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本质是研究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和发展规律,在思辨与实践中螺旋式转换的持续过程,承载这一过程中各类信息的重要媒介是公文。笔者立足国有企业管理,总结提炼了理思路、拔高度和顺文章三项关键写作技巧。
理思路
准确定位,纲举目张
思路不对、功夫白费,公文写作拼的是思路,这是落笔第一关,也是最令人挠头的难题。笔者认为理清思路有四步。
1
放空头脑
写作任务无论多急,都要先放空头脑再思考,把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拉回到现实生活,甩掉具象思维,让自己成为“局外人”,为后续写作充分营造思维空间。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若完成一个独立章节,也应适当放空,确保思维顺畅切换,头脑是公文写作的依靠,应当得到善待,这种放空形式能为高速运转的头脑腾挪出空间,让作者在后续写作中迅速进入状态、找到感觉,是利脑利文双赢之举。
2
搞清背景
背景问题是摸清公文主旨事物从哪来、到哪去的基础,否则就难以对事物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和研判。公文写作前至少应清楚公文主体定位、公文应用范围、公文预期目标三个背景要素,即“为谁写、给谁看、办啥事”。
一是“为谁写”可理解为“署谁名”,确定公文产品的“贴牌单位”,比如,部门、单位等,以此定位思维立场。
二是“给谁看”可理解为公文产品的最终用户是谁,比如,上级领导、兄弟单位等,以此确定思维角度。
三是“办啥事”可理解为“贴牌单位”与最终客户之间要产生哪些业务,比如,全面了解某项工作、安排部署具体事宜等,以此确定思维重点,并确定以何种文体写作。
3
搜集信息
围绕公文主题搜集信息,可理解为“备菜”,包括四个搜集方向。比如,写高质量发展的年度总结,首先弄清基本概念,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怎么来的?这些均是基本概念信息,用于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其次,把握主流观点,弄清楚领导怎么看,如何要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指示批示,本级主要领导有哪些具体部署等。这些均是领导讲话信息,要以信息焦点作为公文论述重点或基本逻辑。
再次搜集直接信息,比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意见、方案,用最习惯的方法列出素材目录,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查阅类似文章,可搜集一些其他单位或往年高质量发展年度总结,清楚他人如何写这篇文章,有哪些思考维度,特别是基本结构或模式有哪些等。
4
列出提纲
提纲是保持思路一贯性的必要保障,列提纲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一是并列式,从固定维度切入,将现有素材和灵感进行分类,平行架构起公文骨架,适用于一般的报告、通知和讲话的撰写。
二是归纳式,以总结提炼、客观分析、结论归纳“三段论”结构对现有素材和灵感进行时态转换,架构公文骨架,适用于年度总结、阶段性报告、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的撰写。
三是逻辑式,确定一条逻辑主线,将现有素材和灵感进行排序,并切分出若干逻辑要点,作为公文骨架,适用于意见、方案、制度、讲话等撰写。
四是启发式,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取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主要矛盾,用现有素材和灵感逐一解答,形成启发式公文结构,适用于意见、领导讲话和各类报告。
这类方法对写作水平要求较高,必须能够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痛点和关键点,否则很容易写“垮”、不痛不痒。提纲出来后,可将现有素材分门别类的放进去,没有素材的段落先写上几个提示性词语,防止在后续写作中忘记原思路。然后,一级一级理顺,一级一级破题,一级一级成稿。过程中,若发现初始提纲存在一定问题,可灵活调整、具体把握。
△公文写作拼的是思路,这是落笔第一关
拔高度
跳出本我,立足大我
从形式上看常见的公文写作高度有五种。
1
治高度
从政治角度出发,贯穿公文逻辑、论证公文主题、支撑细分观点,是一项极好思路,这也是国有企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主要有四种基本方法。
一是用政治逻辑优化提纲,让整体架构充满政治色彩,或利用部分段落和要点突出公文主题的政治意义。
二是用政治目标“穿鞋戴帽”,从开篇到结尾充分运用好政治动因、政治理论和政治格局,实现高开高走。
三是用政治家语录支撑重要论据,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文章。
四是用时政词汇润色语言体系,比如,“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同时,在引用有关时政词句时,应特别注意固定动宾组合和归纳词组,比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个归纳词组不能擅自增减,前面的动词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不是犯错误就是闹笑话。
2
战略高度
可以让公文客体更深刻的领会公文主体意志,把握好自身基本定位,有三种基本方法。
一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论说,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体,每项决策均以投入产出比作为落脚点,直接或间接产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国民经济或地方经济发展,在写作中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然而合理的逻辑演绎,把公文观点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二是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角度论说,将公文观点提高到对接或落实国家重点战略,适应或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位置,从而实现观点升华。
