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慈溪、杭州湾新区,一直是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着墨甚重的重要板块。在“十三五”规划中,宁波就曾明确提出“推进余姚、慈溪和宁波杭州湾新区联动发展,打造宁波都市区副中心”。
显然,相较以往,“十四五”规划对这片区域的谋篇布局,用力更深——事实上,对该地区的谋划首次以专章专节的方式表述,亦可见一斑。
“副城”概念在国内城市规划中并不鲜见。在宁波之前,上海、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均早有提及。位于主城外围,接受主城功能扩散,与主城共同承担区域中心职能的副中心城市;是新发展的集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是具有独特城市功能和很强独立性的大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住宅匹配、区位优势、交通配套、商贸中心、教育资源、医疗设施、文娱场所、体育场馆等十项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
宁波跻身“万亿俱乐部”,十四五规划为杭州湾新区谋篇布局,旨在“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高标准建设3个以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省级高能战略平台”。
而《宁波市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关于慈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概念规划和前湾创新城高铁核心功能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技术服务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更是彰显着将前湾创新城打造成为高铁核心功能区的雄心。
除了高定位、高标准的战略愿景,作为对接上海桥头堡,目前杭州湾地区已形成由1座杭州湾跨海大桥、2大国际港口、3大高铁站、4大国际机场等组成的多维立体交通,集铁空港为一体,轻松通达世界
未来还将有全世界最长的跨海高铁大桥——沪甬跨海大通道(在建);中国第一条超级高速公路——杭绍甬智慧高速(在建);由沪嘉甬铁路和甬台温高铁构成——沿海高铁工程(在建);以及宁波到慈溪等多条城际铁路(规划),建成后与上海杭州形成1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实现“同城化”发展。
人口的增加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人的地方才有发展的空间。2015年,杭州湾新区人口约17.7万人;2020年,杭州湾新区人口32万余人。5年增长15万人,年均增长3万人。
相信所有人都知道产业对于人口乃至楼市的支撑,很多地方在过去几年里,房价跟随着大势不断上涨,但是浪潮退去后,突然发现并没有足够的产业去支撑这个上涨的房价,房价是上来了,但是却没有人接盘,最终成了一地鸡毛。
而杭州湾新区最大的特点,恰恰就是雄厚的产业实力,2010年杭州湾新区成立、第一步是发展产业,铲除那些有污染的企业,全部引进高端产业,这块350平方公里的新区2019年GDP达到660亿、平均每年增长29%、超越环沪的嘉善县等很多城市、占据了浙江第一县级市慈溪一半的财政收入。
在新区产业板块中,为减缓产业工人上下班潮汐式通勤现象,新区积极探索新型产业区居住模式,打造的用地混合、功能复合、建筑多样、人群多元等多重混合社区,将是国内产业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混合社区。
同时,宁波杭州湾新区还借鉴德国“藤蔓式”城市建设经验,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加强生态、生产和生活的有效融合,推动城市小城镇化组团,既克服大城市的诸多弊端,又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这座城市从图纸开始,就一直坚持以国际化理念为引领,重点学习“美日欧新港”的城市发展经验,全面推广无围墙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绿色城市等建设标准,并贯穿落实到城市开发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