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院陆续转载了驻法20多年的媒体人郑若麟、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等专家访谈,他们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与西方政经媒界“斗智斗勇”的经验。
西方媒体借助媒体、平台等先发优势,不断对中国发起舆论攻击,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的崛起,部分反华势力以“民主”“人权”之名攻击抹黑中国,炒作边疆、港台话题,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当中国澄清并抗议时,又给中国扣上“战狼”的帽子。
中国民众长久以来憋着一口气,但是否只有站在一线火力全开地回怼才是唯一回击的路径?普通人借助平台,不时放出“冷枪冷炮”,日积月累能否滴水穿石?这场国际舆论战,或许是相互配合的“团体作战”。
前不久,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只有两个单词的推文,让BBC改了一篇关于新疆的报道。
在3月17日BBC播发的题为“英国议员就中国强迫劳动问题批评有关企业”的稿件中,编辑使用了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误导性图片。
图中两名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似乎在哭喊,并紧紧抓住身旁一名防暴警察的手,图片旁边则附文注释——“中国被指控对维吾尔族存在严重的不当行为”,从而为该文营造出一种中国警察正在“残忍”对待维吾尔族民众的假象。
BBC原报道
报道发出一个小时后,我看到了这篇文章,并很快发现这张照片其实拍摄于2009年,完全不具备新闻时效性。而且,在图片库网站进一步核实之后,这张由法新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在官方文本介绍中表明,当时是维吾尔族妇女在拉扯防暴警察,而防暴警察是出于保护目的才将维吾尔族妇女与抗议民众分离开来。
gettyimages图库中的照片介绍
于是,我立刻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发了一条推文,将BBC的报道与原本的图片和文本解说分别截图摆在一起对比展示,文案只写了两个单词,以讽刺这种枉顾新闻伦理的做法——“News” reporting(“新闻”报道)。
很快,这则简单的推文被广为扩散,浏览量达10万多次。有外国网友留言嘲讽,“真棒,BBC竟然用一张12年前的图片来描述新闻。”还有网友则表示,“仔细看完原图的配文后才发现,其实这名警察是在保护这些维吾尔族民众。”
稍早前,所谓“人权观察”组织的负责人肯尼思·罗斯在推特账号上分享了这张被BBC严重误用的照片,以期借此引发人们对所谓新疆“人权问题”的关注。但海外网友将我的推文直接贴到了他的回复区里“打脸”,坐实了他不经事实核查就对中国横加指责的做法。
在舆论压力下,BBC将报道中原先那张引人遐想的配图更换为英国国内举行抗议游行的照片,并将图片说明由原先言之凿凿的“中国对新疆存在严重不当行为”改为“中国对待新疆的方式遭国际社会批评”。
作者推特截图
用两个字、两张图的推文,打掉BBC一张虚假配图,似乎发挥作用了。但事后有人问我,只让BBC换了一张图有什么用呢?他们还不是继续对新疆问题数黑论黄?
这一发问让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确,一些西方政治势力大肆炒作新疆问题,西方媒体上的涉疆负面报道如潮水般翻涌而来,我让对方做出这一点微小的改变实在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扭转整个局面。
但是,这种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呢?让西方媒体在每一次造谣时都付出一点代价呢?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曾发起过一场“冷枪冷炮运动”,在敌军拥有火炮、坦克、飞机等技术兵器优势的情况下,发动全军在阵地战中打冷枪狙击杀敌。我军在200多公里长的阵地上活跃着成百上千的狙击小组,迫使敌人整日龟缩在掩体中,大小便也不敢出来,士气降到冰点。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军通过狙击毙伤敌5.2万人,效果相当于打赢了一场正规战役。这个策略显然令美军印象很深,美国甚至曾罕见地以朝鲜战争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狙击兵岭》。
当前我们身处的国际舆论战,也正是一场与之相仿的“非对称战争”——国际主流平台、渠道乃至话语权都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对传播中国人自己的声音造成了结构性的压制。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基层对外媒体工作者或许可以参与到一场高密度、低烈度的“冷枪冷炮运动”中来,将外媒抹黑中国报道中的事实性、逻辑性错误和违背新闻原则的做法直接展示给海外受众。只有当他们的问题不断被曝光、每次污蔑都要相应付出成本的时候,西方媒体利用信息壁垒而不断放大的回声室效应才有可能逐渐被削弱。
去年我在武汉报道疫情时,BBC先后三次邀请我直播连线采访,我借助对方的平台向全球听众澄清武汉的状况。这种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较量,或许的的确确改变了一些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且如此公开的对话也声明了我们的立场和观点。
但是这对于大多数国内的对外报道工作者来说,未必是一个可持续模式。除了议题被对方操控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媒体平台掌握在对方手中,我们未必有机会能长期利用对方的平台为自己发声。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殊不知,为了战胜谎言,真理也需要被重复一千遍。如果不能持续发出声音的话,我们的舆论斗争依然会落于下风。
近年来,国内多数人都认识到了舆论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西方在国际舆论场对我们的抹黑打压,让中国推行的新疆、港台等国内政策及“一带一路”等对海外倡议的成本更为高昂。
在此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境外势力渲染中国媒体正在大力度开展舆论战,而国内很多人却批评媒体在对外输出上毫无作为。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下,国内民众大多憋着一口气,非常希望看到中国的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能对国外火力全开回怼,或者进行针锋相对的公开角力,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代表我们真的实现了“对等回击”。
然而,在“冷枪冷炮运动”中,除了庞大的杀敌数量之外,我们还成功地“让敌人低下头来”,这种态势的逆转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胜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