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水平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加强特优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晋中要发挥国家农高区优势,强化科技和人才集聚,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作为全国首批、山西唯一,晋中国家农高区承载着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获批2年多来,晋中国家农高区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产业为主导,聚焦科技创新,着力打造立足晋中、辐射山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样板,致力于走出一条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牵引、示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春分时节,绿意盎然。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圆滚滚的西瓜挂在“树”上、红玛瑙似的“草莓番茄”层层叠叠,可食用玫瑰花开正艳……扑面而来的都是绿色的希望、崭新的天地。
2016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战略性决策:在太谷全域内建设“山西农谷”,成就明清两代晋商梦想的“金太谷”,喜迎历史性机遇,开始以国际视野审视、国家标准建设,以省级战略推动“山西农谷”建设。
201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将山西太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管理并享受相关政策。要求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农业提质增效、做大特优农产品、做优设施农业、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山西农谷”战略提出,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落地,希望的田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踏上这块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土地,感受晋中国家农高区到底“高”在哪里。
高在科技创新
构筑农业高新技术汇聚平台
3月16日,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清香。晋中国家农高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杨宇豪一大早就来到大棚区。
“基地一期总投资1.2亿元,已建成2万平方米智能玻璃连栋温室、30栋可移动膜结构柔性大棚和38栋棉被拱棚。这些大棚虽然在用材、样式上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安装了农业物联网监测和控制设备。”他指着眼前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的温室大棚自豪地说,“建设样式不同的大棚,就是要将实验室内的各种高科技数据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作物不受地域限制,到哪儿都能开花结果。”
推开一间近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高大的穹顶,开阔的视野,宛如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地面上,5万余株盆栽蓝莓苗整整齐齐依次排开,无数粉白色的小花在枝叶间娇羞盛开。走近仔细看,盆内装的不是土。“是含有精确配比的氮磷钾等各类营养物质的全基质,盆与盆之间有细细的塑料管连接,可随时按照需求输入水及液态肥料。”杨宇豪在一旁看出了记者的疑惑,“棚内防雨、防冻、防晒各类硬件一应俱全,温度、湿度实现实时监控并可调节……”
“如果是传统基地,20亩地浇一次水至少需要两天才能完成。但我们利用5G物联网技术,每株蓝莓的长势都能以具体数据呈现,根据作物含水量控制浇水时间,一般3分钟到5分钟即可,卷帘、喷灌、补光等都能用手机遥控完成,所以一人便可轻松照料这一棚的蓝莓。”晋中国家农高区青年创业园技术总监王立刚开心地说,“这就是通过调整北方温室的室温、水肥、土壤等生产管理技术,实现‘南果北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吃到南方的木瓜、火龙果、百香果、车厘子等。特别是蓝莓的示范种植,填补了该水果在山西大面积种植的空白,仅这一个棚就可以实现100万元的年收入。”
科技创新,是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的“核心”和“灵魂”。
晋中国家农高区自建设之日起,就以“五大基地”引领科技创新,目前,科创基地初步建成“一所、一室、一院、五中心”。中科院智能农机装备实验室为省内首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研发创新平台;稼祺藜麦研究院是全球唯一的藜麦基因库、是有机旱作农业先锋;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由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检测公司辽宁通正集团市场化运营,30个产品获得“晋中国家农高区监制农产品品牌”标识;功能食品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入驻、管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开展市场化运营,落地企业5个;设施蔬菜基地引进中科院、东辉世佳、南京邦农和山西农大等创业团队,开展南果北种新技术和食用玫瑰、高端花卉、蓝莓等新品种种植的试验示范;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总部基地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入驻。
在科创基地藜麦研究院,瓶瓶罐罐摆满了实验室台面,科研人员正在对去年繁育的新品种做技术分析测定。稼祺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祥云端着一小瓶饱满的藜麦种子高兴地说:“这是入驻晋中国家农高区之后,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审定的最新品种,叫稼祺100,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品种,平均(亩)产量在青海能达到250公斤以上。”
据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藜麦研究院已经积累了3200份藜麦种质资源,成为全球最大的藜麦基因库。同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保存有枣、葡萄、玉露香梨等种质资源4000余份;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2项,收集保存3000余份优良种质资源和6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年生产优质种苗约3000万株,技术和产品辐射山西省及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无处不在——借助拖拉机3D仿真模拟驾驶培训系统,驾驶者能获得和真机完全相同的驾驶体验;通过北斗智能装备监控终端系统连接智慧农机“云平台”可实现对每一台农机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的全程智能远程监控;针对大田作业的农药喷洒和林果植保,无人植保机每小时作业50亩,可节约50%农药用量和90%用水……
据了解,晋中国家农高区目前已引入高新技术企业42家,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42个,可转化新品种、新技术208项,有力支撑了创新高地建设。
高在产业引领
建设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地
“这种西红柿因为长得酷似草莓,所以被称为‘草莓番茄’,别看它体型只有普通番茄的1/3,但重量可达3两多,生长周期达1年,可以长15层、6米高。”在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荷兰玻璃温室大棚里,记者接过讲解员递过来的“草莓番茄”,一口咬下去,酸甜滋味溢满舌尖。
“往年这种西红柿收购价大约每公斤14元,去年以来,价格有所下降。仅今年春节前夕,大棚的‘草莓番茄’销量就达1.5万余公斤。”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王建明介绍道。
除“草莓番茄”外,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膜结构可移动日光温室大棚也让人叹为观止。据介绍,与普通土坯、砖混日光温室不同,该大棚厚度仅有10厘米,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0%。由于使用了特殊的军工材料,棚内可长期保持22.5℃的温度,非常有利于作物生长。这种大棚安装便捷、快速、可移动,一辆吊机1天内即可完成拆、卸、装等工序,使用年限长达35年。
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山西东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与先正达集团合作投资兴建的晋中国家农高区标杆示范项目,总投资5.2亿元,占地面积1200亩。目前,园区已建成7000平方米的荷兰现代化温室、1000平方米的以色列现代化玻璃温室和50亩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先后从全球引进110多个新品种,并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37个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在全省多地建立2万亩种植基地,对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太谷区周边2个乡镇30个村的2000多名村民脱贫致富。
