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此次着实给投资者进行了一次身体力行的“投资者教育”。
包含打破刚兑条款的资管新规已实施数年,监管部门打破刚兑的决心也肯定不是说说而已。但真正的打破刚兑会面临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乃至社会问题,所以之前的每次类似违约问题大多以融资者、渠道方、资管计划管理人甚至地方政府的“众筹”化解甚至代为兑付了事,真正按照融资人的实际兑付能力处理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这也就造成了投资者对资管类产品实质上仍属刚兑的虚幻信仰。
此次恒大财富涉及逾期的资金规模太大、涉及人数太多且涉及众多的恒大员工、购房者与合作伙伴员工等而更受关注,也就影响面更广,是否再次被刚兑也就成了实施数年的资管新规中禁止刚兑条款的试金石。
就目前恒大捉襟见肘的资金状况,与在各路债主四面楚歌中的被迫穷于应付而言,恒大对此次逾期问题的应对态度应该说是足够真诚的,应对措施在客观上来看应该也是相对扎实而到位的,恒大所提出的三种兑付方案一一“现金分期兑付、实物资产兑付、冲抵购房尾款兑付”,也未必不是当前条件下可行的、可最大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建议方案。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投资者要求依约兑付本息的愿望与诉求,因此出现了投资者围堵恒大总部等不理性行为。
按照恒大目前的状态,以及此次事件中各相关方如渠道方、资管计划管理人、地方政府等目前的态度,大概率是不会主动参与,也不肯被动分担兑付责任的,独撑兑付危局且深陷危机的恒大,在勉为其难的情况下提出这一投资者虽然不甚满意的三项建议,可能也尽了洪荒之力了。在涉及恒大的诉讼案件已经被指定集中于广州中院管辖的情况下,在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压力下的众多分散投资者可能讨价还价的回旋余地还是比较有限的。未来这一事件到底会如何发展演变、恒大还会不会提高和改善兑付方案与条件,的确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现在看来还是要再次重复一下那句已经听到腻味的老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恒大此次真的给投资者进行了一场让投资者身体力行的”投资者教育“。
从此,被唤作“许教授”的许家印,也不算浪得虚名了。
犹记“许教授”三年前曾经动情地说过:“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这话,不管别人信不信,我可是肯定信了。因为恒大是什么样的真实状况,行业未必了解,社会未必了解,精明如“许教授”者,岂能不了解自己的企业?
所以此次恒大在破产传言下严正声明辟谣并重申发挥自身市场主体的作用,不逃废债务、勇敢地担当起努力复工复产和保交楼、防烂尾的责任,我还是信了。因为面对四面楚歌、遭遇挤兑风险的恒大和许教授,已经享受到了涉讼问题移交广州中院集中管辖与审理的“待遇”。显然,这不是一般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得到的“待遇”,因此承担起保交楼和防烂尾、全力保障客户合法权益这一社会责任,也就成了恒大与“许教授”真诚并竭尽全力的选择了。恒大与“许教授”此言,应该绝对不虚。
恒大的今天,看似是大环境变化所致。但从许家印的做事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必然。
事不过三,许家印的好运,已经有过三次。1992年,许家印南下深圳,赶上了全民经商潮。1997年,恒大成立,很快许家印就赶上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2015年,志得意满的许家印挥斥125亿港元买入刘銮雄的“美国万通大厦”,并将其改名为“中国恒大中心”(最近被挂牌寻求出售)。一年后,中国楼市暴涨,许家印再走一次好运,走上人生巅峰。
这三次走运,有许家印嗅觉灵敏、出手果断的原因,但更多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时代潮流。人生如果成功次数多了,会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时运不济时,赌错一次,失去的可能会是所有。
当然,理论上,恒大还有翻身的机会。恒大手里还有不少优质土地储备,另外还有146个旧改项目,如果舍得断尾求生,愿意贱卖项目,也不是不能活下来。
不管怎么样,留给63岁的许家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