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如果提起“商帮”,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大多是以阿里马云和网易丁磊为代表的浙商、以腾讯马化腾为首的粤商,还有拥有福耀集团、安踏集团和诸多知名企业的闽商。
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和乡谊做纽带,互相帮扶,终成气候。
如果你看过《乔家大院》,势必会对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晋商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清时代的晋商凭借经营盐、铁、茶叶以及丝绸起家,最后又借助票号垄断了当时全国的金融业,一时风头无两。
山西商人那会儿多有钱?
用明朝嘉靖年间第一鬼才严世藩(奸臣严嵩之子)的话说:
“晋商富甲海内,资产百万以上者天下共十七家,皇亲国戚占十二,徽商占其二,晋商占其三。”
皇亲国戚咱们抛开不谈,五家最有钱的家族里面,晋商占三家,你说他们多有钱?
到了晚清光绪年间,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保持在九千万两白银左右,而人称“草原第一商号”的大盛魁,其资产约为清朝岁入的一半,这还只是晋商中的一个商号,说他们“富可敌国”,一点都不过分。
但是,我们如果细数当今比较知名的晋商,那么也只有百度的李彦宏和融创的孙宏斌可以撑一撑门面,和鼎盛时期晋商的整体实力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既然在明清时期打下那么雄厚的底子,为何拥有500年历史的晋商,其影响力不复往日了呢?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还要从晋商发家开始谈起。
01晋商是如何在明朝时期崛起的
如果从三家分晋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算起,山西因为本身地势偏高,山谷纵横且有险可守,所以其军事价值和战略地位一直为历朝历代所看重。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再有山西人强大的经商能力作为加持,到了元代,山西的太原、平阳(临汾)和大同三城已经发展成了国际性的大都市。
《马可·波罗游记》中,曾经用“壮丽城堡”等词汇来形容当时的山西临晋,也正是从元代开始,晋商开始逐渐迈向历史的舞台。
自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当权者一直对退居漠北的蒙古政权十分忌惮,所以他们又东起鸭绿江、西坻嘉峪关,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并驻扎了约80万军队把守。
这么一来,这80多万人的粮食问题就很让朝廷头疼,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朝廷出台了一个政策,他们鼓励内地的商贾贩运粮食去边关,作为报酬,官方发放给这些商贾盐引,也就是食盐运销许可证。
我们都知道,食盐在古代一直是官方垄断,是抢手货也是老百姓的必需品,拿上这个许可证无疑就离发家致富不远了。
这个政策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开中制。
山西因为距离边关很近,而且商人多吃苦耐劳且讲究诚信,很快就借助开中制的东风实现了原始积累。
如果说这会儿和晋商竞争的还有徽商等其他商帮,到了明朝中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之一的“走西口”,竟无意将晋商的实力提高了一大截。
“走西口”其实就是逃荒,山西北部因为土地贫瘠,到了明朝中后期更是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所以很多晋北人不得不前往塞外的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他们来到蒙古后,发现当地人虽物质资源匮乏但却拥有大量毛皮,这一商机很快被山西人抓住,一大批商号借此迅速崛起。
此后,以畜牧为主的蒙古牧民不仅成为茶叶、丝绸、家具等其他日用品的稳定需求者,而且当地生产的毛皮和牛羊肉亦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畅销款。
“走西口”本是逃荒,却无心插柳,将晋商的业务规模又提升了许多。在此笔者多提一句,山西人向来讲究落叶归根,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背井离乡,去外地发展。
“走西口”虽然获得意外之喜,但确是被迫的,山西人骨子里还是比较保守的,缺了那股子主动向外闯荡的劲头,这一点也间接导致了晋商最后的没落。
02晋商其实是中国金融业的鼻祖
时间很快来到清代,和徽商把精力放在海上贸易相比,晋商则更偏向于在内陆开辟一条新商路。
他们以晋、冀两省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再至恰克图,进而深入到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再通往彼得堡、莫斯科和欧洲大陆。
这么一条商路硬生生被晋商趟了出来,并成为其再次崛起的“生命线”。
我们从这条商路就可以看出,晋商在北亚的主要客户有两家一一蒙古和俄罗斯。
因为清政府与俄罗斯的关系紧张,两国互市一直处于半禁止状态,俄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与布匹需求量很大,因而晋商在起初占尽优势。
据说,旅蒙晋商中实力最雄厚的大盛魁,在业务繁荣时期可以用50两一锭的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路,而与之齐名的晋商元盛德,他家用于运货的骆驼数量首尾相连,能在这条路上排两行。
晋商的实力日渐雄厚,商业的发达也衍生出了金融业的萌芽一一票号。
我们需要明晰的是,无论是进行汇兑的票号还是放款的账局,最初都是从旅蒙贸易中逐步分离,才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演变成独立开展的业务。
