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是对创造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学者。1949年斯腾伯格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亲都没有读完高中。
他小时候就不喜欢考试,患上了“考试恐惧症”,因为他觉得考试并不能真实地评价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但是这激起了他对心理学的兴趣。
高中毕业以后,他考上了耶鲁大学,还拿到了政府的奖学金。可是入学后由于《心理学入门》课的成绩不佳,被任课教授小看了,建议他改学其他专业。憋着一肚子气的斯滕伯格下决心做出点成绩来给教授看看。
4年以后,他果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还入选斐陶斐荣誉学会(美国优秀大学生荣誉学会)。离开耶鲁以后,斯滕伯格又进入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戈登·鲍尔(GordonH.Bower)教授,在心理学领域继续深造,4年以后便完成硕士和博士课程并取得博士学位,同时还收到了母校耶鲁大学的雇用聘书。
在耶鲁大学,斯滕伯格干得得心应手,研究领域从智力出发,逐步扩展到创造力、智慧、思维方式、认知可修改性、领导力以及爱与憎的问题,很快就晋升为教授,后来又获得“心理学与教育学的IBM冠名教授”的荣誉。
2003年,他还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会长,达到了心理学界的顶峰。
在智力研究方面,最初他关注信息处理和类比推理等能力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提出了“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ofIntelligence),即成分、经验和情景,此理论获得心理学家的关注,从而奠定了他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学术地位。
在智力测验方面,他研究了“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甚至编制了自己的量表,即“斯滕伯格智力测验量表”(TheSternberg Testof Mental Abilities,STOMA)。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逐渐将此理论向两个方向集约,即“实践智力论”和“成功智力论”。
关于“实践智力论”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85年,《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第49卷上刊登了他和理查德·瓦格纳合作撰写的论文,第二年他们俩又合作编写和出版了《实践智力―日常生活中的才干的本质与源泉》一书,完善了其理论。
而关于成功智力论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97年,即专著《成功智力论》,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成功智力的研究成果。
斯滕伯格认为,实践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为此,他研究了隐性知识,并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四点:
1. 隐性知识通常是自己获得的,很少会得到他人或资源方面的支持。即人们无需培训或直接指导就能获得,如得到资源方面的支持,就会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
2. 隐性知识本质上是程序性的。这是有关如何在特定情况下获得知识或特定情况下采取行动的知识。
3. 隐性知识通常以复杂的、多条件的规则而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规则,指的是关于如何在特定情况下实现特定目标的规则。
4. 对个人具有实用价值。与人的其他经验或未指定行动的知识相比,基于经验的和行动的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实现目标。
关于成功智力,斯滕伯格所给出的定义是“在给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设定并实现人生中有意义的个人目标的能力。”他认为,一个成功的聪明人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发挥长处并弥补短处,而人的长处和短处取决于四种技能,即创造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基于智慧的能力。
他特别强调,“人必须具有创造力才能产生新颖和有用的想法,才能分析他人的想法是否可行,以便应用这些想法并让他人认可其价值。”
在创造力研究方面,斯滕伯格的不少论点也受到关注,例如他提出的“投资理论”。
1991年,他和托德·鲁巴特(ToddI.Lubart)联名在《人才开发》杂志上发表了“创造力及其开发的投资理论”一文,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
笔者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以后这么理解,开发人的创造力,犹如金融领域的投资,也具有“低价买入,高价售出”的特征,当一个人的创造力尚未得到开发时,那就处于低价状态,而当其创造力得到开发并被他人认可时,就出于高价状态。
所谓开发创造力,就是让处于低价的人向高价发展。斯滕伯格对于什么是创造力的解释是很具权威性的。他认为创造力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能力、知识、思维方式、人格属性、动机和环境。
对此,我们来做些解读。
广义地说,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可以包括在能力这个大范畴中,它具有能力的一般特征。
当然,与创造力有关的能力,比起理解能力、再现能力等一般的能力来,它更强调构思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需要高度的智力活动即创造活动的能力,而知识则是为从事创造活动时必不可少的智力储备。
思维方式是创造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有的人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往往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时问题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思维方式,所以有必要开展创造思维的研究。
人格属性因人而异,纵观国内外的创造人才,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有的想开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有的想提出一个揭示某种自然现象的理论,也有的想打破一项世界纪录,等等,不愿虚度光阴,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是他们的共同心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个性。
动机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主要体现在金钱、物质、名誉、待遇等方面,在短期内有效果,但难以持久,而内在动机则是激励人坚持不懈地去追逐探究,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动力。
动机与创造个性密切相关,创造个性强烈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但总体上说,其动机体现的是一种正能量。
环境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外部因素,一个人如处在一个崇尚创造的环境中,那么创造力就容易得到发挥,反之则会受到抑制。
迄今为止,斯滕伯格已经发表了1600多篇论著,拥有13个名誉博士学位,从各种渠道申请到的研究费高达2000万美元,堪称心理学界的巨匠。
2005年,在耶鲁大学工作了30年的斯滕伯格决定挑战自己的领导能力,于是他应聘来到塔夫斯大学,担任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
三年以后,他又跳槽来到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担任该校分管教务的副校长和心理学与教育学讲座教授,以及乔治·凯泽家庭基金会(George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主席,而他的下一个职务却是怀俄明大学校长。
2013年,雄心勃勃的斯滕伯格教授来到怀俄明大学,从就任校长的第一天起,他便开始着手一件大事,那就是改变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从重视书面考试的选拔基准转向基于自己的理论的选拔基准。三个星期以后,作为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他要求分管教务的副校长辞职并解聘。
他的第二把火烧向中层领导,解聘了4位院长。
但第三把火却烧到了自己身上,他自己不得不宣布辞职而黯然离去,怀俄明大学第24任校长就这样创下了任期137天的最短历史记录。
离开怀俄明大学以后,斯滕伯格应聘担任康涅尔大学人文发展教授至今。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那就是,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和创造学家,斯滕伯格也有短板,即创造性领导能力欠佳,尽管他在研究领导力,说明理论和实践之间有鸿沟,而且这条鸿沟不是每一位学者都能越过的,有的人适合做学问,有的人适合做领导,不能挤在同一条路上。
正如斯滕伯格在离开怀俄明大学时所说的那样,“我可能不是一个最合适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