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潮愈演愈烈,百货、超市、便利店、餐饮、购物中心全都涉及! 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教训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关店潮涌现的怵目惊心甚至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大洗牌。
于是乎,有人说:实体经济不行了!这种说法首富王健林第一个不同意!
618大战已悄然开始
实体经济越来越萧条,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一个链条上的大量劳动力失业。个体店面现在根本开不下去,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消费减少。关店,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断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转移,或意味着调整。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时代,压垮实体的“真凶”是电商。但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电商里的厮杀早已经是惨不忍睹——现在你也会常常听到一句话:电商越来越不好做了。
为了加速产品销量,各大电商平台的造节运动此起彼伏,以京东、苏宁、阿里为首的电商行业接连放话,表现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是,今年的618不仅是电商企业的狂欢,以飞凡为领头人的实体零售业态也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今年的618年活动中,飞凡商业联盟将携手其已入驻的3000+线下实体组成史上最强大的实体商业联盟体,以此来对抗电商平台的胸有成竹,这是两种不同业态首次进行促销对垒。
飞凡会员总量已达1.1亿,其中活跃会员达近2100万,飞凡APP下载量超过1000万。全国已有超过1200个商业项目与飞凡达成合作,飞凡开放平台入驻商户超过40000家。
过去飞凡经历了多次的迭代,但再次出发的飞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进展。而今当它以实体联盟者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这一连串的数据表现,就是霸主归来的感觉。
大家都说经济下行,王健林说:线下商业是可以飞到天上的,飞机就是从地面飞到天上去的。实体经济不行只是个别行业罢了。王健林和万达旗下的飞凡确实给线下的实体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万达拥有企业独一无二的线下资源
2015年开始,一百五十多个万达广场开业,平均每个广场每年约2000万进场人次,合计下来一年有20亿人次,大概会有上百万台车进去。
“我们觉得万达拥有中国企业独一无二的线下资源,有一百多个广场,接近一百个酒店,几年后还有若干个大型度假区,这么几十亿人次来来往往,这么丰富的线下资源为什么不利用呢?”
根据王健林的规划,简单说,就是建立大会员、大数据体系,用现代的移动终端的先进技术,把会员消费的次数、额度、喜好等信息建立起来,然后做出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阶段的招商和调整商家布局。
在王健林看来,如果万达能够培育一个1亿规模的会员人群,潜力将无限。而且王健林认为,万达的会员会有很高的含金量。“我们有上亿会员,一些大的汽车厂家、大的商家都会面向这些会员投放广告;开餐饮、开电影院的商家也可以来投放广告。
电影院和航空公司一样,一个人看电影和100个人看电影,对于电影院来说二者成本是一样的,如果有了这套会员系统,今天上午突然看电影人少了,就可以马上进行会员促销,票价本来30元,现在15元可以看晚上黄金时段的电影,我相信人马上就坐满了,餐厅也是如此。所以我相信我们的盈利前景是可观的。
电商和实业是相互融合的
当前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很多实体店纷纷倒闭。很多人把矛头指向电商,甚至很多实体店在清仓处理时打出了这样的标语:“网购打击生意难做”“微商疯狂,网购疯狂,生意不景气,马云我恨你”,甚至极端的有“淘宝不死,中国不富”。
王健林表示:“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后可能不会有单纯的电子商务公司和单纯的实体企业,二者一定是相互融合的。电商和实业是否会活得好,就看你是不是创新、是不是适应形势了,适者生存。”
美国前十大电商全部是实体企业做的,在中国之所以还没有实体企业把电子商务做大,是因为中国的服务终端和物流配送还不够发达,而美国实体经济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已经完全成熟了。在王健林看来,实体企业可以同样来做自己的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
王健林和飞凡自信的来源
过去几年关于实体经济下滑这种说法随处可见,由此而来的对电商的看好、对O2O的热捧,一波新的创业潮和转型潮也在不断涌现。
曾经那些因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兴起而唱衰实体经济的人,今天也不乐观的认为,电商也开始走衰了,可那又怎样?
电商平台的士气勃勃使得它们越来越激进的想要做的更大、更宏伟,而以王健林带领的飞凡为首的线下实体联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谁说实体经济不行了?
以下三点可看出,王健林对实体经济还是自信满满的:
1、实体商业本身触网难。因为单体分离,没有形成凝聚力,而飞凡电商则可以通过商业联盟体的形式,将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与品牌门店形成互动,达到积分互通、会员共享的通用机制;
2、消费者回流线下更注重体验。飞凡携手实体店可打造强大的场景式服务体验区域,将本地化、一站式、数字化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
3、飞凡整合互联网技术和商业资源。帮助品牌方和购物中心、百货等实体触电线上,不动一兵一卒,即可借助飞凡现有成熟模式和开放平台,双方互相效力,达到效果最大化。
眼下,无论是电商企业,还是实体企业,大家都在保命似的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迭代,改变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原始供给端资源配置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经济。
另一方面实体+互联网的玩法越来越多样化,电商平台也好,实体经济也罢,如何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体验,如何能增加消费者与商家或平台的关联粘性,如何能激发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提高客单价,这些才是零售企业更应该注重的事情。
其实互联网才是如履薄冰
电商业务的销售额仍然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几,大部分的销售仍然是在线下完成,且随着传统电商的创新遇到瓶颈。而线下实体依托良好的体验和场景服务,以及越来越趋近于线上价格的调整策略,使得消费者回流线下的现象愈发明显。
现在都说实体经济如履薄冰,其实互联网才是如履薄冰。大家可以想想,实体经济企业都可以活到几十年以上,但哪家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活过10年以上?在全世界有哪家互联网公司活跃度超过5年以上的呢?
日本互联网化程度领先中国,但实体店依然是民众的首选,电商是作为在体验之后的便利性辅助。
马云曾说:“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是你的实体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们家的零售不行了。”
中国今天的消费风口极其巨大的,这是独一无二的全球罕见的机会。只有先了解市场,再摸清规律,才有可能飞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要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自己的品牌。
今天许多企业争取解决的是今天的问题、昨天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如何解决明天的问题。未来世界不会建立在规模经济、权势和金钱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知识、智慧和创新的基础上,任何东西有前瞻性才有意义。只有站在前瞻性这个角度去思考,实体经济未来才能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