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孩子,在考入清华、北大后,和其他地方的学生相比,有没有水平上的差异?
两年前,在《知乎》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这篇文章在一段时间前开始流行。
文章的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来自陕西。阅读这篇文章后,圈子中的许多朋友说它写得更加真实。有些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值得一读,这是发人深省的。
我们再次分享这篇文章,期待引起更多自以为是的对话和争议——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
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
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试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
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得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地做了出来。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人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得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
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
1、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2、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绝大多数人太多了。
同理,那些认为科举给了寒门弟子机会造就了社会公平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古代农耕社会下,能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的人,普遍来自士绅阶层,他们的家庭条件比绝大多数人优越太多了。所谓的寒门弟子,也是和皇亲国戚相比的。把科举理解为现在交百十块钱就能参加的高考,实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了。
3、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为什么?Wenge。
Wenge的确伤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不得已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
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文中的观点?
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位招办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分享了这样的“读后感”:
“这实际上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
教育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是有意识的成长和人格完善的需要。
但是现在,教育异化是一种消灭和选择的工具,大学的层次和专业是社会分层的最重要基础,这使得教育负担过重,背离了本质。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社会和父母所重视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出于被淘汰的恐慌,因此,不可避免地,高度重视,投入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和父母将赢得竞争。。”
说起高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衡水中学、人大附中、长郡中学这样的名校。
这些学校的学生素质高、成绩好,每年都有多数考生考入985大学甚至清北,最不济也能去个211大学。这些学校的一本上线率极高,甚至有学校接近100%,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能够读个一本大学。
但是,除了这些名校之外,我国还有许多高中,尤其是一些县城中学,本科上线率极低,每年学校能考两三个一本,那都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了。
下图是某县城高中高三学生晒出的自己的英语试卷。这位同学考了53分,你以为怎么样?应该说是考的很差了吧,毕竟总分是150分。
但是,让我们再次看一下该课程的笔录。这个在测试中得分为53的同学在全班中获得了第一名!更糟糕的是数学,全班最高分只有35分!
许多网友说:这样的成就很难不去直接看。
再看总成绩,第一名只有308分。可以说,这个成绩与许多省份的本科水平相去甚远。
据了解,这所学校在过去5年中仅通过了两次考试。
实际上,这堂课的成绩在这所学校并不孤单,在我们国家,这所高中也不孤单。
在我国许多县高中或乡镇高中,高考成绩普遍较差。虽然也有最牛的县高中,如河南丹城彝高中。
但是,这些以农村学生为主的县高中,普遍面临“学生厌学,教师厌学,入学率低”的困境。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西部偏远地区,还出现在山东,河北和河南等主要省份进行高考。
01
县城高中困局一
升学率低、上名校难,学生被掐尖
据当地媒体报道,云南省的“教育低迷”县红河州还有三个“教育低迷”县:锦屏县,绿春县和红河县。某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分别为10、1和6。不到泉州(省级城市)的1129人在线的一小部分!
全年的高中教育质量一直很低,导致这些县的当地人普遍对当地的中学缺乏信任。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读一所好学校,许多父母都在附近较大的城市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购买了房地产。
不仅在西南部的云南,而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许多县,夫妻分开生活以照顾子女并在不同地方读书的情况并不罕见。在一些家庭中,一群孙子与他们的祖父母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他们只能在假期之前与父母团聚。
除了学生主动“流失”,县城高中还面临生源的三重“竞争”:
一是全国连锁的名牌民办高中可能要来掐尖儿;
二是省会的民办高中要来掐尖儿;
三是县高所在省辖市的民办高中也要来掐尖儿。
为了品牌效应,私立中学可以根据相关政策去其他城市和县,确定最优秀的学校。
通过一些激励和支持方法,许多学生愿意来私立学校学习:私立学校从全省招收优秀的新高中生,并将他们从高分录取到低分 高考。
入学后,可免除食宿费用,还可提供不同数额的奖学金。如果您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您将获得每位学生50,000至100,000人民币的额外奖励。
因为私立学校参加了比赛,所以来自县高中的大量学生已外流。来自中部省的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县高中入学考试前50名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去县高中举报,他们全都遭到了偷猎。
02
县城高中困局二
缺投入,缺资源,优秀老师被挖走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已经建立了按学生财政资助或按学生财政公共资助拨款的制度。资金标准已经阐明。只有普通高中尚未建立统一的学生资助体系。系统。高中教育仍由县级投资主导。
一方面,资金支持有限,另一方面,县的高中必须生存和发展。许多县的高中只能借钱生存。
在中部省份,该省公立中学的债务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在一些县的高中,一所学校的债务超过一亿元,仅每年的利息支出就必须支付一千万以上!