道光四年,也就是1824年,由晋商首创的票号山西日升昌正式设立。值得一提的是,日升昌原来不过是一家颜料作坊,作坊的大掌柜雷履泰起初只是偶尔做些汇兑,贷款之类的金融业务。
但谁曾想,汇兑的业务越做越大,颇具商业嗅觉的雷履泰于是建议东家,咱们干脆直接改做票号生意,日昇昌由此应运而生。
票号凭借晋商强大的财力支持,除了通过存放款支持钱庄及商号的经营活动外,仍然以汇兑金银为主要的金融业务,它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晋商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资本的流通。
从另一方面,票号通过汇兑军饷和协饷,为地方政府垫款等方式逐渐成为清政府的代理国库,而政府与票号的特殊关系也使得票号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以日升昌为例,在其鼎盛时期在全国有几百家分店,白银储备占清政府总额的80%,代理国库果然名不虚传。
除此之外,以票号为代表的晋商团体,还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商业模式:
1.企业文化:学而优则商
古时候讲“学而优则仕”,山西人则不以为然,他们主张“学而优则商”。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那些天资聪颖的小孩,大人们首先培养他们经商,从商这条路走不通再去上学,这就导致了山西人年轻一辈中的翘楚,其实都洒落在各大商号。
据统计,山西几乎在整个清朝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状元,就连考中进士的人数也是逐年递减:
顺治年间出过33个进士;
康熙年间出过16个进士;
乾隆年间出过12个进士;
嘉庆帝以后这么长的时间,只出过10个进士。
这也难怪,顶尖人才都去经商了,选剩下的才去读书,在这种人才筛选的社会背景下,山西顶尖的人才几乎全部流入商界,这也为晋商长达500年的兴盛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国近代学者刘大鹏眼高于顶,但是在他的《退想斋日记》中对于晋商中的人才有如下记述:
“余于近日晋接周旋了几个商人,胜余十倍,如所谓鱼盐中有大隐,货殖内有高贤,信非虚也。自今以后,愈不敢轻视天下人矣”。
由此可见,山西人在商业上的人才投入是颇费心血的。
除此之外,晋商的家族观念淡漠,他们规定子女和亲戚不能在企业中任职,还有我们熟知的“不用三爷”,即主管者家族中的少爷、姑爷、舅爷,不得参与票号中内部业务管理。
而拒绝家族制这一点,抹去了皇权对于晋商日后一家独大的顾虑,相关的资源也开始向晋商倾斜。
2.经营模式:东家放权,大掌柜挑大梁
看过《乔家大院》的朋友都熟悉,乔致庸作为东家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他拥有生意的所有权,而手底下各个分号的掌柜们则拥有决策权。
大掌柜的身份像极了如今的职业经理人:拥有企业管理权限,企业说白了还是股东的。
这种制度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东家放权,让自己信任的掌柜在前冲锋陷阵,这就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你要是有能耐还能获得东家的信任,那么你就具备当掌柜的资格。
晋商将企业经营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对掌柜充分赋权并加以信任。
当然,取得信任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你首先要挺过三到五年的学徒期,在这时期内不仅是对学徒做生意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于学徒人品的考验。
如果了解德云社的朋友肯定熟悉,德云社收徒也有学徒期,在这期间也不教你什么东西,而是要学徒做些杂活,一是磨练心性,二则考验人品。
要知道,岳云鹏这个师兄弟成名之前,打扫卫生这件事他们可没少干。
3.股份制分红
不得不说,当时晋商在奖励机制这块做得非常好。
股份制虽说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象征,但在明清时期的山西就初现股份制的雏形,我们来看看晋商是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的。
他们的员工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固定收入和身股制。
固定收入其实就是在包吃穿住的基础上提供薪金,工资的多少随着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逐年递增;
身股制则是说,掌柜和一部分伙计因为是替商家做事,所以就以自己的人力入股,叫做“人股”。而东家因为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所以占的是“银股”。
“人股”是一种虚拟股本,虽不对生意中投资,但是拥有一样的分红及经营权。
试问如今除了个别大企,哪个企业主会让你凭借人力入股?所以说这种激励制度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不仅给员工打了鸡血,而且所带来的利益也是实实在在的。
摆一个数据让大家明白身股制的霸道:
清代的一个知县每年的收入大概是1045两银子,晋商一家普通票号一名三厘身股的活计年收入大概在1000两上下,两者差不多。
这其实有点类似如今的合伙人制度,怪不得当时祁太平一带(祁县、太谷、平遥)有谚语流行:“坐官的入了阁,不如在茶票庄当了客”,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借助票号的东风,晋商开始了对中国金融业近80年的统治,直到现代银行被引入中国。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晋商在金融业既然领先其他商帮这么多,中国的第一家现代银行却没有山西人什么事儿,这是为何?