农业发展要靠产业集聚,晋中国家农高区着眼产业链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争取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现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已经与中化集团、中粮集团、蒙牛集团等“国字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番茄小镇、山西稼祺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入驻,为发展注入了市场力量。
“晋中国家农高区的建设,为巨鑫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籍福保激动地说。作为最早加入晋中国家农高区的龙头企业,山西农谷巨鑫种苗培育产业园今年接到的订单量较往年多出近30%。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将育苗棚的数量从原来的13个增至15个。目前,园区已研发出“黄瓜、甜瓜、西瓜新型插接式嫁接育苗及穴盘无土育苗技术”“温室立体架槽式草炭基质绿色农产品草莓配套生产技术”等一批实用技术。
与此同时,晋中国家农高区依靠重点攻关项目,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山西农业大学2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在联合项目攻关的同时实现成果转化,在全省建立涵盖种植、养殖等领域各类基地70余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900余项;西班牙专家团队全程参与亚洲单体最大的番茄小镇15万平方米全环境智能玻璃温室建设与运营管理。山西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参与晋汾白猪种猪繁育基地建设,荷兰专家团队参与建设的先正达现代种业示范基地投产达效。
晋中国家农高区积极推进供应深圳食品评价的“圳品”认证,我省24家企业的陈醋、小米、杂粮等41个优质农产品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申请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数字农业产业园,推动山西农谷智慧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年产10万吨高档牛肉加工冷链项目、年产10万吨黑五类系列功能饮品加工项目等开工建设、建成达效。
据了解,2020年,晋中国家农高区加快推进总投资1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4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2021年,实施总投资84.94亿元的18个项目。随着这些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集聚,给晋中国家农高区以及周边的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辐射效应。数据显示,2021年,晋中国家农高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值为28.1亿元,实际完成31.4亿元,同比增加3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7.66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6亿元,综合考核连续3年位列全省农业类开发区第一。
高在人才汇聚
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这是今年引进的新品种,随着天气的不同,我们要适当调整施肥施药的浓度配比……”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番茄小镇的亚洲最大单体独栋全环境智能控制玻璃温室里,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孙胜教授正在现场为企业的产业工人和附近农户培训番茄种植新技术。
2020年12月,为推动番茄小镇项目产能提档升级,催化龙头示范引领效应,晋中国家农高区依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引进山西农业大学的孙胜博士团队,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在博士团队的创新攻关下,我们的产能提升了近20%,一等果比例也由75%提高到90%,种植成本由每公斤13元降至每公斤10元。最重要的是种植技术达到了本土化,为下一步输出专业种植人才奠定了基础。”山西田森杜氏番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瑞利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晋中国家农高区自设立以来,着眼高端人才,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大力开展招才引智,从政策支持、配套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快速吸引农业领域顶尖人才集聚。截至目前,已柔性引进7位院士、1名“长江学者”、50名博士、11名特聘专家进入农谷专家智库,48名国内知名专家受聘乡村调查研究院,全面打造晋中国家农高区的人才高地。
山西巨鑫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标杆项目,也是实施“人才飞地”的先行者。该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尚勇进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海归”博士,尚博士带领他的团队研究出了植物脱毒快繁技术,并将这种技术运用到草莓、马铃薯等山西常见的农作物种植中,使当地草莓产量增加30%。尚勇进博士高度赞誉晋中国家农高区的勃勃生机:“这个地方充满活力,具有创业做事的良好环境,不同学科的农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坚,往往会产生很多火花,而这些就是创新的来源。”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以学术院长身份加入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晋中国家农高区引进的领军人才。
为培养本土化高素质农业人才,晋中国家农高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建设了农民培训学校。“我们以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全民技能提升培训为主,聘任农业高等院校著名教授为专职教师,聘任国家、省农业产业岗位专家为兼职教师,聘任乡土人才为基地实训教师。经过实践,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参观交流+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全省乡村振兴培育了1.5万余名农业技能人才。”晋中国家农高区农民培训学校校长高培芳自豪地说。
为了让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晋中国家农高区专门量身定制了10条相关政策;给企业配套专门的科研平台、科技创新、高新项目专项资金;晋中国家农高区配套人才公寓130套,建设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农业设施装备研究中心、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等十大创新平台,让晋中国家农高区真正成为科技之谷、创新之谷、绿色之谷、产业之谷和富民之谷。
高端人才集聚,相应的政策、科技、金融、市场等资源要素也得到了更优的配置。为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我省出台20条政策,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基金,目前已初步建成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等“四院八中心”,新设立5个院士工作站,获批各类专利18项,构建了山西农谷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布标准30余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900余项。
神农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山西农谷管委会主任李成海表示,一定要用好晋中国家农高区这个“金字招牌”,聚焦国家战略、省级使命,以农高区之强引领晋中农业之强,打造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到2025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起笔,即是世界眼光;落笔,堪称时代标杆。晋中国家农高区正在成为全省农业人才集聚新高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和引领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引擎。(白续宏 张谦 陈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