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两天,我写了两篇供销社有关的话题。
供销社不等于供销社,国营大食堂不等于国营大食堂
担心供给制是我听过最好笑的段子
很多读者提了很多问题,我都看到了。我一直在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比方能够让你一下子就看明白整件事。
想来想去,就是这个标题。
这个世界当然是围绕市场来调配需求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卖家,而卖家里面很多都是私企老板。
这一点我聊过很多次,卖家思维。你要满足别人的需求,你才是挣钱的。
包括我本人,都属于私企老板。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我会否认私企的作用。
这是不可能的,屁股决定脑袋,没有人会否定自己,我当然不例外。
可是有一个常识我发现很多人忽视了。
私企满足的是什么人的需求?什么人?
客户,自己的客户。
私企是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把话说穿了,你消费得起,你才是我的客服,否则你什么都不是。至少你对于我来说,什么都不是。
所以我曾经聊过,你不要指责LV定义年收入300万以下群体等同于零收入,他们没有歧视谁的意思。
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收入清单拉出来,一看,发现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年收入300万以上的群体,于是告诉店员,以后不要在非客户身上花时间。
仅此而已。
你理解了这个逻辑,美国的救火公司不去扑灭那些没有买火灾保险的人的房屋,任凭它化作灰烬,没有问题呀。
你有需求,我明白,问题在于,你不是我的客户,你没有付费,或者你不想付费,或者你付不起费,你就不是我的客户,你的需求也就不是需求。
能明白这套逻辑吗?
你得先能够成为客户,你的需求才能成为需求。
假如这个市场上所有人都是优胜者,就像我那天问的那句话,钱是有限供应的还是无限供应的?
假如这个市场上所有人的钱相对于他们的需求都是充裕的,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客户。
你付得起,自然有人来满足你的需求。
问题是,这个假如不成立呢?
这个假如本来就是不成立的,从来没有成立过。
任何时候一定有失败者。你之所以潜意识里不那么想问题,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快速上涨周期。
这个周期比很多人的岁数都大。
至少比我的岁数大,我都40多了,可是我打一出生,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快速上涨周期。
我的潜意识里就觉得赚钱太容易了,成功太容易了,超越父祖太容易了。即便我暂时没有,只要努力,只要过几年,一定会有。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想问题的。
这就是为啥年轻人觉得压力山大的原因,虽然你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跟不上你欲望的节奏。
有一个热门话题,农村地区的彩礼问题,屡屡登上热搜。
为什么彩礼要很多钱?什么万紫千红,一动不动。因为预期很高。
村里的小花觉得村里的老李,出去打工,没几年就在深圳安家买房了,那你也要买得起,否则你就是不如人家。
问题是,老李是60后,你是90后。老李当年一个月能买一平米,你一年也不一定能买一平米。
这一点我明白,你明白,可是小花的欲望不明白,也不愿意明白。
长期的高速增长造就了很多财富神话,这本身就会刺激后来者,让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高。
你昨天早上给猴子吃三个桃子,今天早上给它吃四个,明天早上至少得五个,否则它就不满意了。
这是人性,我们聊过很多次,无可改变。
那么当欲望的增长超过了实力的增长的时候,什么增多了?
相对失败者增多了。
老李20年前月薪5000,你现在月薪1万,绝对值增加了,可是彩礼从1万块变成了100万,你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彩礼增加了一百倍,实力跟不上欲望。
所以你就变成了loser,相对loser。
你失望了,城里不想待了,想回村里去。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回到农村后,你发现,村里不光是没有小花,而且很多地方不方便,比如我想网络购物,比如我想去超市。
你觉得快递公司或者超市会不会覆盖你们家?比如顺丰,比如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会不会覆盖你家?
会还是不会,取决于当地的消费能力,我们前面说过,你付得起钱,你养得活人家,你才是人家的客户,否则就不是。
90后没经历过,我们80后都经历过。我们小时候,大部分城市的麦当劳都晚于肯德基入驻。
为什么?因为麦当劳开店的门槛高一些。他们要求这个区域人均收入达到多少钱,才肯开第一家店。
如果你们村里人均收入不高,人流量不达标,即便到了今天,麦当劳也是不会去给你开店的。
就像顺丰的体验很好,绝对比邮政强。问题是,有些地方只有邮政肯送。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出的核心问题,所谓穷客户,到底是不是客户?
