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晋商注意到,7月15日,山西上了热搜,是因为话题“没点文化都不敢在山西逛街了”,这个话题是由新京报发起的,毋庸置疑新京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山西造了一波有力的宣传,很多人欢呼雀跃,尤其是很多山西人,为啥呢?因为大家再次觉得山西因为“有文化”而光荣。
这个宣传造势锚定的是山西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暨“文旅”是山西近几年以来大力推进的一大产业,其根本动力引申于“5000年文明看山西”这个段子,这个段子本身很高明,也是山西某位前负责宣传的高层领导创意出来的,并且广受引用。
然而,“文化”+“旅游”就等于“文化旅游”么?或者说“旅游”产业背靠“文化”就有前景么?
从“没点文化都不敢在山西逛街了”这个话题,我们看到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山西或者其他有意帮助山西的朋友们,都被“5000年文明看山西”给诱导了,谈“山西文旅”都必定拿这个“看山西”说事,而且都是以“骄傲”的姿态讲故事;
第二,“敢”貌似更加抬高了“山西有文化”这个内涵,但是却也道出了对“旅游”的那种蔑视;
♦ “文化旅游”是假 | “旅游文化”才是真
壹晋商通过各种检索了解发现,一些旅游产业专业人士,对于“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关系有一些观点,简单讲“文化旅游”是希望通过某种文化特色而带动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是因为旅游而产生的某种文化现象。
所以,从“抠文字”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侧重点在宣扬、解释、描述某种既定存在的文化元素,然后希望这种文化元素去带动旅游;而“旅游文化”侧重点在于“旅游”这个事实驱动产业,从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现象,称之为文化。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从大家的目标上来讲貌似有一致性,那就是发展“旅游”,因为“旅游才能带动产业就业、税收...”,但是从路径和思路上来讲,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敢”字,一道出了某种对“旅游”的恐惧心理;
“敢”字,二道出了人们去旅游的“压力”负担;
“敢”字,三道出了“文化旅游”对“旅游文化”的轻蔑心态。
“旅游”是核心,“旅游”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生活品质的体现,其核心在于“享受生活”,“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那么,当人们担心自己的“文化”不够,而“不敢”去逛山西的时候,心情自然不是愉悦的,而是“羞涩的”,是有压力的。
谁会愿意为了“让自己有压力”而去旅游呢?你会么!
营销界有一个分析,中国茶为什么干不过“立顿”茶,是因为中国茶没有文化么?当然不是,中国各大茶商关于茶的起源、茶的饮用文化之讲究有很多经典故事和历史依据,但是就是干不过“立顿”。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茶,张口宣传就是讲历史故事、引经据典,认为这就是“文化”,从内心里认为“有了这种文化”就一定可以拥有无限巨大的天下市场,就可以有无限巨大的产业巨无霸企业。
但是事实很残酷,结果正好相反。(山西药茶貌似也将是这个结局)
“文化”是原材料,“旅游”是产品或者商品。
认为有了“文化”就一定有市场认可的商品(品牌),这是一种很保守的想法,是把“文化”这个原材料直接当做商品进行运作,而不是把“旅游”当做商品在运作。
市场不会为“原材料”买单,而只会为“商品品牌”买单,即为“旅游品牌”买单。
♦ 错把“文化晋商”当做“晋商文化”在宣传
讲到这里,我们又想起了“晋商”这个概念,山西也没有用好,其问题根源与错把“文化旅游”当做“旅游文化”一样。
山西花了很多力气在大量宣传晋商历史文化的雄厚,认为市场会为“晋商历史文化”买单,如果市场不买单,就认为市场“瞎了眼睛”。
山西很多人在谈“晋商文化”,其实他们谈的是“文化晋商”。
“文化晋商”,是通过历史上出现的文化而去研究、宣传晋商;而“晋商文化”,是通过讲晋商本身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这里“讲晋商”不仅仅讲历史上的晋商,更主要是要“讲”当代的晋商。即“文化”是塑造“当代晋商”这个品牌的原材料,其核心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促进“晋商”这个品牌的发展和价值体现、价值兑现,不是为了“文化”而宣传“文化”,更不是去迷恋过去的“文化”,更不是去复制“过去的文化”。
♦ 做事情“文化”放在后面的重要性
“文化”两个字在前面,还是在后面,看似一个文字游戏,但是不同的位置,却直接影响推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结果,两者带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因为属于两种不一样的思路和格局。
“文化”放在前面,是要去利用“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放在后面,是要去创造发展“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活的。
那么山西需要什么样的思路和格局呢?
壹晋商认为,山西需要的是“旅游文化”,而不是“文化旅游”,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叫“文化旅游”没问题,但是办事情要用“旅游文化”的格局和心态进行,这点上可以“表里不一”。
同样,山西需要的是真正的“晋商文化”,而不是“文化晋商”,更要警惕【把“文化晋商”当作“晋商文化”去讲】。
今天就讲到这里,后续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