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新汇改”一周年过去了,在这跌宕起伏的一年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汇改前的6.1162到如今的6.65一线,贬值5000多个基点,幅度超过8.77%。
一年来人民币的“一波三折”
过去一年,央行在汇率改革上的工作量也颇为庞大:去年8月11日调整中间价定价机制、欲脱钩美元并对外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确立“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允许境外机构进入在岸市场进行外汇交易等等。而去年11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回顾一年来汇率变化,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三贬一升”。
在新汇改后短短3天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至6.4,被业内人士称为新汇改后的“闪电战”。8月13日,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公开表示,8月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经基本完成。
随后,在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次出现持续下调,导致人民币汇率在在岸与香港离岸市场均出现大幅震荡。当时国际空头魅影重现,做空人民币势力香港离岸市场积聚,但当时多位外汇交易员表示,央行在离岸市场通过重拳打击人民币“空头”,并调整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次稳住了人民币汇率。
第三次贬值出现在今年5至7月,当时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升温,加之6月24日英国公投意外脱欧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5月初的6.45附近下行至7月下旬的6.7关口,贬值幅度超过2000点。
但很快,人民币迎来了一轮回升。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临近6.7关口时,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有所好转,6.7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看作是央行短期内的汇率底线。7月底至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升值。
星展银行经济师周洪礼分析,人民币汇改一周年,成效不错。首先是改变了投资者对人民币短期升值的期望;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投资者仍然一直抱有这不实际的幻想,每一次当人民币出现贬值,市场将会继续有很大反应。今年7月份人民币第三轮贬值,未有出现资金明显外流情况,中国政府不用再以外汇储备来保卫人民币汇率稳定;证明央行已管控了市场预期,改变了以往单边升值的期望。
央行货币政策空间增大
汇改后让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有更大空间。野村中国区首席经济师赵扬认为,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较之前更大,较贴近市场走势,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有更广阔空间。不过期间央行并没有显著增加应用降息降准政策,主要是考虑及现实环境的需要性。
几天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发了其政策研究室的文章《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文章提出,“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但几个小时之后,该文就删除了“择机进一步降息、降准”的表述。无论写了“降息降准”之后又删去,还是删去“降息降准”引发特别关注,都表明在这个关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在调控的方向、方法和力度上也有着不同的选项。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指出,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采用其他货币工具,延后降准时点的主要顾虑。汇率仍有贬值预期、跨境资本外流减缓导致降准工具使用的迫切性下降。
未来汇率怎么走?
今年7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6.70关口只有一步之遥,却止步回升,重拾升势。那么未来人民币汇率到底是贬是升,6.70这个关口会不会跌破呢?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因素不少,但总体看汇率波动会相对平稳。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减弱,会使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减轻。但是全球市场在未来,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推进,避险的情绪还会上升,这样也会对美元产生新的需求。连平认为,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可能更多的还是会相对比较平稳。他同时建议,眼下应该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有效控制贬值节奏。
瑞银首席特约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未来美元可能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在6.6-6.7以上仍然存在贬值空间,汇率更可能出现双向波动,这主要取决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势。汪涛提醒,未来还有一些关键的政策时点可能会导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和人民币汇率出现明显波动,比如9月初的G20会议、10月初人民币正式加入SDR、11月初美国大选,以及12月美联储可能的加息。
汪涛预计,央行会继续保持相机抉择的汇率政策,在维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定的同时顾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在四季度加剧,但她认为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不会超过6.8。
光大证券的研究团队预计,综合近几个月的外汇储备、资本流动等因素变化情况看,未来央行在降低干预成本的基础上,会通过引导汇率变化来避免市场形成一致预期,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继续保持较大波动幅度,但中枢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