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临床医生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微头条爆火,阅读量、评论量陡增,点赞量很快突破3万。但该微头条很快又删除了,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呢?(黑体字部分是医生的原话)
我是一名临床一线医生,同时负责医院的防疫工作。疫情发生三年来,一直在关注、学习、实践各种防疫政策。一直在跟各种有风险没风险的患者打交道,参加过无数次外派支援核酸检测,自己和同行们所在医院也都经历过涉阳事件。
能负责医院的防疫工作,说明也不是一般的医生。参加了三年“抗疫”工作的全过程,同新冠病毒阳性病例“亲密”接触过,可以说是一线“抗疫”战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感觉到了这三年来的辛苦和辛酸,先为该医生点个赞。
其实早就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只是一直考虑自己“人微言轻”,又没什么粉丝,所以懒得行动。
本身作为医护专业人士,负责医院防疫工作,又亲身参与防疫工作这么久,对防疫工作肯定有深邃的分析,老百姓非常想听听专业人士的说法。至于“人微言轻”恐怕也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吧?尤其是自行加了引号。没有粉丝并不一定影响文章的推荐,并不一定影响你的发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懒得行动也不是借口吧?挤点时间,轻车熟路,还是很容易写出来的。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笔功底绝对不一般,写得实在是太好了。
但经历了最近的一轮又一轮北京疫情,看了头条里太多“想当然”的发言,实在忍不住想说两句。下文可能没什么逻辑(想到哪说哪),也没啥数据(太忙了实在没工夫查阅和追溯),只谈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医生还是很有想法的,不想说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人微言轻”这么简单吧?在太多“想当然”的放开与不放开的争论中;在一轮又一轮的防疫痛苦折磨中;在医生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良心感召下,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说一说。
到底为什么要说?说了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感觉还是有必要再具体地分析一下,让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我们的防疫政策,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01 防疫没有“中间路线”?
我知道决定防疫政策的因素很多,我只是从医学角度讲。新冠病毒多么受关注,都是传染病里的一种,都遵循传染病的“规则”。
这个毋庸置疑,所有人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传染病。流行初期,传播性强、致病性也不弱,再加之当时治疗手段或治疗方法匮乏,使得人们“闻病色变”。
目前中国40种法定传染病,按说都应该“防控”,但为什么其中绝大多数没有严格要求?因为要么致病性低,要么传播性弱,要么二者兼具。
这个应该非常好理解,没有太大的影响不可能实行特别的严控措施。就像感冒一样,还需要特殊的防范吗?而需要好好理解的是新冠病毒传染病属于哪一种呢?
可以想象,一旦出现鼠疫或霍乱这种甲类、烈性传染病流行,一定要严防死守;但面对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菌痢这种传染病,谁会愿意花大量财力物力去严防死守呢?尤其流感,每年我国确诊基本都在一亿人次以上(从一个医生角度负责任地讲,临床漏报率非常高,因为没人把他当做威胁)。”
这个铺垫很到位,已经说得很具体了,道理讲得再透彻不过了。针对不同情况的传染病,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我想不会有人有疑义的。
所以,对于传染病而言,只有必须严防死守和不必严防死守两条路,其判定标准就是某种传染病的健康危害到底有多大,卫生经济学上划算不划算,这是医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否则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只要有传染病就举国家治理之力严防死守呗。
这段话怎么理解呢?严防死守和不严防死守两条路没问题,是要看这种传染病的健康危害到底有多大。传染病的健康危害大就严防死守,否则就不严防死守。
但原来对健康危害大的传染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或者它的变异产物健康危害变小了,或者治疗手段以及治疗药物使得传染病的健康危害变小了,那么自然由严防死守转变为不严防死守。
从严防死守到不严防死守的转变,实际上是传染病的健康危害由大变小的转变过程。而问题的关键是危害大到什么程度需要严防死守?小到什么程度不需要严防死守?
怎么把握好这个度?有标准吗?我们现在最困难的问题可能就是确定这个健康危害性大小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理念下,现在到了健康危害性小的时刻了吗?也就是到了可以放开的时刻了吗?
从卫生经济学上讲“划算不划算”的问题怎么理解呢?划算不划算也很难讲,你有钱啥都划算,你没钱啥都不划算。话糙理不糙吧?是不是这样的?
