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大数据在产业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特此推出“天眼新知”专栏,以天眼查大数据为依托,梳理产业格局及发展脉络,解读产业领域最新动态和投融资风向,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为天眼新知·产业分析系列,第二十五篇。
如果说有一个地方四季如春,那一定是澡堂。眼下随着气温跳水,“一秒入冬”模式开始,未来几个月,年轻人又可以满心欢喜出入所谓的“大保健”场所了。
曾经十多年前中年大叔们才沉迷的娱乐活动,如今已被新一代年轻人占领,在汤泉会馆享受着沐浴、足疗、喝茶、打牌多元一体的休闲……从穿上宽松的衣服,将自己不适的肩颈与后背暴露给师傅的那一刻开始,这代年轻人就已经被养生保健经济“傍”上了身。
新养生催热洗浴保健 洗浴大省南方过半
谈及中国的洗浴文化,据现在已有上千年历史。西周时期,人们除了洁身净体,还赋予其隆重的文化礼仪。南北朝时则开始出现公共浴室,随着沐浴文化在唐朝发展到顶峰,洗温泉、中药泡浴、蒸汽浴也开始出现,并在民间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洗浴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早期以解决居民洗澡问题而存在的大澡堂子彻底脱胎换骨,变成了愈发讲究的“洗浴文化”。各类养生会馆、洗浴中心把经营范围开设得越来越广,装修越来越豪华,日式风、北欧风、摩洛哥野奢风,各类冲浪浴、脉冲药浴、芬兰浴、冰蒸等,开始成为年轻人猎奇打卡的主角。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27日,我国已有47万余家为在业、存续、迁入和迁出的洗浴相关企业。其中,贵州以16.4万余家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洗浴相关企业总量的34%;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分别以3.8万、3.2万、2.8万、2.5万余家洗浴相关企业位列前五。河北、辽宁、广东、浙江、四川也分别上榜,各省内均有超1.2万家洗浴相关企业。相对传统观念里更喜欢澡堂文化的北方,南方洗浴产业增势迅猛,全国前十的洗浴大省里,过半位于南方地区。
天眼查研究院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洗浴行业整体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相对抗风险能力不强。但因为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使得行业内相关企业数量保持持续增长。
天眼查数据统计,十年来我国洗浴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整体呈上涨态势。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众对健康和养生的关注度普遍提高,洗浴相关产业也增速迅猛。其中,2021年洗浴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达到历史峰值约14.4万家,同比2020年增长超过66%;综合来看,集中在近三年成立的洗浴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达到洗浴相关企业总量的一半以上。
北搓南捏 洗浴文化谁更正宗?
洗浴文化自古有之,而搓澡作为其中的一门重要手艺,也被传承到了今天。
如同“粽子、汤圆的甜咸之争”一样,南北方由于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不同,在搓澡洗浴的文化理念话题上,也产生了有趣的派系之争。像以沈阳为中心,辐射东三省的“北派”搓澡讲究大开大合,力求搓走皮肤和筋骨上的污垢,促进皮肤血液循环;而以扬州独领风骚的“南派”则更讲究细腻周到,技术、力量尽在方寸之间。
东北:豪横装修百姓价位 “高手思维”拿捏顾客心理
作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全国洗浴中心”东北,大大小小的洗浴门店就像北上广的便利店一样随处可见。洗浴文化也同二人转、冰雪景观一样,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地域名片,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南方输出着北派文化。如今不少南方的洗浴中心,也能看到如“自助餐、搓澡、红酒浴、大堂留宿”这类东北洗浴的传统项目。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洗浴相关的企业数量为3.1万余家,占比全国洗浴相关企业总量的6.6%。其中,近8成的企业类型与居民服务、住宿和餐饮业相关。
东北洗浴闻名遐迩,除了其津津乐道的澡堂文化,另一面也得益于其装修得金碧辉煌,甚至可以说是内卷到奢华的“里子”。从温泉汗蒸到养生会馆,从中式、泰式再到摩洛哥风,在东北的洗浴中心里,各类风格、设备、用品应有尽有,满足泡、搓、按、蒸一条龙。
相关点评行业报告曾统计,全国仅有10%的洗浴中心占地超5000平米。其中,东北排名靠前的洗浴中心里一半都可以达到这种标准。对比天眼查企业数据来看,东北三省的洗浴商家实力也确实更雄厚。据天眼查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注册资本在500万-1000万、1000万以上的洗浴相关企业总量占比达到了8.7%,明显领先于洗浴大省的贵州、江苏同区间注册资本水平。
尽管会馆装修豪华高贵,但在东北洗浴本身却并不算贵。以东北洗浴的“天花板”沈阳为例,天眼查数据统计,目前沈阳洗浴相关企业超过2800家,约占整个东三省洗浴相关企业总量的9%。在这里,就算是高档型洗浴中心,单人浴资门票也就从40多元到百元不等。像沈阳的洗浴地标“雅致”,单人洗浴+自助晚餐也只要189元。
