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这就是太原——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诸遗址的考古发现”。题中的每个遗址,都是太原的一段历史,也是太原人从远古走来的“足印”。
镇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镇城人”从南来
田建文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馆员,曾主持或参加过侯马晋国遗址、夏县西阴村遗址、浮山桥北墓地、乡宁内阳垣墓地、绛县横水墓地的考古发掘。讲座一开始,田建文重点介绍了镇城遗址。
太原镇城遗址,是今年3月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彩陶器,以及一座五边形房址,为迄今为止太原市最早的仰韶时期房址,距今5500年左右。
“镇城人”从何处来?田建文指出,灵石口以北的晋中盆地,包括吕梁山在内,发现距今6000年前人类活动痕迹,仅祁县梁村、太谷上土河、娄烦童子崖等遗址,目前还难以跟“镇城人”挂上钩。
通过与同时期翼城枣园遗址等其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和五边形房址对比,田建文认为,黄河拐弯处的晋南、豫西、陕东,是镇城人的故乡,镇城遗址还是来源于枣园文化,属于西阴文化时期。
镇城遗址出土的彩陶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以晋文化考古为题,提出过“Y”字形文化带: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向东分别岔开去,形成“Y”字形文化带,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直根系。
田建文总结,古老的“镇城人”,就处在这条文化带上,在晋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义井人”向前去
“义井文化”的提出,是山西考古学界一件大事。
1953年,义井遗址被发现,1956年、1967年、1991年进行了小面积发掘,发现了瓮棺葬、陶窑、彩陶罐、房址等,距今5000年左右。通过对义井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析,再加上考古学家对义井文化是西阴文化区域化发展结果的描述,田建文指出,创造了义井文化的“义井人”,是远道而来的使用着西阴文化的“镇城人”的后裔。
1994年,太原矿山机器厂发现两座瓮棺墓,属于仰韶文化最晚期。田建文认为,墓葬所用的瓮,是由义井文化彩陶罐发展而来。而早在1977年,娄烦山城峁采集到一件小口鼓腹双耳陶罐,也是由义井文化的瓮罐发展来的。这两地器物的发现,说明这一时期的太原古人类,已经从山地生活转移到了汾河谷地,是巨大飞跃。
镇城遗址五边形房址
田建文表示,距今4700年以来,太原盆地还没有发现类似于汾阳“杏花文化”的以侧装鋬手鬲和单把鬲为代表的遗物,更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遗址。也就是说,太原目前还没有龙山文化早、中期文化的发现。到了距今4000年后的夏代,太原盆地考古发现达到了一个高峰,即以光社遗址和东太堡遗址为代表的夏文化。
光社、东太堡、许坦、狄村、金胜、阳曲等遗址,都属于距今3800年后夏代中、晚期。田建文认为,1975年狄村和1980年东太堡的两次发掘发现,从陶器组合和类型来看,实际上应为两座大墓,而非遗址。根据太原同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鬲,田建文进一步判断,在本地区夏代中晚期活动的人群,并非夏族人,而与商族人关系密切。这是古代人类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步的必然结果。
田建文勾画的“路线图”,梳理了太原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脉络,从距今5500年到距今3800年,太原古文化经历了五个大历史时期,一步步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