三是从企业发展需求角度论说,阐明企业当前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目标方向,从而突出落实公文观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拔高方法在意见、方案、制度、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中,一般在导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中体现;在报告、总结中,一般在导语、结语,或每层次的开场或兜底语句中体现;在领导讲话中,一般用于谈认识、讲意义。
3
理论高度
因公文写手大部分躬耕于一线,易被基于外在操作的实践逻辑蒙蔽,导致公文高度止于业务执行层面。针对这种现象,应在公文中适当融入基于内在规律的理论逻辑,有三种基本方法。
一是剖析概念法,开篇直接揭示核心论点的概念,并进行多维度剖析,用理论逻辑将论点与论据链接。
二是要素分解法,从现代科学理论角度,引入概念进行要素分解,比如,谈质量管理,可以引入PDCA循环,并从策划、检查、实施、处置四个环节要素综合论述。
三是关系阐述法,通过揭示核心论点及重要理论之间的关系,找出主要矛盾和关键任务,比如,谈组织机构改革,通过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论证组织机构改革是优化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而加强核心论点。
公文终究是“用来办事的”,不能仅以理论拔高替代实践论述,宜在理论拔高后搭配俗语民谚、具体示例等内容,以实现接地。
4
哲学高度
在公文写作中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最为常见。
一是辩证思维讲究万事无绝对、具有两面性,比如,在总结中常见的承转句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领导讲话中常见的方法论“要正确处理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等。
二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是质疑,比如上级提出一个意见,要求以通知或方案的形式贯彻落实,在写作中应试图站在这个意见的对立面提出质疑,在基于消除质疑的角度丰满领导意见,而后形成完善的文字论述。
特别在制度设计中,应保持质疑,质疑每个环节都可以变通,质疑每个环节都会出现特殊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兜底措施,这样的制度才会完善且不失灵活性。
5
历史高度
原理是把公文核心观点置于历史长河中冲刷,让它更纯粹、更圆润、更易被人接受,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回望历史沿革,这个“历史”不一定是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只要是从一件事的原点或重要里程碑开始追溯,均可称之为历史高度。而后,在众多历史发展主线中,抓住最能昭示核心观点的那条,证明现有观点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二是引用历史典故,第一种方法是捋一条线,这种方法是找一个影子,让大家体会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些观点和做法可以类比,比如,谈干部队伍建设,可以引用与决策导向类似的吏治整顿历史。
三是引用历史词句,即把论据或论点归集到高度浓缩的历史性典故,比如,孙膑在“田忌赛马”中的决策理念、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理念,都折射出“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一深刻道理。拔高问题应客观看待,当拔则拔、当落则落,因地制宜。
顺文章
自我较劲,精益求精
1
标题优化
除管理制度的标题相对程式化,其他公文形式中的标题均有一定设计感,常见五种形式。
一是“四六句”,注重形式上的贯通,不需要与传统骈文一样讲究声律,但同样讲究对偶或字数相称。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文化交流,共同增进战略伙伴关系。这类标题逻辑清晰、形态优美,是最常用的公文标题形式。但是,如果拼凑“四六句”和题义准确性出现冲突,应以准确性为主。
二是“数字组合”,把下级标题或从属内容进行数字归纳。比如,构建“四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这种方法相当于创造专有代词,便于宣贯和记忆。
三是“一词到底”,同级标题用相同的动词或形容词串联。比如,强化指标控制上规模、强化生产组织上规模。这类标题能够强有力的突出主题,清晰传达公文核心或细分观点。
四是“同维类比”,用类比逻辑实现标题间的呼应。比如,找准亏损根源,在“止血”上下功夫;加大政策扶持,在“输血”上下功夫。这类标题脉络清晰、目的明确,能够通俗易懂的传达公文主旨。
五是“思维递进”,在公文客体角度对公文主题进行全方位解析和演绎,比如,“把握为何对标的问题、把握跟谁对标的问题”。这套标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把对标提升行动进行了综合性立体阐述。这类标题具有固定思维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易套用,特别对解读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深层指导意义。
2
层次分明
划分正文层次与前述列出提纲的方法大同小异,主要有五种基本方法。
