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从事企业战略规划工作,我对战略规划关注和思考得最多。非常荣幸在和君的很多场合,我都能听到师长和同仁对战略的真知灼见。今年年中一次备课的机缘,我反刍以往、思考再三,提炼了战略规划的七个关键词。我感觉,本文能概括我以往经历、学习和思考的全部,感谢和君提供了知识杂交和项目历练的平台。
背景:不确定时代的到来
这是一个大变化的时代,环境的日益不确定性,让人没有办法去预测未来。对于企业来说,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经营环境的日益不确定,使得重大决策尤其是战略规划,变得举棋不定。这种形势下,企业还需要战略规划吗?当然需要。为什么?因为企业不是活的生命体,它必须有理念、有规划,才能引导一群人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从而获得未来。
那么,不确定的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制定战略规划?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略规划制定的基础已经发生了趋势性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预测未来转变为提高战略自由度;二是从基于资源和能力转变为基于理念。
认识到这种转变,尤为重要。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决策行为。人们如果认为自己能预测未来,“豪赌”的心态就会泛起,最后很可能一败涂地;但如果认识到自己没法预测未来时,就会为未来留足战略自由度,即使会犯错,也永远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对于企业家而言,事业就是一场长跑,跑马拉松的耐心比百米冲刺的决心远为重要。
苏格拉底被誉为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并不是引导人们谦虚,这句话本身就是智慧。当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确实不知道的时候,人们才会有足够的理性和勇气去寻找更真实和无止境的智慧,并正确看待我们所谓的经验和理论。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不就是在重构甚至消除我们头脑中原有的思维吗?这不也正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吗?
言归正传,谈一下在不确定时代背景下,企业战略规划的七个关键词:造梦、取势、升维、布局、揽才、扶新、权变。这七个关键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但不绝对。
关键词一:造梦
人们不怕艰苦和辛劳,就怕没有希望。类似于潘多拉魔盒的隐喻,邪恶被释放到了人间,希望一定要留在盒内。梦想就是希望,对企业家而言,一定要给自己和别人造梦,推动大家一起去实现它。
据说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香港IT高手Tonny想加盟。当马云告诉他说每月工资只有500元时,Tonny回答说,这个钱连给加拿大女朋友打电话都不够。马云说,你这个人没劲,不是我要的同事,掉头就走了。但Tonny最后还是决定加盟。马云何来如此勇气?Tonny为何最终还是决定加盟?我觉得,就是马云真切地为自己和别人描绘了梦想,创造了希望。
给自己造个梦,是为了让自己将心注入。做一份事业,首先必须把自己“搭进去”。自己没“搭进去”,就无法真正激发出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也不可能走得长远。正如乔布斯所说,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直支持我不断前进的唯一理由。而当自己将心注入的时候,生命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能串起来,它会让你的人生和事业与众不同。
给别人造个梦或者协助别人造梦,是为了引导别人和成就别人,凝心聚力,共赴前程。成人达己,成己为人,解浩然老师说,成人就是达己。人生至理!今天,梦想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由于未来不确定,人们很难看清楚前面的路;而物质相对不缺,人们又容易失去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于是,梦想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梦想的稀缺程度只会越来越高。企业如果能通过梦想,让员工真切地看到希望,企业就容易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当然,梦想和希望并不只是未来的财富和地位,有意思的经历或者崇高的理想也都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时,一定要首先考虑梦想的问题或者说理念的问题。
关键词二:取势
做战略规划,一定要学会取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往往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他所说的,也是取势的道理。
环境越是不确定,越是取势的大好时机。当行业领先者日趋守成的时候,挑战者或者后来者通过取势,往往能弯道超车,重塑产业格局。商业沉浮的太多故事,都印证了这一点。产业格局未定,一切皆有可能,谁都充满希望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即使产业格局已定,颠覆性力量也可能随时会出现。
企业能借助的形势非常多,国家大势、行业趋势、政策趋势、市场动向、竞争动态、重大事件甚至天气变化等等,不一而足。以国家大势为例,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很多国际企业都想参与其中,很多中国企业便能借此开展国际合作甚至是国际并购。
很多无中生有的事业,都是取势的结果;很多成就大事业的企业家,都是取势的高手。他从战略高度去设计整体,妥协利益可能冲突的各方,借势借力完成事业布局,等到产业大潮涌起的时候,他领导的企业“横空出世”一般成为产业王者,甚至形成了短期无法突破的竞争壁垒。
关键词三:升维
要说清楚升维,就需要从降维打击谈起。鹰的世界是三维的,兔子的世界是二维的,鹰抓兔子是容易的事,但兔子抓鹰则几乎不可能。
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维度,从而形成降维打击的能力。比如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准备上市时,我们企业就率先上市。这便是为企业升级出资本维度。这种升维,有可能会成为竞争形势逆转的关键。
提升战略维度,就是提高企业的战略自由度。战略自由度指的是,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企业战略选择的自由程度。未来不确定,战略自由度有多大,就显得尤为关键。企业的战略自由度比竞争对手更高,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活下去,或许能做到“剩者为王”。
提升战略维度,不仅是竞争的需要,而且也是“垄断”客户某一类需求的需要。客户的需求日趋多元,企业要确立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战略维度,形成“系统服务能力”。
企业可提升的战略维度也非常多,包括资本维度、科技维度、媒体维度等等。企业家要善于将自己的企业和不同的行业或领域进行结合,比如产融结合、产媒结合、产学结合等,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四:布局
布局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使命和环境的变化,对事业发展节奏,进行系统的安排。企业做战略规划,一定要有布局的思维,一定要知道从哪做到哪,哪些该做以及什么时候做。正如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有生命周期,如果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就已经是很好的行业。但我们会看到,有些企业居然能历经百年,而且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和布局思维有很大关系,它们持续在原有的行业走向成熟和衰退之前,拉起了第二条事业曲线,这造就了企业的基业长青。
