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5日将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湿地公约》
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
《湿地公约》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致力于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现有172个缔约方。《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是公约最高决策机构,中国作为本次大会主席国全面领导公约事务。
据悉,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也是在今年6月1日,我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我国已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
数量居世界首位
国际湿地城市将成大会焦点之一。11月10日,《湿地公约》秘书处将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我国入选的城市有: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这是城市湿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
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畔三峡竹博园内的小微湿地景观。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白鹤在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湿地中栖息觅食。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据悉,2018年,我国黑龙江哈尔滨、海南海口、宁夏银川、湖南常德、江苏常熟、山东东营等首次获此殊荣,再加上此次通过认证的7个城市,我国已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世界首位。
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
继续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占全球湿地面积的4%。中国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设立国家湿地公园901处。《湿地公约》共认定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13个城市入选,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