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造就更好的自己,深以为拥有学习能力是第一步,也是常常用到的一步。我默认这里的「学习」,属于提升自己的范畴,不是指应试的那种。
以下的一切,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一切都是妄言。
学习的奥义是「联系」,应用的前提是「内化」。
体系化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步:
1、了解工具
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等等。所以:
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不用奢求能读懂多少,能理解那些术语就可以了。
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别挑罗素的,那种书随便看看就好)或者所罗门的《大问题》。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维基、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诸如形而上学、一元、二元、有神、无神、泛神、先验、超验、经验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
学经济学,就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把里面的术语弄懂了,基本读经济学著作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我觉得比起曼昆那本,萨缪尔森的读起来更爽,更严谨,当然这可能是口味问题。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
(反面例子见大学的四大洗脑课。天天跟别人解释形而上学不是孤立片面、哲学史也不是按唯物唯心来划分、马克思更不是旷世以来哲学第一人……这种问题很累的)
其实,无论你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2、建立脉络
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了,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人物」,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因为长度可以无限延伸),EVERNOTE 和 onENOTE 都可以。新建一个页面,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完成之后,确保它已经牢牢记在你的大脑里,然后就可以扔掉了……
对的,不建议使用现成的时间轴。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时间轴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找出兴趣点
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
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
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介绍一个方法:
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许多知友验证。
4、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
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
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
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
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① 带着问题去读。每读到一个地方,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可以查书,查资料,查维基,解决了再继续读。不用担心影响读书效率。记住,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弄懂一个领域而读书,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读完而读书。
② 做好笔记。这方面,推荐我原创的INK 笔记法。
(INBOX - NOTE - KNOWLEDGE,这么一说突然就感觉高大上了……)
具体步骤:
① 把笔记本分三个区,分别是 INBOX、NOTE 和 KNOWLEDGE;
② 将一切想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记在 INBOX 上。例如一句话「Evernote 和 Wiz 对比」
③ 每天定时整理 INBOX,将里面的内容通过搜索完善、延伸,整理成一条笔记,放入 NOTE 里。例如「Evernote 和 Wiz 对比:优点:xxxxx;缺点:xxxx……」
④ 每周定时,把所有相关的 NOTE 笔记,整理归入同一个主题,放入 KNOWLEDGE。
主题是什么呢?主题其实就是关于应用的想法。
我在笔记里看到一个素材,觉得可以就此写成一篇文章,那么这个立意就是主题,我就可以把这个素材放进去,以后看到相关的素材,也可以放进去。
再比如,我读了《关键链》和《定位》,觉得其中一些思想可以推广到部门里,那么我就可以设立一个主题「给 BOSS 的建议书」,把它们放进去~
这个过程推荐使用 onenote 完成。
详见:如何构建你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427617/answer/28206585(查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这个过程中,你读文章,读杂志,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识,都可以把它们纳入你的笔记里,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唯有这样,这些零碎知识才有价值。
在这一步的学习中,你写的这些笔记,就是你最重要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展现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更进一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这种发问 - 思考 - 拓展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用。练得多了,你会发现看待问题的时候,速度快了许多,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提升。
5、拓展和应用
重复以上步骤,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然后,就是让你的知识体系发光发热,去应用它们。写博客,写回答,教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障碍点,再攻克之。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
许多人推崇「做中学」,因为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要「用」的。你写一篇文章去介绍、去讨论,也是属于「用」。你学到的知识,只有能够应用,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应用本身,也即是内化的过程。
到这一步,你就已经算入门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啦~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