地社区消费者;生鲜、食品和生活用具——与美团零售的核心品类相同。
通过美团在数次财报和发布会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满足即时性需求,服务本地消费者,发力生鲜食杂等日常消费品,是美团零售业务的三大特征。这样的业务逻辑,与沃尔玛等传统商超零售的底层逻辑几乎一致;围绕这样的业务特征,美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让“超市”模式获得持续的能力。
零售公司的经营哲学是:提升经营效率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将节省下来的成本以“低价”让利给消费者,把性价比做得越来越极致。美团做超市,一方面通过即时物流体系建设、智慧仓储分拣等,降低履约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新模式,深入供应链上游,通过本地大规模直采和自有品牌建设,降低成本,给消费者实现低价格。
比如美团的即时零售履约时效方面,是基于覆盖全国2800多个市区县的即时物流体系、智能调度系统,以及无人机、自动配送车等科技应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线上下单后30分钟送货上门的服务;在包括生鲜食杂在内的超市品类业务上,美团买菜的履约时效等同于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也是在美团明日达超市里的多种自有品牌模式,即通过为平台用户定制特殊尺寸、规格产品,满足用户高频、刚需、低价格的需求。
此外,美团无人机也在不断丰富自身服务内容,相继与百果园、和府捞面、Manner等数十个品牌达成合作,可为用户提供餐食、饮品、鲜果等不同品类数以千计的商品选择。截至2022年11月,美团无人机配送已在5个商圈落地,航线覆盖18个社区和写字楼,可为近2万户居民服务,并且完成面向真实用户的累计订单超10万单。
因此,美团对自己的定位,是成为一家“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确定性需求的本地连锁科技零售企业”。参照沃尔玛、Costco等企业,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毛利率,把更多的利润让给消费者,把性价比做到极致。于是,对美团的评价,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确定性。能否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确定性需求,提供质量、履约和本地化供应的稳定、丰富和精准,这是美团构成一家零售企业的基础。其中,财报披露的不断提升的交易单量和客单价数据,是一个很关键的检验指标。
科技。长期来看,沃尔玛等经典零售企业,都是通过科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也是零售这个低毛利行业里的长期最大变量。美团的无人机、自动配送车,再到智能调度系统、分拣系统等,能否领先于零售行业将大规模应用落地,决定了美团的上限。
当美团逐渐成为一家零售科技企业,对其价值判断标准也有所不同。美团的未来显然不是做一家“万有商店”,而是一家“有限但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的杂货店”。我们认为,在用户心智建立上,美团已经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后续需要持续的发力,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准”的三段发展路径,才能够真正完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