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治理事务将从政府转移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大势所趋。商会作为市场主体最集中的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主体之一。
一般来说,人们对商会容易单纯地理解为经济组织,而忽视了它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推动统战工作向商会组织有效覆盖。
什么是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简而言之,我们的商会,不是仅定位于“在商言商”的经济联盟,而是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性统一”的商会组织。中国特色商会组织,要在政治上团结广大会员听党话、跟党走,在经济上服务广大会员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引导广大会员自治自律、调解矛盾、扶危济困,为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拾遗补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省商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引导功能发挥不充分。很多行业协会原先挂靠在行政机关,对统战工作、商会党建等原本就不够熟悉。二是职能部门授权不充分。近年来,江苏、浙江等省积极探索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及购买服务工作,取得了政府、商会、企业“多赢”的结果,而我省相关工作进度较为滞后,商会缺乏对企业服务的主动性。三是商会专业人才匮乏。虽然商会以企业家为主体,但职业化的商会秘书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商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普遍为“外行”,缺少热心商会工作、熟悉行业政策和商会业务的专职人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政社沟通,发挥商会作用。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商会作用还没有形成常态,党政领导联系企业多、联系商会少、政策制定征求企业意见多、征求商会意见少、“四送一服”跑企业多、跑商会少,利用商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动性不够,政策落实效果也受到影响。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与商会定期会晤制度,通过商会宣传党的政策,落实党的要求,听取行业意见,充分发挥好商会在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让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让民营经济人士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党指引的方向上来。
加强授权力度,支持商会发展。民营企业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点多面广,政府相关经济主管部门精力有限,服务不可能面面俱到。从完善社会治理的角度,通过商会服务企业,许多方面会比政府直接面向企业更为有效、更加精确。同时,商会的发展和行业授权管理职能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职能就很难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向商会购买服务的机制,把政府“不用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更多地交给社会组织,通过向商会购买服务或委托事项,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商会发展,做到脱钩不脱扶持,脱钩不脱服务。
建设人才队伍,提高商会执行力。商会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政企沟通的“粘合剂”、劳资纠纷的“调解员”。商会的专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过硬。他们没有行政执法权,需要熟悉政策法规,有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一定的文字能力和党建工作经验,靠优质的服务,才能做到政府满意、企业舒心。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培养商会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体系,特别是优秀的商会秘书长可遇不可求。我省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部门要率先在大专院校开设商会专业人才课程,根据商会需求,增设有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