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扩圈,都市圈再进一步。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到2025年南京与“圈”中各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把南京都市圈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
早在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首个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跨省都市圈规划。
这相当于从官方层面,认可了南京将安徽4地市作为自己的发展腹地,“势力范围”横跨苏皖两省。
徽京,这一次终于名副其实了。
01
地跨苏皖两省,南京都市圈一出世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国内,跨省都市圈并不鲜见。北京与环京形成的北京都市圈,上海与江浙8城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浙江与安徽、江西纵深形成的杭州都市圈,均属此类。
南京都市圈,为何与众不同?
在历史上,南京就是江南省的首府。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横跨如今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江西部分地区,“徽京”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时光斗转。数百年之后,南京以都市圈之名重回“徽京”之位。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囊括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淮安、扬州4地,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4市,以及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2个区。
目前,南京都市圈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500万,2020年实现GDP41750.78 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1%。
事实上,规划不是凭空而来。
早在规划出台之前,南京都市圈就已低调发展了20年,与周边地市的关系早已跨越了省域限制和行政藩篱,获得各地市的直接认可。
先有市场,后有顶层规划;先是自行发展,后有两省共建。这是市场的力量,也是城市发展的规律。
02
南京都市圈规划,有何亮点?
其一,规划首提“都市圈高速环”概念,这是全国首个横跨两省的都市圈外环线。
这是相比城市内环、外环概念的延伸,都市圈环线,通过交通将各大城市里连成一体。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外环将经过南京、马鞍山、滁州、扬州、镇江5座城市,全长282公里。
其二,建设轨道上的1小时都市圈,南京与圈内城市均可实现一小时通达,这将是都市圈最直接的利好。
这一目标要想实现,则需要借助高铁、城轨、地铁、市域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助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城轨和市域铁路。
加快南沿江、宁句等项目建设,推进沿江高铁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合肥至新沂段、南京至淮安、南京至宣城、南京经仪征至扬州、镇江市域句容至茅山线、扬镇宁马城际镇江至马鞍山段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城市(镇)延伸和客运服务公交化;支持南京、芜湖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根据官方透露,宁句城际力争2021年开通,宁扬宁马宁滁线将确保2021年开工。
虽然国办刚刚发文“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但基于都市圈一体化的S线或许在放开之列。
其三,在规划里,芜湖获得了一系列利好的加持。
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城市,坐拥2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位居全国前20位,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区域优势,均不容小觑。
南京都市圈规划,对于芜湖有诸多利好:南京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芜湖则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提出,支持支持南京、芜湖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枢纽,扬州泰州、淮安涟水、芜湖宣州等周边机场为辅助的机场体系。
03
南京,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
近日,南京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2345”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常住人口突破1千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美元,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4%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左右。
这一目标,简单来说就是2万亿俱乐部、千万人口城市。
2020年,南京GDP达到1.48万亿元,超过天津,首次跻身十强之列。未来5年,南京再进一步,跻身2万亿俱乐部,悬念不大。
至于千万人口,则需要更大的动作。
在主要城市里,只有南京、青岛、长沙、济南、合肥等地常住人口尚未破千万。
2019年南京常住人口为850万人。如果2025年想要突破1000万人,这意味着未来南京每年增长大约30万人。
而2016-2019年,南京合计仅增长23万人。显然,想要实现5年突破1000万人的目标,南京无疑要进一步加大抢人力度。
当地已经有所行动。就在今年年初,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对持有上述四区居住证、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人员,即可办理落户。
不仅如此,南京还创造性提出,实现与苏州在积分落户时,居住和社保缴纳年限累计互认。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的居住和社保缴纳年限,申请落户时纳入南京市累计认可。
未来,借助都市圈战略的推进,南京人口集聚度想必还会继续提升。
04
徽京“名副其实”了,合肥怎么办?
江苏、安徽两省共建南京都市圈,相当于打破“画地为牢”的传统利益阻碍,承认安徽部分地市作为南京腹地的事实。
然而,合肥并非普通的弱省会。
借助“全国最牛风投城市”的威名,合肥顺利跃进万亿GDP俱乐部,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乃至科创领域都有了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10年,合肥是中国进步最大的城市之一,GDP增幅位居长三角首位。(参阅《过去10年,谁是中国进步最大的城市?》)
显然,对于合肥来说,庞大的安徽腹地无疑正常发展壮大的重要凭借,做大强省会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南京都市圈的获批,势必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根据规划,合肥都市圈囊括八个城市:
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及县级市桐城。
其中,芜湖、滁州、马鞍山,横跨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成为两大省会的共同腹地,这三个城市可以“左右逢源”,享受两边的政策红利,对于发展显然是好事。
南京都市圈获批,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无疑都是利好,但对于合肥,则是另外一回事。
不过,作为一个从中部最弱省会摸打滚爬上来的城市,合肥早非“当日阿蒙”。否则,按照当年孱弱的市场地位,合肥被并入南京都市圈也未尝不可能。
如今,合肥都市圈独扛大旗,能与南京都市圈相提并论,合肥经济早已赶上南京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这就足以说明合肥的成功之处。
合肥这些年获得了一系列的重磅利好:
通过最强风投建立了高新产业矩阵、在八纵八横高铁路网上获得了枢纽地位,带领 整个安徽成功跻身长三角城市群,获批仅有的4个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这正是合肥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强,产业强,不怕人口不回流,不怕其他地市不争相拥抱,更不怕其他都市圈的直接竞争。
当然,南京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