都什么人嚷着要放开呢?可能主要是厂子要倒闭、店铺要关门、公司要破产、房贷要断供、家里要没粮…………
都什么人嚷着不要放开呢?一类是衣食无忧的“铁饭碗”,疫情对他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另一类是发疫情财的人或因疫情影响而收入略有增多的人;第三类是依然对病毒危害性充满恐惧的人。严防死守多好啊?放开干嘛呢?
对于新冠病毒而言,同样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防到什么程度合适”的问题,而是要么“防死”、要么“放开”。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太极端了?病毒的健康危害性有一个由大到小的渐变过程,防疫政策也必然有一个从严防死守到不严防死守的渐变过程。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目前的防疫政策会不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所以,防疫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到底怎么认知新冠病毒”,如果认定其危害极大,那就应该严格“动态清零”、严格落实落实隔离措施,至于怎么隔离和隔离多久,都是“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如果认定其危害不大,那就应该“放开”,不再需要隔离,不再限制流动。
说得一点没错,但反复咀嚼又感觉好像什么也没说。怎么认知新冠病毒的危害大小呢?对于身体健壮的年轻人来说,新冠病毒也许根本就不算个事。但对于患有多种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新冠病毒不容小觑。所以说新冠病毒危害大小也许不好确定吧?如果病毒的危害大小能确定了,防疫措施不就确定了吗?翻来覆去地想说出个什么观点吧?
显然,目前政策是基于国家认为其“危害极大”。这也是目前争议所在,因为全球(尤其同种同宗国家地区)公布出来的奥密克戎相关数据显示其危害性不大,这与我们严防死守的政策并不相符。
说来说去,这可能是医生想阐明的一个主要观点:国家认为其“危害极大”!应该说是国家曾经认为其危害极大,医生也应该有过这样的认为吧。但现在已经有专家在进行解读,危害性已经在下降。
但是下降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已经下降到可以放开的程度了呢?这确实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但医生的说辞仅代表其自己而已。国家有国家的评判和安排,而且也不同于其他国家,毕竟国情不同。
美国从一开始就认为新冠病毒就是“大号的流感”,结果呢?有近1亿人感染,后遗症也逐步显现,而且付出了110多万人的生命为代价,不可谓不损失惨重吧?
02 真的能做到“精准防控”吗?
很多人发言抨击一些基层不够“精准”,以显示自己支持国家政策只是反对层层加码或一刀切。但亲身体验过的人,可能都会说“做不到”,很多时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技术、人力问题,只是相关从业人员无法说出来。”
是的,尤其是局外人员把精准防控想得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理想化,认为追踪一个人的行动轨迹或者搜寻其接触过的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更何况中国技术又越来越先进。
当突然在社会面发现一例新的确诊病例报告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哪个病例的密接呀?为什么没有被隔离起来呢?精准防控怎么做的呀?
没有实际参与这方面工作的人可能体会不到这项工作的艰难,是应该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宽容?
细节不多讲了,我在北京,也亲历了追踪病例的过程,在摄像头遍布的情况下、警察与单位保安一同查阅视频资料8个小时后,依然没能完全搞清楚那一个病例在2.5小时内到底密接了哪些人,最终不得不把那天“可能”接触过她或同乘电梯者,都视为密接。
这就是密接者的追踪实情,确实是非常困难,尤其是和普通群众的想法差距很大。看完医生的描述,我们应该有个重新认识,也能理解疫情通报中的病例活动轨迹为什么迟迟通报不出来,为什么经常在深夜或凌晨通报出来。
不仅仅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追查,而且还要对相关场景进行推演和模拟。但视频监控不到的地点和时段呢?追踪起来会更困难。
你说这精准吗?可不这样做,应该怎么做?这还只是追查一个病例轨迹,当疫情放大到一天几百上千新发病例时,你怎么要求“精准”?谁去“精准”?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就“精准”?
这段叙述我想大家应该能理解吧?寻找密接者确实太困难了,尤其是疫情社会面传播开来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技术手段和人力,也可能根本就无法确认真实的密接者,或者很难找全所有密接者,怎么办?
可能会有人说,一个地区发现一例阳性病例时,就应该第一时间全面精准防控,那就容易多了。是,说起来是“很容易”,但当你面对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时,绝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你发现的一切都只是推测,你以为这是“0号病例”,但很有可能他已经是第10个了;你以为第一时间发现了他,但他可能已经传播一周了。
你推测的结果可能是,那就一定存在着可能不是。只要漏掉了一个,那会扩散到多少个呢?当发现较多病例时,怎么能把他们的密接者都精准找出来呢?也许就是全域静默、全员排查、全体核酸。
可当城市长时间地按下暂停键,人们还怎么去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还得精准防控,但真的是太难了!也许不间断地出现确诊病例或者大量出现确诊病例都在所难免,理解万岁吧?