一是总分结合,先概括性的展开标题内容,或对标题中的核心字词进行概念解析,再对标题主旨进行分述,层次可并列、可递进、可辩证,最后再进一步揭示标题主旨或段落本质。
二是表里递进,把正文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整理,每个层次都基于前一个层次,且为下一个层次前提,可理解为某项工作的固定工序。
三是俗成规律,区别于表里递进之处,在于更侧重约定俗成的规律顺序,比如治理主体顺序,一般先说加强党的领导、再说董事会治理、再说经理层管理等。
四是多维切分,从多种维度阐述标题内容,比如“从纵向贯通上看,从横向分工上看,从立体协同上看”,在三个管理维度全面阐述。
五是相关程度,为了紧扣题意,可能要演绎出若干事项,有的是强相关、有的是弱相关、有的是直接相关、有的是间接相关,按照由强到弱、由直接到间接地顺序理顺条理,前为重点后为补充,必须坚持线性思维,切忌思维过度跳跃和发散。
3
前后呼应
前呼是后应的铺垫,后应是前呼的补充。呼应有时是必然要求,有时是形式技巧,其中必要呼应有三类。
一是呼应行文环境,比如政策环境、上级要求等等,公文只有与行文环境相呼应,才能符合要求,引发广泛共鸣。
二是呼应专有词汇,如果在公文中创造了专有词汇,比如“关停并转破”“五个加强”等,应做出明确解释,或在后文进行重点论述。
三是呼应文章主题,拓展多级标题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突出主题。
技术呼应有四种:
一是明线贯穿式呼应,适用于呼应主题,将主题的关键词融入各级标题,比如,“向经营要高质量发展、向管理要高质量发展”,各级标题都在明确呼应高质量发展主题。
二是拆词解意式呼应,适用于呼应关键论点,比如,“我们要正确理解对标提升行动,对标是方法途径,提升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抓紧行动起来……”,接下来,至少可以按“对标、提升和行动”三部分进行分述。
三是前提引用式呼应,适用于结构性呼应,这种呼应可以是跨标题、跨维度的,比如,在前述段落阐明一个概念或观点,在后文论述中加以引用,使公文整体逻辑更具立体感。
四是总结归纳式呼应,适用于强化观点的呼应,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对本级论点或文章主题进行升华和延伸,从而实现观点完整性和闭合性。
4
边界清晰
可理解为“每段文字仅说一件事”,这些事相关联但在概念上截然不同。这是前呼后应的底线,即不能过度呼应、显得重复。检验边界可使用“廓清边界三步法”。
一是归纳概念,把公文按照标题或层次切成“豆腐块”,用1~4个字归纳出这段文字所阐述的核心概念,然后对比是否存在重复和类似的情况。
二是廓清边界,逐一延展前一步中的各项概念,分解出其内涵层次,然后检查是否存在内涵重叠,平行概念之间有没有包含关系,垂直概念之间有没有倒挂。
三是建立模型,建立起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是否存在游离于主线逻辑之外的概念或重复的逻辑节点。虽然这种检验方法完全且必要用于理思路阶段,但写作之初难以形成如此具体而全面的思考,所以这一方法更适合于边写边用。
5
语句精简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完整的语义,是衡量公文质量的重要方面,更是给基层减负、为上级减压的内在要求。
一看形容词,公文之美在于维度新颖、逻辑顺畅、层次鲜明、用词精准,所用形容词必须具有实际意义,不宜夹带鲜明感情色彩。
二看长绕句,长绕句不易读不易解,应当重点精简。比如,“各单位每个月要及时的向股份公司以正式的红头文件形式经文书系统报送本单位在对标工作、成果归纳、管理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整体进展情况”,如果这段文字的主语具有专有性,对象指向明确,可精简为“要以正式行文方式定期报送行动月报,并说明对标工作、成果归纳和管理提升等工作进展”。
三看论据组,衡量方法是按论述维度对论据进行分类,选用各维度中最具说服力的论据,并直接删除多余论据。
四看导语段,导语段既不能为了不空着直接简单罗列下级标题,也不能头重脚轻过度论说,导语宜用最简单的语言诠释题意,如有必要引用后续标题,也应注重概括性,诸如“五个方面”“六项措施”等,或用明晰的关键词代替,这部分内容原则上不能超过最短论据的三分之一。
五看总结语,若使用总结拔高语句,应尽量控制在一个层次或一个词语,避免修饰过度,比如,“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支撑,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汇聚力量”,虽然没有明显毛病,但放到具体段落略显?嗦,根据语言环境保留一个即可。
六看助副连,即助词、副词和连词,这个角度较为微观,属于精修范畴。遇到这些词,可以试着删除或简单转换句式,如果不影响本意,应予以精简。
6
字斟句酌
词语、文字等微观层面的推敲,需要形成一定语感,才会得心应手。如果没有很好的语感,“四顾”推敲法是一种比较容易入门的技巧。
一顾语境,在不同环境中,表达同样语义,有不同选择。比如,讲话用“要”,制度用“应”,报告直抒其义;讲话和报告用“把”,制度和通知用“将”。
二顾黑白,重点关注“非黑即白”和过于绝对的论述,首先看逻辑上能不能推出非黑即白的唯一答案,再看本级论点是否有必要加重语气,最后看绝对性论述是否仅有一种理解方向。
如果三条都可否定,应尽量替换“必须、除非”等绝对性字眼,引入“原则上、基本”等灵活性词语,或将负面逻辑出口堵住。
三顾相近,重点关注字形、字义相近的词语,避免用词不当。比如“制定”和“制订”,前者词义包含正式发布,后者不然;“单位”和“企业”,前者范围更大,项目部、指挥部、学校属于单位,但不属于企业。
四顾形韵,适用于推敲讲话稿,“形”注重排比、类比、对偶和对仗,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在使用词组排比时,尽量使用双数;如果用整句排比,尽量确保三句以上;三字词在排比中动词前置、四字词动宾结构为佳、最后两组词之间用“和”;运用类比句,两个句子中的各项语言要素应一一对应,便于思维联想等等,这些均是优化句“形”的技巧。
对偶和对仗尽量用在开头、结尾或标题上。“韵”的使用与诗词相反,不是为了押韵、而是为了防韵,尽量规避同韵、同声字词挨在一起。比如“支持施工单位……”“直至实施之日……”,而且要兼顾读稿人口音,尽量规避他们读不清、读不准的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