很多企业家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要求现在有利润的,有些业务需要培育,它们以后可能会有利润。要求所有业务现在就有利润,那是做生意,不是做企业。做企业就像种田一样,要想秋天打粮食,只有在春天播种,还得熬过夏天。有的企业,对市场涸泽而渔,一味地索取,而不知道耕耘,最终将自己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布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围绕供应链布局,一种是围绕需求链布局。不论采用哪种布局方式,都以确立起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为目标。一旦企业在产业链或者产业生态中确立起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就拥有持续存在下去的价值。
关键词五:揽才
人对了,事就成了。为事业培养、选拔或延揽人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关键,甚至是企业最大的战略。
一份事业,如果始终都需要企业家亲自操持,那一定做不大。企业家必须通过人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上升到哲学层面上去思考产业甚至人类未来命运的问题。唯有如此,这份事业才有可能做大做长远。
很多企业抱怨缺少人才,真的是缺人才吗?当年,邓小平打开留学之门后,很多人出了国就不再回来,关闭留学之门的声音泛起,但邓小平不为所动,现阶段要把人才“储备”在海外。等到中国大势起来以后,不少海外的高级人才开始纷纷回国,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对于企业而言,道理也一样。其实人才从来都不缺,只不过他们现阶段被“储备”在社会或者竞争对手那里,或者已经在企业中但没能脱颖而出罢了。企业真正缺少的不是人才,缺少的只是通过机制拉起“吸引人才和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势头。
企业家在人才问题上,一定要学习邓小平的智慧,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长远布局,同时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
人才问题上,还有三个原则尤为重要:一、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曲线,我们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人,要相信他能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二、我们要重仓年轻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一日千里,令人刮目相看;三、我们要以奋斗者为本,正如和君所提倡的——价值基于贡献,贡献基于能力,能力基于努力。
关键词六:扶新
对于组织中创新的力量或有前景的新生事物,企业家一定要不遗余力地扶持。环境持续在变,企业需要不断新陈代谢、自我革新。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新生事物的力量。然而,新生事物在初期,往往很弱小甚至容易夭折,因此,企业家的大力扶持,变得尤为重要。
扶新同样可以学习邓小平的智慧,他一贯主张“试一试、看一看”,给新生事物留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等新生事物发展起来后,组织原有的稳态结构才有可能被打破,组织的变革才能够得以实现,就像深圳这类经济特区崛起的故事一样。
企业必须“有节奏地”推出和扶持新生事物,推动业务升级换代,这是战略性要求。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组织会很容易丧失活力,社会性惰化将变得极为普遍,原有的业务会逐渐沉沦。其实,这正是中国的传统智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就要求企业家一定要“爱折腾”,要善于整合资源,阶段性地开创新的业务甚至事业,这样才能持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企业沦为平庸。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大忽悠”的企业家获得了巨大成功,道理就在这里。
创新扶新,应该成为任何希望基业长青的企业的信仰,并且切实地贯彻它。
关键词七:权变
企业做战略规划,不是设计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的行为。环境持续在变,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一切都在变,企业不变就是刻舟求剑,最后很可能是坐以待毙。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普遍适用的管理,只存在适合适当的管理。这便是权变的思想。
权变的思想要求我们勤学习、干实事、讲效果。实践的效果是检验战略的唯一标准,战略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效果评估进行调整。别的企业管用的方法,在其它企业未必有用;也没有谁是神仙,能预测未来。因此,企业一定要保持权变的能力,根据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既然不能预测未来,那如何提高权变的速度?我们是否要等到变化发生了以后再作出应对?尽管不能预测未来,但未来一旦出现什么,应该如何应对,是可以提前系统思考的,这便能极大的提高权变的速度。
我们不要去迷信理论,也不要去迷信经验,我们要根据实践的效果,形成自己对未来的直觉,企业家要听到企业发展的脚步声,并及时作出反应。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阶段性地审视和调整,推动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滚动发展。
上述七个关键词,起于造梦,终于权变。我认为这也是战略规划的真谛所在。从人心到世界,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世界,最终实现内心和世界的打通,便是企业和企业家最好的发展状态。这也就是我理解的顺应天道,得合人心。
要实现这一点,知识结构和心态尤为重要。无论是做实业,还是做咨询或者做投资,知识结构和心态都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化的知识就是力量,良好的心态就是耐力,又有力量,又有耐力,自然能走得长走得远。
在不确定的时代,形成结构化的知识,重点是培养若A则B的能力,这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方法。A一旦发生,B一定会发生。我们提咨询方案,或者做企业变革,要的就是这种推断。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A什么时候会发生,但应该有它发生的心理准备。一旦它发生,我们就能及时作出反应。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机会何时会来?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等待戈多。
至于心态的培养,那就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练中,不断实现。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哲学家,岁月会让我们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