县城高中没钱,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差一些还在其次,主要影响在师资上。
shi师中学是豫西地区享有很高声誉的县级中学。早在1959年,它就被列为河南省首批14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这也是一所重点农村学生的省级重点中学。
据学校领导说:在过去的几年中,学校教师的招聘水平下降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严重。在学校的退休教师中,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毕业生。那新招的老师呢?能够招募到省师范大学很高兴。
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愿意去城市条件好的学校,但是没有多少人选择去县城。
30多岁的年轻骨干教师经常被城市高中或薪水高的私立高中挖走。
03
县城高中困局三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透支时间精力
多数县高中的办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样的:通过大量的时间投入作为表象,通过研究高考,敦促师生在封闭的空间内全力以赴。,应对高考,取得高考成绩是唯一的目标。
该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它由大量的时间投入和基于封闭的学习空间来表示。
在许多县的高中,时间投入是最直观的表达。师生从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离开教室。
他们每天工作和学习15到6个小时,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他们必须实施封闭式管理。只有封闭的学生才能不受任何干扰地接受培训。
在县中学,学生不得随意进出学校,甚至不得与学校以外的任何事物接触。否则,将违反纪律处分,并扣减全班积分,甚至会减少班主任的奖金。。
其次,保持不断竞争的学习动机。
除了控制学生的时空外,许多县高中还拥有一套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方法,以保持学生“不断竞争”并保持学生的繁荣。学习动机。
许多县的高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学区或分支机构。所有学生活动必须量化。学区将根据学生的量化结果进行比赛,然后对他们进行排名。
即使在某些学校中,每当考试结果出来时,班级就会进行调整。前一班的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位置,后一班的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进入上流社会。
同样,以老师的无限透支为保证。
应该说县高中考试的优异成绩主要是由于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县高中的大多数老师都出生在农村,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将所有精力都花在了教育学生和学习高考上。县中学的老师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一一列出了考试地点,并一一通过了考试。每个测试站点都设计了特殊的响应策略。
但是,这项长期的高压工作的结果是: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表示他们承受压力,而近90%的被调查教师具有 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将近40%的被调查教师有工作倦怠。接受调查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近56.10%“应付”工作,而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60%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以上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学院和新浪教育频道对8699名在线教师的问卷调查)
最后,最终目标是:获取高考成绩。
在县中学,出色的高考成绩是最终目标。所有评估,晋升,奖金等均基于测试结果。
一旦学生进入中学,他们就会开始专注于高考。任何学校都会教授高考。如果不参加高考,学校将不会提供课程。高考是唯一有效的指挥棒,甚至许多学校也开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划分科目,并提前进入高考状态。
但这种县高模式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1.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县高级模式下的培训具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标准化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探索和创造力,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虽然县老师说,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先成为人才,然后是成年人”,但他们首先成为“人才”,不一定是真正的“人才”,但后来成为“人”。它很难。
2.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危害。
县级模式下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调查,即使在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的北京,高中生体检中的近视率也高达90%。在一些县的高中,几乎95%的学生是近视学生,导致一些县连续几年出现空白招聘!县高中教师普遍报告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前段时间,河北省一名中学老师在晨练场所筋疲力尽时才39岁,这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
3.教育部门的威信被削弱。
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禁止补课;一方面又把高考成绩作为对学校的最大考核,“减负”变成了“加正”。
04
县城高中困局四
强基计划没竞争力,读大学回报低
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扩大入学人数。当时的原因之一是拓宽了大学的单层桥梁,并降低了高考的竞争程度。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时间,高考的入学率已经超过了70%,但是整个社会的焦虑仍然保持不变。
原因是“大学单板桥”已成为“著名的单板桥”。在这种单一评估模型下,县高中在享有声誉的学校的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一项出色的表现是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的下降。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农村新生在大学新生中的比例从1989年的43.4%增加到2003年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比例,到2005年达到53%。
但是,对教育数据公司Maxus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工业和服务业雇员正在高职院校学习,而更多的管理子女正在“ 211”大学学习。。
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在哪里上大学?答案自然是第二,第三和更高的职业学院。
这种享有声望的学校焦虑感,是由于许多高校越来越多地采取行动来加强基础计划,对于县高中来说可谓更糟。
强基计划的命题和载体通常基于城市生活。农村儿童努力学习书籍,他们的知识相对狭窄,因此他们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城市中的孩子最擅长的吹,拉,玩和唱歌很容易出现并且可以量化。农村儿童的内在品质,例如艰辛和辛勤工作,不容易体现,也无法量化。唱歌和做农活可以加分吗?你可以获得奖金吗?
有人还说,既然高考都提倡素质教育,县高中难道不是“素质”吗?
老实说,这对于县高中来说是不现实的。县级高中的生存压力非常高,最紧迫的是要取得成果。
许多农村父母不知道985/211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该专业是什么专业。他们关心的是今年他们的孩子被多少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这是县高中困境的真实含义。
在任何国家,无论高等教育多么发达,名校的数量都只有10%。如果每个人都在争夺一所名校,人们可以想象教育的焦虑,更不用说资源有限的县城的高中了?
05
如何破解“县高”困局,国家出手了
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部分“鼓励高中阶段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之后增加了“加强县高中的建设”。
某县委书记曾经说过一组数据,
“全县中考前500名的学生没有在当地高中读书的,都到市一中或某高中就读,而全市中考前100名的学生能留在县一中就读的这两年最多时只有9名学生,最少的年份只剩下一名学生。”
一些县中的教育困境,导致人民群众对当地教育失去信心,千方百计把孩儿子被送到城市,父母也离开了家园。
“农村振兴的首要资源是人才。只有提高县的教育质量并增加入读知名大学的机会,才有可能吸引和留住该县的人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从斌说。
随着劳动力的外流,当地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阻碍。
“县中学教育为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关系到扶贫成果的巩固和农村地区的实施。振兴战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加上“加强县高中的建设”,是振兴农村,解决“超级中学”问题和县中小学教育困难的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