天眼查研究院分析认为,亲民的价格、贵族般的享受、健全的设施,让东北的洗澡发展成了百姓日常生活文化。另外,东北洗浴提前完成从传统澡堂到豪华洗浴,再到休闲疗养中心的进化,让其服务不仅包括传统洗浴汗蒸和按摩项目,连影院、KTV、书店、麻将馆、海鲜自助、美发美甲等综合业态也覆盖,这让东北洗浴成为了国内洗浴养生行业的“弄潮儿”。基于“客户视角”的洗浴文化,再配上老少皆宜、功能全面的场景服务,有效带动了东北洗浴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关洗浴数据报告曾显示,我国洗浴行业的整体消费为1400亿元,单单沈阳这一座城市,就消费了18亿元。相对一些南方城市,洗浴旺季消费额达淡季10倍的爆发式现象,在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这类北方城市洗浴,全年都维持着较为平均的消费水平,旺季消费最低只比淡季多10%。值得一提的是,20-30岁的年轻人正成为东北洗浴消费主力,高学历也正成为洗浴人群的新特征,未来东北洗浴的消费潜力将更大。
扬州:专业专利立身 “非遗级别搓背”亮绝活
相比北派搓澡关注技术,注意力道,南方的搓澡则更讲究细致,甚至有“八轻八重八周到”一说,这点以扬州的洗浴理念最独具一格。
扬州传统修脚搓背等技艺名噪天下,并传承数百年。乾隆曾题词:“扬州擦背,天下一绝,修脚之功乃肉上雕花也。”2015年扬州《沐浴擦背技术要求及服务规范》正式列为国家行业标准,2018年扬州传统搓背术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八轻八重八周到”是扬州搓背的精髓所在。经过千百年来传承,每一位老师傅在搓澡时,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节奏:既要求角度、力度、速度,“三度”和谐统一,也讲究轻而有感、重而不疼、轻柔护肤、重按健体的养生保健技巧。
作为扬州的国标产业和经济名片,疫情冲击下,扬州洗浴行业曾一度遭遇困境。对此,扬州曾发布《关于支持接触性居民服务业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八项措施》,为洗浴足浴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养生保健服务等接触性居民服务业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复工复产,以及政府推出的商家复苏优惠政策,让扬州的洗浴生意再度红火起来。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扬州洗浴相关企业数量为1950余家。其中,集中在2022年前三季度注册的洗浴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020年全年洗浴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的1.1倍,预计2022年将迎来疫情后的企业注册新峰值。
与源远流长沐浴文化齐名的,还有扬州老浴堂的传统绝技修脚术。在扬州街头,随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足疗店,20-30元就能做个舒服的足疗和修脚。天眼查研究院综合“洗浴、汗蒸、桑拿、足疗、按摩”等多个经营范围进行统计,发现扬州集合了洗浴和足疗服务的相关企业数量更多,总数超过4700家。其中,83.9%为个体工商户,13.5%为有限责任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洗浴界的标杆城市,扬州洗浴相关的专利信息数量高达700余个,约是沈阳洗浴相关专利信息数量的1.9倍,其相关专利的类别主要分布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领域。
千亿市场 如何捷“足”先登
比起南北文化差异大、仪式相对隆重的洗浴搓背来说,足疗这项简单休闲项目,可谓是“南北通吃”。
2020年足疗行业报告曾做出统计,2020年我国足疗店数量超过百万户,市场份额突破7000亿元,从业人数近三千万。国家更是印发了《足疗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各地方也出台相应政策提高足疗保健的行业渗透。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10万余家足疗相关企业。江苏、山东、广东、四川、河北是全国排名前五的足疗大省,五省内足疗相关企业占比全国足疗相关企业总量近4成。江苏和山东一马当先,省内足疗相关企业均超过10万家。
相对于行业火爆,但却没有酝酿出几家真正成规模企业的洗浴行业,足疗产业在国内遍地开花。天眼查统计数据显示,颐而康、华夏良子、天之道、千子莲、足生堂等都是足疗足浴行业的知名品牌,不少在国内拥有几百家连锁店面。曾经红极一时的重庆富侨还远赴澳大利亚上市,成为了“中国足浴第一股”。
天眼查研究院分析,随着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开始用“泡脚取代泡吧”,足浴按摩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未来健康养生观念年轻化,消费人群扩大化是必然趋势,足疗也将从单一的行业功能向场景化服务转型,如结合了养生保健、健康餐饮、聚会娱乐、美容整合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休闲社交场所将是新发展方向。
以“脚都”长沙为例,天眼查统计,目前长沙拥有1.3万余家足疗相关企业,颐而康、天之道都是当地的网红品牌。在长沙的足疗店,足疗师除了掌握泰式古法、经典艾草足疗、足底精油按摩等多类手法外,店内还有红油抄手、烤冷面等各类美食供应,同时还有私人影院,K歌衍生服务等。通过一站式服务,超值满足客户需求,长沙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足疗特色和风格,也摆脱了传统足浴水平低、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目前国内洗浴足疗行业正渐渐摆脱野蛮生长,在监管和扶持的力量下有序向精品产业发展。对此,天眼查研究院分析建议,随着目标人群趋向年轻化,目标阶层和消费习惯也开始改变,企业商家不仅要重新思考和把握消费者诉求,也要更新思路,从服务理念、运营效率、营销玩法和内容创新上做更多尝试;而对于连锁品牌,如何加强从业技术培训和资质认定标准,加强员工关怀并留住企业人才,也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