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真的是一个区。”
这或许是一句调侃,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轨道、桥梁与轮船等)发达得将“9+2”城市群连成了一个区,1小时生活圈内举步可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广东省内的9座城市(即“珠三角地区”),按地域与关联度划分,被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都市圈。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目前世界湾区经济体有三个,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正在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正是要建成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体,这是一个创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超级经济体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交通网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陆空交通网到底有多强大?
— 1 —
8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其中有一组关于城市之间出行量的数据:珠三角9个城市之间的每日跨城通勤人口总量达到121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佛、深莞的交界处,其中广佛跨城通勤人口33.3万人,占总量的27.5%。
这一数据意味着跨城上班在大湾区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它给湾区市民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置业选择。如今,覆盖大湾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2021年9月,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运营开通。这条“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线”的最高设计时速(160公里)刷新了全国纪录,将广州市中心(天河新城)到南沙的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30分钟。
规划中的18号线南延段全长79千米,由广州南沙向南经中山翠亨后接入珠海北站,并向南接入拱北和横琴口岸;北延段则从广州天河区一路向北经白云区抵达花都区,由此,一条南北走向的“地铁大动脉”将顺畅珠江口西岸的交通往来。
今年3月,广州地铁22号线首通段开通。它串联起广州海陆空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又一条珠江口西岸南北走向的“高速大动脉”——其一南一北的车站分别为广州的海港、空港,中间段为广州北部、中心、西部、南部四大铁路枢纽群的车站。而且,22号线作为大湾区城际要道,未来会延伸至东莞滨海湾、深圳光明城,实现广深直通。
而在珠江口东岸,则是广深两大一线城市横跨东莞的频繁交通。广深城际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及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将广州、东莞、深圳及香港紧密相连。目前,大湾区核心区域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
另一个超级工程,是东西走向的“海底高铁”深江铁路。深江铁路正线全长116.1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东起深圳,经东莞后穿海(珠江口)而过,西经广州、中山后直达江门。深江铁路预计2025年开通,更有利于打造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使得深圳前海与广州南沙实现半小时高铁互联互通。
除了以上国家级的超级工程,在“十四五”时期,广东将推动形成以公路、轨道交通、水上高速客运等多方式跨江(东西走向)通道格局,加快深中通道(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大湾区又一个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莲花山通道等公路通道建设;推进深圳至江门铁路、佛莞城际铁路、中南虎城际铁路等铁路通道建设;优化两岸客运码头布局,支持发展珠江口水上高速客运,打造“水上高速公路”。
— 2 —
地面交通网络发达,航空与海运也不能忽视。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机场群,仅大型机场就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此外还有惠州机场。2020年,在极其特殊和艰难的情况下,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76.8万人次,旅客吞吐量位列全球机场首位;2021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中,广州白云机场以4025万人次位列第1,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以3635.8万人次位列第3。
在英国测评机构SkyTrax6月公布的被誉为“航空业界指标”的2022年度“全球最佳机场”排行中,中国仅有4家机场进入前50强,其中广州白云机场位列第18名,香港国际机场位列第20名,海口美兰机场位列第30名,上海虹桥机场位列第48名。大湾区的航空实力可见一斑。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正如火如荼,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加快建设,佛山新机场场址已获中国民航局批复……根据民航局的规划,至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大湾区民航整体规模、综合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国际领先。
港口是国际物流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加快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湾区滨江临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发展条件,是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之一,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各湾区之首。大湾区共拥有广州港、深圳港、香港港、东莞港(虎门港)、珠海港等5个亿吨大港,此外还有中山港、惠州港、佛山港、澳门港。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2021年全球主要港口数据显示,广州港以平均在港时间1.49天的综合效率排名全球第4、以平均在泊时间0.85天的装卸作业效率位列全球第2。
国际航运咨询分析机构Alphaliner公布的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前30的榜单显示,深圳港位列第4,广州港位列第5,香港港位列第10。
根据规划,广东将强化广州、深圳国际枢纽海港功能,带动珠海、东莞、惠州等周边港口加快发展,携手港澳共同构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航服务体系,构筑一个服务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和世界级港口群。
— 3 —
互联互通,快速流动。受益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产业协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书写着未来可期的发展局面。
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完善打通了地理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而要促进大湾区的快速融合发展,还需要体制机制的“软对接”来助力,方可畅顺各项要素的快速流动。
2020年12月,广东正式上线来往港澳货运车辆海关“无纸化”备案业务,整个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货物、舱单、运输工具申报等主要业务上的应用率达到100%。2020年全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了83.16%和92.15%。
2021年6月,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开仓试运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临港国际集装箱拼箱中心,这里可实现公路、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快速交通网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大湾区内货物运输和中转的效率,为珠三角港口群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撑。”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海宁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
2021年9月,“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开通。这是一个连接珠海与澳门的独立开放的信息化电子口岸,设计通关能力为旅客20000人次/日,通关时间为全天24小时,通关模式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符合条件的旅客在同一个查验大厅,排一次队、接受一次检查,即可完成整个通关流程,人均通关时间仅需30秒。
同时,青茂口岸还出台了多项通关便利化措施,如设置低工位通道,方便跨境学童、行动不便人士通行;开通旅客信息备案采集服务;设立应急专用通道等,有效提升了通关体验。开通5个多月后,其客流量跃升全国第二。
青茂口岸的开通对澳门社会、民生、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不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人员高效便捷流动,也对推动“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具有积极效果,更为全面深化粤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在“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加快深圳东部过境公路建设,提升香港与深圳交通联通水平,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推动实现内地高铁、城际铁路与澳门轻轨在珠海站、横琴站便捷衔接,支持澳门融入国家铁路网络;推进皇岗口岸重建以及罗湖、深圳湾、沙头角等口岸改造升级,完善口岸交通集散网络,实现内地与港澳更便捷联通。
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将全面衔接形成1小时生活圈;机场群将形成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与伦敦和纽约机场群相抗衡;港口群将形成分工格局,实施错位发展,打造世界级的航运中心。世界级规模与水准的海陆空交通网络,辅之以普通公路等其它交通设施,将基本形成大湾区的综合交通格局,使区内市民的出行、生活与工作更为便捷。
横向对比其它三大湾区的整体实力(人均GDP、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第三产业比重等),粤港澳大湾区距离成为世界级影响力的湾区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展望未来,不论是从GDP增速,还是产业机构优化的角度看,其潜力巨大,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