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老百姓的固有观念中,觉得一个公司的名字能加上中国二字的,肯定就是央企了,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铁路等等的,但中国平安,却是一个特例,在前十名企业中,虽然也冠上了中国二字,但是它居然不是一家正儿八经的央企,甚至连国企都算不上,你可能会觉得,不是国企,那总该是民营企业了吧,可是如果细算起来,它连民企都算不上,因为它的最大股东居然是泰国的首富,是不是有些意外。
中国平安诞生之初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央企,可是在经历了员工持股,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正大集团等等一系列的股权转手之后,就形成了如今非国营,非央企,非民营的企业格局,那今天猫眼儿就带您扒一扒中国平安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是对猫眼儿最大的支持谢谢。
根正苗红的中国平安
这事儿还要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蛇口说起,这个地方是中国各种新兴政策的试验场。
33岁的马明哲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后,1988年,在蛇口成立了中国平安,股东很简单,深圳招商局和中国工商银行各持股51%和49%,至少从股东形式上来看,这地地道道是一家央企啊
蛇口基因根植于初生的平安
但是要注意的是,平安诞生地是蛇口,这地方至少在当时来说,啥都敢尝试,用当时蛇口的报纸上所提出的口号,蛇口精神就是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五敢精神”。
平安成立的前一年,44岁的任正非带着4个人,筹集了2.1万创立了华为,38岁的郭台铭在深圳建起了富士康。这个地方的新理念也为诞生在这里的企业注入了不太一样的基因,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不走寻常路。
所以平安的掌门人马明哲就彻底地贯彻了这个思想,将不走寻常路一走到底。
倒霉的平安
公司刚诞生的第二年,马明哲就成立了一个员工风险基金,虽然不是持股,但也想把员工的利益跟公司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在今天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儿,在33年前,这可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91年的时候,当时还没有金融集团这样的概念,也就是银行就干银行的事,保险公司就卖保险,证券交易公司就干证券的事,在当时还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成立了平安证券部。
但是有点点背,1992年因为一个上海男人而倒了霉,当时一个叫康柏华的男人,在股票市场上亏了6500块钱后,自杀了,一时轰动全国,引发了对证券市场的全国性大讨论。
而对开拓证券业务的平安影响非常大,深陷财务危机。
否极泰来的平安
实在没办法的马明哲就引入了两个新股东,深圳财政局和中国远洋集团,至少这个时候仍是明明白白的纯央企,而马明哲借这个机会,顺势把当初的员工风险基金转成了平安员工的合股基金,也就是说员工持有公司10%的股份,至少在当时,员工持股的理念还是非常超前的,但这一招这也为马明哲日后绝对控制平安,埋下了伏笔。
而中国远洋的入驻给了平安一个天大的机会,当时中国远洋在全球有600多艘船,而这所有船的保险都转入到了中国平安保险的名下,此时净资产不过1亿的平安保险,单单从中国远洋一年得到的保险费就有18亿之多,当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平安初出茅庐斗投行
1993年,为了能使公司迅速发展,就想从海外筹措资金,本来平安刚开始是找摩根士丹利来谈的,但是因为有分歧,谈不拢就陷入到了僵局。
聪明的马明哲灵机一动,投行又不是只有你一家,于是找来了摩根士丹利的老竞争对手高盛,可是谈着谈着,高盛回过味来了,敢情你平安就是拿我来压价的。
于是高盛跟摩根士丹利一商量,结成了联盟,你平安要谈就一起谈,要么就都别谈了,只能说百年的投行那可真不是吃素长大的,最终摩根和高盛各自出资3500万美元,分别获得了5.56%的股份,平安也成为了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金融机构。
不过因为当时的政策原因,两家公司虽然投资了,但是在董事会连一个席位都没有,高盛当时还抱怨说,这是公司百年历史中的第一次。不过高盛摩根的联合入股,可以说让整个平安的架构做了场大手术。
以前图省事,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都是在一起开的,相互扯皮,总也没有个结果,现在直接把两者分开召开,还给平安增设了监事会,还帮助平安搞了一整套的保险精算体系,可以说这两家真是把国际经验带到了中国。当然后期平安崛起之时,他们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创始股东工商银行退出
