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到太原的军事地理环境,称其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这是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和草原衔接过渡地带所决定的。农耕文明时代,拥有广袤土地资源的中原,本来就是兵甲撞击最密集的区域;再加上草原民族不断南下劫掠,中原政权与马背部落争战频仍,则更加剧了遭“强胡”“北逼”的并州战乱情势。
因此,古代并州战事频度之密、幅度之大、烈度之强,都达到十分罕见的程度,而“踞天下之肩背”的古太原作为并州中心,被推至攻防双方长期反复较量厮杀的前沿就成为天注定。
发生在太原这座军镇内外的大小战争不可胜数,但其中的6次战争关乎太原城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古太原最富戏剧性的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455-前453年的春秋晋阳大战。这场晋国智、赵、韩、魏“四卿”之间兼并大战的起因,源自晋国执政者智伯强命各卿族献地销藩,但遭到晋阳赵氏的坚决拒绝。智伯于是联合韩魏攻赵,约定事成瓜分赵氏土地。不料在智伯引水灌城、晋阳危在旦夕之际,赵氏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实现了赵韩魏转身攻智的逆袭。这场持续了两年的大战,以智伯的头颅变为赵襄子的酒器结束。晋国失去最后的政治强人,赵韩魏放手肢解了晋国。晋国分崩离析,又导致地缘政治制衡坏损,西邻秦国趁机坐大,中国由此进入长达253年的战国时代。
古太原最旷日持久的大战,是发生在西晋时的晋阳保卫战。这场令人心悸的战争持续了10年之久。东汉大丞相曹操在太原周边安置匈奴5部后,至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大都督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立匈奴汉国。改了姓氏的匈奴人当年就发动了对晋阳的进攻。并州刺史刘琨顽强抵抗,历经守城、筑城、失城、夺城、再失城的拉锯争夺,最终晋阳仍被匈奴汉国占据。此战尤为悲壮的是,在明知西晋已亡、父母被杀的情况下,刘琨踞一片孤城喋血坚守,使匈奴汉国南进乏力,襄助东晋得以延祚江东,使得华夏赓续长存。
古太原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战争,是发生在十六国时期的北周攻晋阳之战。北周与北齐相互攻伐,最后北周攻破北齐别都晋阳和邺都,实现了北方统一。“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李商隐诗句中流露出周师进入晋阳城的兴奋,那是因为腐化加荒唐的北齐王朝的垮掉,是人民盼望已久的事情。《隋书》载,北周武帝宇文邕兵临城下,北齐后主高玮正携宠姬冯小怜在一个叫“三堆”的地方围猎。高玮本欲回师迎敌,但小怜执意再猎,导致“因而国灭”。宇文邕临走下令拆毁“华侈过度”的北齐别都,晋阳城这回输得没骨气、没尊严。
古太原最酣畅淋漓的城市防御战,是发生在唐安史之乱时的太原保卫战。至德二年(757年),叛军首领史思明率兵10万来攻太原,北都留守李光弼率5000兵马御敌。李光弼指挥军民深沟高垒、坚固城防,并赶制10万砖坯以备城坏之补。他还创制出抛石器,叛军在巨大飞石砸击下恐惧后退。李光弼创造唐代“地道战”,地道从城内挖到城外,一直挖到敌人大营下方,在假意和谈间訇然地陷,太原守军乘乱掩杀,一战毙敌过万。李光弼太原保卫战的胜利,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为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大唐疆域完整奠定了基础,成为安史之乱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役。
古太原最令人痛惜的大战,是发生在宋初的赵光义灭北汉之战。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后,立即开始了荡平十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宋太祖所向披靡,诸小国大部望风而降。但唯独盘踞太原的北汉政权,凭借辽军驰援,承受宋开宝元年(968年)、二年(969年)、九年(976年)3次重击岿然不倒。赵匡胤郁郁而终,赵光义继承其兄遗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伐太原,终迫北汉献城出降。为防范太原再次成为割据势力雄起的根据地,赵光义下令迁民焚城,次年又引汾水灌城,使有1500多年建城史的晋阳古城化为焦土。
古太原最惨烈的大战,是发生在宋末的靖康太原保卫战。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统帅宗翰率西路军攻太原,太原知府张孝纯和副都总管王禀顽强阻击。靖康元年(1126年),久攻不下的宗翰驰赴河南与东路军会合,行至泽州(今山西晋城)接到宋钦宗割让太原等3镇的消息,即返回受降。太原人拒绝怯懦圣旨,宋廷只得发兵来援,但被围城金兵击溃。金兵使用“鹅车”狂攻,糠秕充饥的守城军民舍命抵抗了4个多月,金兵终于破城。王禀背负宋太宗的画像突围,身负重伤后投汾河自尽。暴怒的金兵纵马把王禀遗体踏成肉泥,太原城军民惨遭屠城。太原失陷后111天,东京汴梁被金兵占领。
铁血之城太原此后还经历了蒙古铁骑、明军袭营、李自成农民军巷战、清军西洋大炮轰城等大大小小的战争,连带它更早经历过的抗击匈奴、五代割据政权更迭等等一系列战争,不仅书写成一座城烈焰灼天的战争史,也铸成这座城无惧牺牲、英勇不屈的城市性格。
太原被称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号称“天下第一坚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役数不胜数,尤以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太原战役最为著名。
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太原战役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战役,在近代军史十分罕见。
太原战役基本情况
时间: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参战双方:国民党军队(晋绥军团)、中国人民解放军
结果:太原国军守军被全歼,太原解放
参战兵力:国民党军队12万人,解放军8万—25万人
伤亡情况:国民党军队12万人,解放军4.5万人
双方指挥:国民党军队阎锡山,解放军徐向前
太原战役的基本特点
太原战役是两个山西人的对决——阎锡山和徐向前,最终徐向前元帅以超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完胜山西老乡阎锡山,解放太原。太原战役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时特别长(8个多月)
一般认为,太原战役自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持续时间6个月,但整个太原战役经历了“四停三打”的过程,加上中间的休整期,战役时间长达8个月,几乎等于三大战略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加起来的总时间长!