03晋商之败,其实早有端倪
其实要想了解晋商衰败的原因,我们必须要知道两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1860年。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趁虚而入的沙俄逼迫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除了割地外,俄国人还取得了直接进入中国境内做生意的特权。
要知道在这之前,俄国商人被规定只允许在恰克图等边境口岸才能做买卖,而且做生意还必须通过中国商人来转接。
这样一来,一直做中俄茶叶贸易的晋商在一夜之间就蒙受了灭顶之灾。
此后,俄国商人不仅取得了进入张家口、天津、上海、汉口等口岸的通商权,而且还相继获得了中国海关茶叶免税权,以及在中国境内进行水路运输贸易的特惠权。
他们避开了晋商等中国商帮的垄断,大摇大摆地进入中国的产茶腹地——长江流域的汉口等地直接购茶、制茶、贩茶。
不仅如此,在税收上,俄国人享有免除茶叶半税的特权,而与此相对,晋商当时从湖北汉口贩运茶叶到中俄边境,中途要经过63个税收关卡,仅税金这一项就要比俄国人高出10倍左右。
在生产上,俄国那会的工业化程度要远远领先于我们,人家用的是机器,你用的是人力,从生产到包装,晋商已经处于全面落后的地位。
在交通上,1905年西伯利亚铁路贯通,俄商赴福建买茶,经海路直运海参崴,成本大降,晋商见状亦申请走海路,却被清政府拒绝。
无奈之下,中小茶商只能用赊销拓展市场,却遭不法俄商拖欠,晋商虽多方投诉但清政府却拒绝受理,恰克图商号从全盛时的140多家,下滑到只剩20多家。
国已不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又怎能独善其身?
第二个节点则是1908年。
由于受到近代银行的冲击,票号的生意早已大不如前。
相比现代银行举全社会之力招资,票号平均40万两的资本与之相比早已相形见绌。不仅资本实力落后于现代银行,在制度先进性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票号也处于下风。
清廷迫于形势,也要建自己的现代银行,于是他们推出了《银行通行则例》,并规定今后金融从业者必须验资注册,按章运作,否则取缔经营资格。
无奈,当时山西票号龙头蔚丰厚票号的大掌柜毛鸿瀚没有认清形势,由20多家票号提议“成立晋省汇业银行”的建议被他断然否决。
晋商由此错过了最后一个翻身的机会,而宁波籍商人趁势崛起,近代金融业再也没有了晋商的位置。
04晋商500年沉浮带给我的思考
晋商的没落固然让人唏嘘,但是他们讲诚信的经商文化至今影响着无数从商之人,他们在票号以及企业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也令人钦佩。
在研究晋商的沉浮史之后,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走出去求活,固步自封必败
无论是“走西口”、“闯关东”还是“下南洋”,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出击,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外不断拓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晋商之败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固步自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先进,不需要再去改进什么,殊不知清朝疆土之外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落后也注定被这种变化所取代。
现如今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发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似乎谁也逃脱不了这一定律:
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走出去,现在经济腾飞,日子越过越好;
清政府固步自封,自诩“天朝上国”,但几乎近代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那个时候的中国;
郑和下西洋,不仅给友邦和海外的好友带去了我们的特产,还传播了文化,至今都对不少国家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前提是,我们走出去的初心是好的,不是狼子野心而是赤子之心。
最后,用《乔家大院》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
“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则满眼望去均是泥潭;若身在泥潭,而心系鲲鹏,则能见九万里天地。”
与君共勉。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