1997年的时候,马明哲把平安又进行了一轮改造。这一轮改造的目的则是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激励,高管们成立江南实业,持股12.25%,然后又引入了一个景傲实业的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对员工的持股激励。
到2000年的时候,因为受限于禁止混业经验政策的影响,工商银行不得不把手中的股份转让给了深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而这个时候,中国远洋也出现了问题,因为资金紧张,不得不出售了平安股份以回血。两大国资退出了平安,而此时剩下的最大国资就只剩下深圳招商局了。
2002年,因为平安在着手上市计划,为了增强自己国际影响力,也因为自己曾经尝到过高盛摩根士丹利这样国际投行的甜头,所以此次的橄榄枝抛给了汇丰,但入股的条件是,汇丰必须提供技术支持,以增强平安对风险的管理能力,最终汇丰以6亿美元的价格获取了10%的股份,位列第三大股东。
创始股东招商局退出,留下疑案
但是2002年年底,发生了一件大事,招商局突然退出了。成立之初,招商局持股51%,经过数轮的股权稀释之后,现在只剩下14.3%股份,仅次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但至少前两大股东也还都是国资。
因为股权分散后,管理层持股,并且他们还能有效控制员工的持股部分,所以其实管理层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招商局一看,我都没法调动资源了,干脆就把手里的股份全给卖了。
但是这里就发生了诡异的一幕,按照汇丰的收购价计算的话,招商局的14.3%股份应该价值72亿,但最终却以18.5亿的价格卖给了两家公司源信航投资和宝华投资,中间53亿的差价去哪儿了呢?
纵使招商局说拿回了10倍的回报,但是招商局作为国有资产增值,本来是应该拿回更多的,那这中间的差价被谁拿走了,这两个买主会是什么背景呢,你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汇丰未能坐稳平安第一大股东
2004年平安上市,深圳投资管理公司的股份从12.49%稀释到了8.77%,而汇丰则增持平安股份到9.99%,首次成为了平安第一大股东,而且在2005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把手中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了汇丰,持股比例上升到了19.9%,自此平安正式成为了外资控股的的非国有企业。
一直到2011年,汇丰出事了,被美国查出其在2004年到2010年间,为洗钱组织提供方便,而面临10亿美元的罚款,一方面为了抽调资金,另一方面国际主流认为银行应该剥离保险业务,所以最终汇丰把全部的股份都进行了转让,最终分两次以94亿美元的价格转让,而且这笔交易还向国家交了24.73亿的税,创造了咱们国家非居民股权转让所得税的最高记录。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当汇丰在减持平安的过程中,平安却在反收购汇丰的股份,最终成为了汇丰最大的股东,是不是很讽刺,自己成为了自己老板的老板!
甩手掌柜正大集团登场
而接手方,则是泰国首富谢国民。这个人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他的卜蜂莲花,正大集团你应该听过吧,小时候中央电视台还有个正大综艺就是这个公司冠名播出的。
那平安为啥选这个人呢,这个谢国民本身也是华人,跟马明哲的关系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个正大集团投资后,就当个甩手掌柜,人家啥也不管,这才是平安最想要的,因为一步步的从国资中解放出来,可以海阔凭鱼跃了,所以马哲明也不会再去找国资了。
咱们来看下平安的前十大股东中,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单一持股最大的,这是典型的国资,那就应该属于国企吧。
但是咱们来看下,平安2021年的财务报告,其中有这么一段,卜蜂集团通过两家公司及其他下属公司合计间接持股量占总股本的6.8%,所以平安背后真正的大股东其实就是这家泰国的卜蜂集团。
所以你说他是外资似乎也没啥问题,但是它基本上只是一个财务投资者,投钱不管事儿,只拿分红,但也没有达到绝对控股,说他是外资似乎也不合适,所以其实说中国平安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经营的企业更为恰当。
那您觉得马哲明为了平安的快速崛起发展,一步步地去国资做法,对不对呢,欢迎留言评论,都看完了,就顺便点个赞呗,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