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大白很辛苦,以前提到大白是有些感激之情,现在提到大白莫名有些反感。”一位大姐说。
疫情初期,大白是人人敬佩的最美逆行者。现在却有很多人开始反感,甚至是歧视。
其实,穿上防护服,那些医护工作者的辛苦并没有减少。
甘肃兰州,一名年轻的医护工作者,记录了她和同事们的一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看着令人心疼。
凌晨1:47分,几乎所有人都进入了梦乡,劳累了一天的医护人员才卸下装备,拖着疲惫的身体,领到一份盒饭,随便找个地方,才开始吃头一天的晚饭。
早上6:00,勤快的人起来练了,大部分还在沉沉入睡,而医护人员已经上班了,准备当天工作所需的物资。
白天,消杀、采集核酸样本,走访居家隔离人员情况。有人走街串巷,走几十里的路,有人爬上爬下,爬几十层的楼。
傍晚的兰州有点冷,等到华灯初上时,寒风刺骨,防护服更是增加了冬天的寒意。
长时间不能正常休息,不能按时吃饭,冷风中的忍饥挨饿,被感染的风险等等,年轻大白说这些都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人们的白眼、冷嘲热讽、不配合,甚至是恶意的挑衅。
年轻大白感叹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了最令人反感的角色。”
大白是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产生的新名词,疫情发生三年,人们对待大白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作“大白”的队伍这三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1.大白队伍的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
疫情初期,穿上防护服的只有医护人员和警察。武汉疫情,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纷纷驰援,那时候,大白队伍只是纯净的医护人员。
随着防疫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防疫队伍的扩大,防护服不再是医护人员的专属。里面包裹着的可能是工人、公司职员、公务员、村干部等等,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而人们只是还习惯于称他们为“大白”。
2.工作内容发生变化。
疫情初期,更多的是救死扶伤,参与者都是医护人员,其他人也干不了什么。
随着病毒致死率的减弱,防疫工作更多的是管理,医护人员逐渐回归到本来的工作岗位,而活跃在社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穿着防护服的防疫人员的主体不再是医护人员。
疫情发生三年,工作内容发生了从“治”到“管、防”的变化。
以前见了大白是安全感,现在很多人见了大白是厌恶感。
说白了,是相信医护,反感疫情。
防护服一穿,年龄大小、大哥大姐大爷大妈都分不清了,还能辩得出职业。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这些临聘的防疫人员,在防疫过程中难免会“捅漏子”,与群众发生不愉快的事,无论谁做的,都让医护人员背了骂名。
因为防疫需要大量人员,时间仓促,缺少对防疫人员的培训,人员鱼龙混杂,加上人们对疫情的管控失去耐心,磕磕碰碰的事情多了,才有了这样的误解。
一位网友说,真正令人反感的不是医护人员,而是那些穿着防护服的肮脏的灵魂。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亏待一个好人,也不姑息一个坏人。
你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