03 大范围核酸检测有意义吗?
肯定有,但跟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比起来,意义要小一些,如果再考虑采样规范性问题,意义又小一些。
当你不确认密接者在哪里,在一定范围内的大范围核酸检测不是唯一的办法吗?当你推测可能在某个区域内可能会出现确诊病例,大范围核酸检测不是唯一的选择吗?不是查出病例的最好办法吗?
可以说,目前街头巷尾、公司企业内部那些采样点,可能操作规范度不足50%(或许还高估了)。我自己也支援采样好多次了,每次采样1000人左右,每一个我都特别认真,但能有70-80%合规我就很骄傲了。
采样点确实不少,尤其是单位内部的采样点,由于没有那么多医护人员,单位的志愿者参与的也不少。但能像医生这么认真做检测的也许不是太多,这里也得为医生点个赞。简单培训就上岗的不在少数,不规范的采样,漏掉阳性患者在所难免吧?
默认所有人责任心和技术都没有问题,那么有采样着本身疲劳懈怠原因(谁穿成大白连续工作N小时也会如此),也有被采样者能否配合的原因(至少有一半人无法暴露咽部),大家想想自己被采样的过程就知道了。
这是影响采样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另外两个因素,大白长时间工作不可能不劳累,工作精度必然下降。应付采样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吧?我认为这不是医生在暴露采样工作存在的问题,而是实话实说。那怎么办呢?
决策者知道吗?一定知道,所以才一轮又一轮核酸检测,如果一个人阳性,给他做个五六七八回,撞大运也能撞上一次阳性吧。这种方法经济吗?显然不经济。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因为只要我们还以筛出所有感染者为目标,就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这个解释我想广大网友能明白了不停地做核酸检测的真正原因了,但为了把阳性感染者全部筛查出来,难道还有别的方法吗?国家不希望这样做,采样工作者不愿意这样做,被采样者厌烦了这样做,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取代。不但要继续做,而且还得努力做好,不是吗?
所以,以奥密克戎为例,“筛出所有感染者”和“卫生经济学(主要指成本效益比)”是完全矛盾的,二者只能取其一,那就看国家选择哪一个了。
这个毋庸置疑,目前国家仍然选择的是前者。坚持了这么久,国家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吧?
前一段有些地方的防疫政策也有了一点改变,其中包括某些核酸检测不再免费,我想适当的收费也许也是必须的吧?
04 到底什么是放开?
很多人天天喊“放开”却根本不知道啥是放开。真正的放开(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放开)是指:把新冠病毒感染作为普通呼吸道传染病对待,不要求强制性隔离(当然会建议自我隔离,对任何非甲类传染病都是如此);不针对阳性密接人群和所在区域做核酸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仅根据病情轻重做治疗处置,而不是因为他是新冠患者就区别对待。目前很多人嚷嚷的“放开”,仅仅是对强制隔离和核酸检测的“放松”,那样的“放开”不叫放开,毫无意义,只是四不像。
老百姓的放开确实是很简单朴素的,不要动不动就把我隔离了;不要动不动就城市静默了或者封小区了;不要动不动就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了。
我可以自由地奔走在单位和家之间;我可以自由地出入商场;我可以自由地出入酒店;我可以三五好友结伴出行。放开,回归我原来的生活。
而医生所说的放开是真的放开、完全的放开、个人一厢情愿的放开吧?这样的放开你是否有点害怕的感觉?你希望这样的放开吗?你敢这样放开吗?
一是把新冠病毒感染者作为普通传染病对待,不进行强制性隔离。那不得传染更多的人吗?最后所有人不都得被感染过吗?
二是不对密接人员及所在区域进行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这样不会陆续发现更多的病患吗?
三是不把新冠患者单独列出来,只根据病情轻重做治疗处置。彻底淡化新冠病毒病例,能受的了吗?
整体感觉是新冠病毒消失了就这样做?还是新冠病毒还没有消失就这样做?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放开呢?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05 放开后真的会“医疗挤兑”吗?