对私企来说那就不是客户,对邮政来说,那就是客户,他明知道自己是赔本的,也得给你送。
你永远不要指望互联网大厂去做卖菜的生意会以便民亲民为出发点,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私企眼里的民,是指客户,确切地说,是消费得起的客户,不是指所有人。
私企的背后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要的是利润和前景。
你要么当下就给我利润,你要么给我一个概念,所谓的概念其实是说当你把整个市场圈下来之后,你可以涨价,从而带来超额利润。
明白这套逻辑吗?这套逻辑永远都是奔着伺候有钱人的角度去的。
马云并没有说错,当老板的赚钱才是最大的慈善。因为你的东家是谁?你的东家是资本。
可是按照这套逻辑,那些买不起的怎么办?那些在城里买不起房,回到村里,想要购物的人怎么办?
该不该有人不计成本的给他提供服务?
我的答案是,该呀。
你不愿意去开超市的地方,供销社去开,你不愿意送快递的地方,邮政去送,你不愿意开饭店的地方,国营食堂去办。
这些人的确不是私企的客户,问题是,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人呀。
说白了,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客户呀。
十几年前,我在甲方做架构师的时候,和大领导之间有过争执。
我说,那种人不多的村子,就不值得给他们开通业务。我算过账,200年都挣不回成本。
领导说那也得规划在里面。
我说他们如果真的想要接触更现代的文明,为什么不搬到城里住?又或者说,如果真的是要做好事,为什么不干脆把拉线的钱给他们,资助他们搬家?
领导说,他们根本就搬不了家,能走的,学历高的早就进城打工了,留下的那些是进了城也无法立足,无法生活的。
我说,这跟咱有啥关系?背着这些包袱,咱们不划算,集团也有很大的压力,转型的压力,市场的压力。
就像曹操都打过来了,我屡屡建议你带着精锐粮草先行,撤到夏口。你非要像刘备一样跟我说要携民渡江,走得这么慢,曹兵将至,我又不是张飞,我拿什么给你喝阻追兵?
领导想了想,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是一个卖树的人才,不是一个种树的人才。
所以他知道我待不久的,早晚会去创业,自己去做私企老板。
卖树,种树,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
90年代,你去开了一个加工厂,生产鞋子,贴牌卖到美国去,挣钱了。想过没有,为什么自己能挣到钱?
你说我聪明又大胆,我生产的鞋子成本低,所以销路好,云云。
这些是事实,所以说你是个卖树的人才。
可是你想过没有?在90年代,在工资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工人素质远超同时期的印度,非洲,越南?
原因很简单,因为再往前推几十年,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不计成本的普及教育培养了这批人。
回到民国,我们的人与人之间是泾渭分明的,和今天的印度没啥差别。教育只在非劳动者之间进行。
旧社会谁会去教农民识字?学文化?万世师表孔子也不会干这事儿呀。
你要是掏不起肉干作为学费,孔子也不会教你的。
你不是客户,这就是纯粹的市场模式。
但是我们建国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不计成本的扫盲,教文化课,最后的结果就是你看到了,在8,90年代,人力成本与印度,越南,非洲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人素质显得特别高。
故而有竞争力,所以你开厂才能挣到钱。
这就是昔日我领导评价我的那句话,卖树的确是一种能力,问题是,总得有人去种树。
这两者之间不是互斥关系,是依赖关系。
你去看西湖,西湖这个景点是不收门票的,可是要花费很多钱去维护。
为什么?因为西湖环境好了,游客才会多,游客多了,才会在西湖周围的咖啡店,饭店,酒店里面消费,从而拉动经济。
昔日我们的对话就好比西湖生态圈。
你可以不喜欢打扫西湖这份差,你说你想去开店挣游客的钱没问题,问题是,两件事都得有人做。有人把西湖扫干净了,你的店里才有游客。
西湖用不收门票亏钱的方式维系了周围繁荣的市场,市场繁荣了,最后又去反哺西湖。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生态链。
世界不是二极管式的谁对谁不对,世界是个生态链。生态链里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作用。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