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为民情怀 书写实干担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各地厚植为民情怀,聚焦事关民生的“急难愁盼”,把解决群众困难作为办实事的目标和方向,把群众满意作为办实事的追求和标准,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解民忧,以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为群众服务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
用好服务热线 回应群众关切
“管用!”在运城,不少居民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给出这样的评价。
“朱吕村村东的供水闸阀井漏水了。”初冬的一个夜晚,夏县“12345”服务热线突然响起。该县裴介镇朱吕村村民反映,村东的供水闸阀井漏水,致使整个供水站停水。
朱吕集中供水站停水,直接导致朱吕、四辛庄、墙下、鲁因、石桥庄、大吕庄6个行政村1.8万人的吃水受到影响。
“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接到市民诉求之后,夏县相关部门闻风而动,接诉即办,第一时间安排抢修人员到达现场。
经排查,故障是阀井内的闸阀阀杆脱落和减压阀内机件锈蚀所致。在确认漏水问题之后,夏县水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利用夜间供水低谷期停止供水,对供水闸阀进行抢修。抢修人员不顾天气寒凉,连夜加班加点分工协作,全力抢修,经过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恢复了正常供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运城聚焦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针对过去老百姓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打不同的热线,号码容易混淆的问题,将服务热线归并优化,推进政务服务向乡镇基层延伸。各级部门在运城设立的政务服务统一到“12345”一个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同时,优化流程和资源配置,实现热线受理与后台办理服务紧密衔接,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办理。
电压不稳、水压不足、噪音扰民……不管是居民自家的烦心事,还是公共领域的大小问题,“12345”市民服务热线统统都能迅速回应,“接诉即办”。“诉”中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接”中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对城市治理思路的创新探索。“12345”精准对接“急难愁盼”,切实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延伸服务平台 助民就业增收
“家门口上班,工资计件。工资不少,还不误农活。”前段时间,黎城县信社村村民张麦环在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就业帮扶下,在当地的扶贫车间当起了工人,每月增加的工资收入让他的生活变了个样。
黎城县现有劳动力10余万人,20%的劳动力因家庭状况、自身条件、技能水平、年龄偏大等原因只能打一些零工或从事一些季节性工作,收入极不稳定。今年以来,黎城县创造性在全县4个社区、16个村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使百姓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打通了基层百姓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就业更加充分、收入更有保障。
组建一个文艺宣传队、建立一本帮扶台账、打造一个活动阵地、进行一次职业指导、组织一次就业培训、开展一次招聘活动……黎城县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果,创新制定了“六个一”工作法,着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大力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将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打造成一个有阵地、有组织、有人员、有措施、有岗位、有政策,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的服务平台,把劳动就业服务延伸到了最基层的群众之间。
通过坚持不懈的就业帮扶,首批创建的20个充分就业社区(村),已有1.8万余名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力抢收抢种 保障农业生产
深秋时节,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苏寨沟西村的农田里,村民们正在翻整土地抢种小麦。谷子收割后残留的秸秆,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多亏了党员干部马不停蹄组织抢收,要是谷子收不回来,冬小麦没法下种,损失可就大了。”国庆连续大雨,导致村里的谷子地发生内涝,积水严重,眼看着成熟的谷穗无法及时收割,村民们心急如焚。
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竭诚为民解难题。汛情考验下,县底镇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不等不靠,迅速行动起来,以不畏辛苦、持续作战的精神,深入田间,争分夺秒,积极组织开展“双减双抢”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越是关键时刻,越显责任担当。县底镇创新工作方法,多措并举,为民服务,助力抢收。他们积极协调电力、土地和人力,利用好天气下地抢收,由专人拉到打谷场用机械脱粒,全力确保秋收颗粒归仓,以实际行动打响秋粮抢收战。与此同时,尧都区奶牛场等企业和志愿者,为抢收提供机械设备,全力修缮村道、田间路,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粮食加工、回收,并与客商对接,助力销售,最大限度降低村民损失。目前,该镇已顺利完成秋粮抢收任务,正全力展开后续修缮重建等工作。
立足本职用心用情用力,县底镇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高度警醒、高度自觉、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承诺,受到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