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保护,离不开科技赋能。在与现代科技的相遇交融中,云冈艺术走出石窟、迈向世界的脚步更加“炫酷”。“整个云冈石窟的区域图,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的洞窟采集,预计在2031年实现云冈数字化全面覆盖。”8月19日,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数字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副主任何勇在主题演讲中透露。
三年前,巴黎圣母院塔楼被大火吞噬;一年前,平遥古城城墙内墙在强降雨中局部坍塌;半个月前,拥有900年历史的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万安桥付之一炬.…在痛心疾首之后,能否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保护拥有保护、弘扬和研究三架马车?在《数智化助力云冈石窟“活起来”》主题演讲中,何勇向全国各地的嘉宾们分享了云冈数字化保护之路上的故事。
▲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副主任何勇进行分享
预计2031年
云冈石窟实现数字化全覆盖
发言前,何勇先拿出两张照片,“请大家对比这两张照片,一张上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拍摄的云冈石窟,一张是2018年我们拍摄的。90年时间里,石窟经历了各种病害,风化程度触目惊心。”何勇说,“最大程度保护石窟的完全信息,是当今文物保护的最大难题。于是,我们开始了三维数字化采集模式。”
2021年,云冈第13窟通过增加了全站仪、扫描仪,利用多平台,多种传感器,建立了全方位空间信息,实现数字化采集,何勇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共拍摄了28.34万张照片,再进行统一海量计算,打破整个数据运算的瓶颈。“如今,在15万张的基础上,已经实现了28万张,这是属于文物领域的里程碑。”
何勇表示:“在现有模型基础之上,我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数字资源的管理模式。”2021年,山西创建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建成,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是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先进计算中心。“整个云冈石窟的区域图,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的洞窟采集,预计在2031年实现云冈数字化全面覆盖。”
数字云冈”正在走向世界
数字化保护的魅力远不止采集,还能给石窟“插上翅膀”,走出山西,走向世界。2017年开始,经过3D打印,云冈第3窟被成功复制,落户青岛;2018年,可拆卸、可装配式的第18窟复制窟再升级,落户北京建筑大学,首次实现户外3D打印窟;同年,云冈石窟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参加“数字视野下的佛教文化与艺术展览”,第18窟单人VR展示系统参展,“数字云冈”成果首次在海外展出;2019年,牛津大学教授到访云冈石窟,同期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去年2月,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成立,在其示范下,山西省文物数字化保护进行着一步步探索与尝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数字化项目也在逐渐在向世界文化遗产相应的水平靠近。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此前表示,“数字云冈”未来的构想将以算法算力强大数据应用,建设以时间轴为纽带的时空动态数据库,完整记录、真实复原、科学保护遗产瑰宝,最终希望建成国家级石窟寺区域保护研究中心。
“以时间轴作为纽带,以考古艺术为基础,对未来做预防性保护,让保护、弘扬和研究三架马车,共同致力于文化的传承。这是数字化保护带来的意义。”何勇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巴黎圣母院、福建万安桥的照片,我想说文物很珍贵,保护文物功在当下、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