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自媒体卢克文写了篇文章叫《论公知三十年启蒙的失败》,批评公知只字不提生产力,不提工业化,认为最后救中国的,是工业化,是生产力,还嘲讽公知是一群吸食过精神鸦片的可怜虫。
我写了篇《可怜的卢克文,思想居然回到了大清朝》批评卢克文的观点,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读者说看不懂我的文章,还说我不懂工业化。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卢克文的故事会能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只要能打鸡血,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
工业化不等于现代化,工业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国家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最后就是人的现代化。很多人和卢克文一样,只看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就是理性。欧洲的近代发展,它的这条独特道路与文明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是解神秘化的过程,被韦伯称之为理性化的过程。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候流行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
人的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启蒙运动引导西方走出充满着教义、封建专制的黑暗中世纪 ,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走向以理性为基础建立的社会。
哈雷在牛顿《原理》第一版“前言”写道: 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 愚昧无知的乌云终将被科学驱散 。
卢克文只谈工业化生产力,很少谈现代化和人文主义。从卢克文的系列文章来看,卢克文实际上是故意拒绝人文思想和历史真相,迎合大众的简单思维,结论就是西方是罪恶之源。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卢克文对工业革命的看法相当可笑,其《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文章中回答,“是巨量的殖民地的原材料资源,和殖民地的庞大市场,刚好触碰到了文明的阈值数据,冲破这个阀值,就诞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爆发本身就充满了意外性,西欧人穷疯了想绕过奥斯曼跟中国做生意,才有了大航海,有了大航海,才有了殖民地,有了天量的殖民地,才有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市场的出现,这才引爆了工业革命”。
在卢克文看来,工业革命就是一个意外而已。卢克文错得太离谱了,历史不是这么简单的。从哲学角度来说,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工业革命不是意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英国先后经历了宗教改革和光荣革命,签订了《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从法律上限制君王的权力和保护公民的权力,英国因此被视为第一个现代法治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需要原材料和庞大的市场,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思想理论的动力,还需要金融市场和信用体系。看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以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看看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就知道工业革命没有那么简单。
工业革命是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奠定的社会和知识基础的自然产物,这是主流史学的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西方从15和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最后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其实是思想市场的产物。而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跟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就在于思想市场的差异。”(《没有思想市场 世界会怎么样?》)
张维迎说得很明白,工业革命就是思想市场的产物。张维迎还指出,“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是因为中国的专制体制和文化压制了企业家精神”,“看来,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关键的是自由,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焕发出人类的创造力。”(《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华为的任正非对于自由的理解有着不一样的深刻,感叹“没有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发明”。任正非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的《我们正处于爆炸式创新的前夜》文章中表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要拥抱新时代,世界必须鼓励思想自由。
没有思想自由,什么工业革命科技创新都是空中楼阁海底捞月。任正非作为一个企业家比卢克文更懂得,思想自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我在《可怜的卢克文,思想居然回到了大清朝》中说工业化拯救不了苏联,结果很多人反对。在人们眼中,苏联没有工业化就要被灭国,也打不败德国法西斯,和卢克文的观点如出一辙。
卢克文在《苏联帝国灭亡史 戈尔巴乔夫卷》中说,“斯大林在位时发生的大清洗、二战重大损失(前面两件事紧密关联,清洗大量高素质军官才使二战初期惨败)、个人崇拜、大饥荒,他确实有错,但他狂暴推进苏联工业化进程,使苏联从农业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并在二战中战胜了纳粹德国,他确实有功。”
有两点我们必须清楚,一、苏联的工业化的成功离不开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斯大林也承认:“在我们所有重工业工厂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二、苏联战胜纳粹德国,苏联的重工业功不可没,不要忘了还有美国强大的军事援助和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要不是斯大林的战略误判,被希特勒忽悠,苏联完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苏联工业化是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全部。过于迷信苏联工业化就会陷入武器决定论,抗日战争,我们小米加步枪对抗工业化的日本法西斯,接着又在朝鲜战胜现代化的美国军队。
一个国家的灭亡与否,不能简单说是由工业化所决定的,一个贫穷落后的阿富汗却成了帝国坟墓。工业化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但是没有人文主义和法治民主的工业化可能就走歪了,日本和德国把整个国家变成战争机器为法西斯服务,变成人类公敌。
如果斯大林继续坚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苏联也许是另外一种前景。可是斯大林的急功近利不允许这种模式,偏偏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斯大林模式决定了苏联的工业化注定是失败的,短时间的经济奇迹不代表生命力的强大。苏联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和现代化完全相反的道路,毫无人道的工业化,以牺牲农民为代价,乌克兰大饥荒死了多少人。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危机,民不聊生,连希特勒都要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
为斯大林喝彩的人,骨子里边有种潜意识,就是认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成功就行。有些人总喜欢用宏大叙事来掩盖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如果付出代价的是你的骨肉至亲,甚至是你本人,你愿意不愿意唱高调。你放弃了人道主义,其实也等于放弃你自己。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曾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去太多了,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耕地,可是七十年都没有解决粮食问题,不得不从西方贷款进口粮食。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出版的著作中称:“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强迫劳动,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工业化对苏联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欧洲恐惧的钢铁洪流最后变成了钢铁坟场。感叹苏联没有工业化就会被灭国的人,为什么不想想工业化的苏联为什么自己崩溃了。
只讲工业化不讲现代化,不讲人的现代化,南辕北辙必然失败,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