可能会有,但不放开却绝对会有医疗挤兑。如果坚持严格防疫政策,医护人员会有一大批人支援核酸检测、支援各种隔离点,而且没有感染的医护人员也会因为各种防疫措施被隔离而无法上班;与此同时,人们有病不敢去医院、或者被封控不方便去医院,导致小病变大、大病变重,我们在临床一线见到了太多。
不放开的时候,如果出现大面积疫情或者确诊大批量的病例,医疗挤兑现象一定会出现。出现医疗资源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医护人员不足。
这在疫情初期表现的非常明显,迅速建造方舱医院、非疫情地区医护人员火速驰援疫情爆发的地区等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至于不敢去医院或者不方便去医院也还值得商榷,不敢去医院应该是个例,不方便去医院曾见过报道,也是个案。
反之,放开后无需隔离或者只短时间隔离感染者,由于大量医护人员同时被感染的几率很低(有防护措施),所以基本不影响上班;而老百姓也敢于去医院,不会因为害怕危害不大的新冠而延误了更重要的疾病。
这段文字是医生自己对“放开”之后的一种揣测,也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医护人员是否会大量感染的问题,不能用是否有防护措施来确定,因为不管放开还是不放开,防护措施都到位的。
老百姓是否去医院这个事被直接反驳,因为个别地方曾经试图“放开”,出现的情况和医生所揣测的结果正好相反。患者认为医院不安全而不愿意去医院;学校开展了线下教学而学生却感觉不安全而不去学校;公共场所放开了,人们却担心不安全而呆在家里等。
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真的“放开”了,可能人们会很困惑、很茫然,似乎处处都不安全,那么如何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呢?
也许人们思来想去最终还得去医院治疗,这样如果患者激增,出现医疗挤兑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是不是这样呢?
至于新冠感染者大量涌入医院或出现大量重症的情况,基本不太可能出现,原因是:“放开”意味着没必要常规进行新冠核酸检测,就像对待一般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一样,医生只需要根据症状轻重来决定是否检测核酸以及采用何种治疗手段、是否需要住院。
这个问题又回到什么时候放开?什么情况下放开的问题上来了。当新冠病毒的危害性降低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医生是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患者是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需要去医院,出现医疗挤兑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一切的假设都基于能“放开”为前提、为基准,但到底什么情况下能放开才不至于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个太难确定了吧?
而目前奥密克戎感染者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他们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患病了或自己能判断无需去医院,对于极少数重症患者,我国的医疗资源基本是可以应对的。
这个事情可能医生比较清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的,如果真出现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有限的医疗资源会落入谁的手里呢?会是普通老百姓吗?
对于岁数大的老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人,他们抵抗病毒危害性的能力有多少呢?轻症是无需治疗就可以治愈还是需要服用药物?当前有疗效很好的药物吗?
如果感染了新冠,甚至反复感染新冠,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吗?人的免疫能力会下降吗?会有后遗症吗?
我们一线临床人员都不怕所谓的“挤兑”,非医疗从业人群怕什么呢?
非医疗从业人群中最怕的可能就是普通老百姓,怕感染病毒,怕无处医治。更怕全家人都被感染,想想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06 “放开”的真正“关节”是什么?
在于国家和老百姓怎么认知新冠病毒。中国老百姓“惜命”、对政府依赖度高,我不用多说了,但似乎不应该成为“放开”的阻碍。
不仅仅中国老百姓惜命,哪个国家的人不惜命呢?也许中国国家更惜老百姓的命,这难道不是幸事吗?老百姓的依赖度能不高吗?
中国的防疫理念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老百姓不会成为“放开”的阻碍,该放开的时候一定会放开的。
既然政府可以引导“动态清零”,就可以引导“放开”,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愿意这么做。国家层面肯定看得面比我广,我也相信政府是为了老百姓才这么做。
这话说地中肯,政府想“动态清零”或者“放开”都可以做到,而且老百姓都会配合,也必须配合。能相信国家层面看的更广、是为了老百姓着想就更对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过,还是希望决策部门能听听多数老百姓是怎么想的,多发动老百姓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我们的“全过程民主”。目前,明显能感觉出老百姓的民意和国家决策并不匹配,各玩各的,还都有理由。”
想老百姓之所想没问题,但过多地要民主、要自由是有代价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如此之重能承受得了吗?
老百姓的诉求和国家的目标也许不完全在一个层级上,短期内不匹配或者部分不匹配不是很正常的吗?
就说这些吧,很多观点不吐不快。最后,我作为普通老百姓想表达一点:我们希望国家好,希望周围的所有人都好,我们坚决支持与执行目前的政策………………我还是愿意相信,我们会迎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那一天,希望不会太远。
(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