二、两次建立前敌委员会
1948年10月,徐向前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前敌委员会书记,周士第为副书记,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胡邦为兵团前敌委员会委员,这个前敌委员会指挥了太原战役的初期和中期战役,当时包围太原的解放军兵力约8万人,少于国军的12万人。
1949年3月,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命令向太原方面补充兵力,使得太原前线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25万余人,并成立太原前线司令部,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为副司令员,罗瑞卿为副政委,陈漫远为参谋长;同年4月3日,又组成以徐向前为书记,罗瑞卿、周士第为副书记,陈漫远、杨得志、杨成武、李天焕等8人为委员的太原前线总前委,指挥太原战役的后期战役。
三、战场竟有鬼子出没
1945年8月,抗战刚刚结束,阎锡山便与侵华日军高层达成密谋,日本同意“寄存武力于中国”,把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军人留在山西,帮助阎锡山训练军队、指导构筑工事,甚至直接编队打内战,这些日本人大概有8000人,被编为“陆军暂编独立第十总队”,今村方策担任总队长。
但历史证明,无论是阎锡山,还是残留的日本侵略者,都无法抵挡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这些鬼子兵在战斗中伤亡惨重,总队长今村方策服毒自杀,最后70多人没有自杀的勇气,乖乖投降当了俘虏。这群出现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的鬼子兵,成了一幅奇特的历史画面。
三、战斗特别激烈,伤亡特别惨重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阎锡山对此长期苦心经营,付出巨大心血,准备死守太原。
为了应对解放军的进攻,阎锡山专门设立“碉堡建设局”,让残留在山西的日军发挥善于构筑工事的特长,指导帮助国军凭险构筑纵深防御体系。太原城外,各种名目繁多的碉堡地堡多达5000多座,各种结构(从1层到5层不等的)、各种形状(晶字形、倒品字形、圆形、方形,菱形,半月形、梅花形)、各种材质(砖碉,石碉、钢筋混凝土碉)、各种类别(班碉、排碉、群碉、炮碉、伏地碉、杀伤碉)的碉堡地堡,看的人眼花缭乱(小日本挖洞挖坑的功夫不得不服,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岛屿战,就吃尽了日本碉堡的苦头)。
阎锡山叫嚣要“血战到底,死保太原”,并于1948年8月23日发出一封“未梗手令”称:战场倡议投降者杀;无命令后退者杀;主动放弃阵地者杀!
阎锡山的命令不是闹着玩儿的,侍从参谋解兆义、步重炮团长肖利锋、守碉司令郝志中、姜啸林等数十名倒卖军火、临战脱逃和作战不力的军官被就地枪杀,摆明了要杀一儆百。
守城战中,防御一方原本就占据地利优势,何况解放军缺少足够的攻城重武器,敌军又破釜沉舟,负隅顽抗。这种情况下,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1948年10月中旬的中期作战中,解放军突袭占领牛驼寨阵地,敌军不肯放弃,集中100多门山炮和榴弹炮对主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一天之内发射1万多发炮弹,致使阵地上弹坑遍布,壕沟碉堡不复成形,地面松土盈尺。后来,敌军发动疯狂反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来回易手达十余次之多,加上其他三座要塞争夺战,一战便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500多人。
到了后期的围攻太原城阶段,战斗激烈程度更上一层。
太原城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统治者重点经营的城池,一向以城池坚固、城墙坚厚著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坚城”。
阎锡山经营下的太原城墙周长24里,城墙厚达15米,城墙上遍布碉堡群等防御工事,足以环绕全城,不留死角,其中防御最严密的地段自墙头而墙根,居然有7道火力网。
1949年4月20日,徐向前下令对太原发起总攻,22日肃清全部外围据点,24日,太原城墙被大炮炸出十几处突破口后,解放军涌入城内,发动冲锋,但敌军仍不放弃抵抗,依靠房屋隐藏掩饰,与我军在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4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克太原全城。
此前的3月29日,阎锡山已经乘坐飞机逃往南京,放弃了被他统治27年的山西。被同为山西人的徐向前打败,不知阎锡山对这位山西老乡有何评价?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徐向前事后回忆说说,解放太原之战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的一场战役。
整个太原战役过程中,徐向前元帅作为前线总指挥,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居功至伟。
徐向前制定了太原战役的指导方针,即“围困、瓦解、军事打击”。他把“围困、瓦解”作为攻打太原的作战方针,敢于通过少于敌人的兵力,长期围城,逐步消耗敌人精力,不断瓦解敌军士气,最后发起总攻,尽量减轻我军损失。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十分正确的。
太原解放后,大同守军见大势已去,接受我军改编。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省长达38年的统治。伟大的太原战役与三大战役一起,成为解放战争重要转折点之一,徐向前元帅的丰功伟绩也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