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炉多时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挂网。
根据《规划》,福州都市圈范围主要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南平两市部分地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与早一步批复的南京都市圈趋近于纺锤形的轮廓不同,福州都市圈近似一个大写字母“T”,两条边分别沿海岸线和闽江延伸。
图片来源:《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在某种程度上,这透露出福州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从多个层面来看,《规划》的出炉对于福州而言均意义重大:其不仅是继南京都市圈之后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二个都市圈规划,更是在粤闽浙沿海都市圈提出后,域内城市诞生的首个都市圈规划。
《规划》提出,将推动福州都市圈打造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问题是作为在省内尚受到厦门、泉州两座闽南城市“挑战”的省会城市,福州在新一轮都市圈发展红利的加持下,能否再次扛起“领头羊”的大旗,在强者如林的东南沿海找到新的合作发展之道?
重组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
与“十三五”类似,“十四五”规划纲要依次列举了对全国19个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但不同的是,“十三五”期间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粤闽浙沿海城市群。
△ 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十四五”规划纲要
该调整极易让人联想到海西城市群遭遇的发展瓶颈。
2009年《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获批,成为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从现有材料来看,海西城市群横跨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四省,是当时涉及省份最多的城市群之一;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5市均为中心城市,“多极化”状态明显。
过度分散的格局,令海西城市群一直缺乏凝聚力。
作为牵头省份的省会,福州去年GDP刚突破万亿,总量不及同省泉州,与邻省的首位城市杭州、深圳和广州差距更大。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福州显然无法发挥“粘合剂”的作用,联动其他几座中心城市,共同带动区域发展。
而根据克而瑞地产2018年发布的一则研究报告,除5个核心城市外,其余城市在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且差距较大,未能形成城市梯队;不同省份的核心城市之间距离较远,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公积金、医疗保险账户互通、户口等细节问题上,更加缺乏整体协调的条件和动力。
周边的环境进一步加剧了省际离心力。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宣布扩容,原属于海西城市群的温州、丽水和衢州被纳入其范围内。潮汕三市也面临类似的选择——今年初,汕头与深圳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将探索“核+副中心”的动力机制。
格局层面的改变亟待展开。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海涛指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取代海峡西岸城市群,意味着城市群建设上升到三省战略层面,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从区域协调发展层面来规划东南沿海城市发展。
换言之,通过三省统筹取代原先福建牵头的模式,将可能进一步调动起合作的向心力、为城市抱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而在“沿海”关键词下,过去的合作框架还将可能得到进一步精简,为合作的落地增加更多可行性。粤闽浙三省重组城市群,意味着位于内陆的江西城市将无缘纳入其中;而在具体范围出炉之前,一种猜测甚至认为,城市群范围可能进一步缩水至原海西城市群中的沿海12市。
向海
对于福州而言,这恰是发展的突破口。
事实上,无论是较之于省内的闽南沿海城市,还是邻省的温州、汕头,福州都不算是一个“亲海”的城市。
从历史上看,由于“南重北轻”的发展惯性,福建经济重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闽南厦泉地区。位于闽北的福州,主城区常年夹在闽江与北部山区的狭长地带,与海岸线保持一定距离。当地有一种说法,外地人到福州后,甚至会惊诧于“到海不见海”。
随着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老城提升压力大,市区发展空间不足,“东进南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早在1992年编制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就明确了福州“东进南下”的发展方向。几年后投运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也成为福州向海发展的早期尝试之一。
但直到最近数年,福州才真正走向海洋。
2017年2月,伴随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研发楼二期项目等5个项目同时动工,福州滨海新城正式拉开建设大幕。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倪岳峰现场表示,福州真正“从一个知道海的城市迈向真正的滨海城市”。
同年9月,滨海新城所在的长乐撤市设区,推动福州建成区面积从232平方公里扩大至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3.3%提高至68.3%。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曾指出,福州下大力气发展闽江口经济,通过福州新区、自贸区建设带动闽江口乃至福建中北部的发展。这也是平衡福建南北差异、提升福州首位度的有效举措。
而在此基础上,福州还将构建更大的城市发展格局。
《规划》构筑了一种基于山海融合互动发展的“沿海都市圈发展新范式”,具体表现为“两带三湾区”的空间结构——
一方面,以环三都澳湾区、闽江口湾区、湄洲湾湾区三大湾区为主要载体,加快人口和资源要素聚集;
另一方面,在沿海环湾、沿江段两个方向,分别构建滨海环湾经济发展带和闽江综合服务发展带。“两带”恰好组成滨海滨江“T型”区域发展走廊。
在此基础上,福州都市圈还提出了一种“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主动力源、滨海新城为副动力源的双源驱动模式”,通过推动福州城市空间框架向东拓展,改变原有环状放射式路网结构,加强中心城区至滨海新城轴向交通联系,促进老城新区协同发展、无缝衔接。
联动
在新的城市格局下,福州能否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
与“T型”区域发展走廊相配套,《规划》还提出了一个“T型大通道”的构想:
一方面,完善区域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滨海发展带铁路通道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省内滨海城市的交通联系;
另一方面,完善山海协同发展带通道建设,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以及省内山区城市的交通联系。
基于此,《规划》提出将重点加快推进温福高铁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温武吉铁路、南平至宁德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一横一纵两个方向,也构成了福州进一步发展的两个路径。
从沿海岸线的横轴来看,通过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福州实际上打通了一条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开放式通路——
而根据之前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沿海岸线所打造的“沿海城镇密集地带”正是此前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推进城市联系、分工合作的重点区域。
从沿闽江的纵轴来看,则可能为福州进一步拓展腹地、打开发展局面。
根据《规划》最新提出的“闽江综合服务发展带”,福州将在沿江向海段重点布局综合服务、区域商贸、总部经济、高端科技研发等职能,向山段积极开拓绿色发展空间,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由此,与滨海环湾经济发展带形成配套,实现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此基础上,福州还期望调动全国范围的资源。
上个月,福州发布了《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榕留榕就业创业七条措施》,其中一大亮点是“万元生活补贴”。根据该政策内容,所有在福州就业创业且落户的国内外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及以上毕业生,均可享受“万元生活补贴”。
根据7月12日的数据,有1008名应届毕业生提交了“万元生活补贴”申请材料,其中365人已通过学历审核,补贴发放工作正在进行中。
如何用好加速汇聚到福州的人才资源?《规划》提出探索“人在福州,周边就业”的工作模式,促进都市圈大学生就业。通过在都市圈范围内对资源实现更有效配置,以提升福州整体的竞争力。
而通过此种布局,福州都市圈将打造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在都市圈时代,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