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宏伟壮观的炎帝陵。王林摄
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
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以高平市北部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与故事传说,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凝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教稼穑,疗民疾,神农炎帝开启华夏农耕和医药文明
由高平市区沿207国道向北行驶17公里,映入眼帘的就是海拔1297米的羊头山。
“羊头山亦名首阳山,这里有旧石器时期古‘羊头山人’文化遗址。远古时期,神农炎帝率部落在羊头山一带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引领记者上山的晋城知名文化学者李俊杰对于羊头山上的条条山道都轻车熟路。
“说起炎帝,首先得说‘种五谷,教稼穑’。”李俊杰讲述了在高平当地流传很广的传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炎帝从一株刚刚破芽出土的狗尾草上得到启示,将野生植物栽培成功后,才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这在唐代《黑暗传》中表述得更加形象:“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
羊头山林茂水秀,气候温润,炎帝神农部落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而赖以为食的禽兽越来越少,族人遭到严重的饥饿威胁。作为首领的炎帝不得不另寻食源,以供族人生活。这里土壤结构疏松,便于开垦播种,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粟类作物的生长要求,故而,炎帝神农选择在以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培育五谷——黍、稷、麦、豆、菽。“五谷畦”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遗迹。
“炎帝不仅是中华民族农业之祖,也是医药之祖”。研究炎帝民俗文化的本土专家王永忠告诉记者,“炎帝利用药食同源的理论,通过品尝野生食物,辨出了一些可食和不可食的动植物。”据《史记·三皇本纪》:炎帝“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王永忠说,因炎帝以姜水成,姓姜,从羊从女,炎帝族崇拜羊图腾,又定居在羊头山,故炎帝在高平发现的第一味药便取名为“姜”。《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草药365种,其中高平市地域生长的就有108种。
在炎帝岭上的后沟村流传着“支锅石”的故事:炎帝弄来三块一样大的巨石,在上面支上一口大锅,中药就是在那口大锅里熬成的。村民们说他们在炎帝岭上见到过三块黄砂岩质巨石,巨石一侧颜色是红色的,另一侧颜色是青色的。三块巨石之间相距都是3.5米,每块巨石的长、宽、高均为1.5米、1米、1米。而在大锅旁的沟里有一处“神农泉”,从山体上渗下来的水汇集注入1米方圆的水井中。相传神农泉是炎帝所造,用于清洗药材。
尝百草、兴医药、救死扶伤。相传,炎帝每选定一种草药,或制造出一种药丸,首先让自己的孩子品尝试验。炎帝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松圪枝,就是因为吃了炎帝制的药丸,中毒后变为畸形人。炎帝也因身中剧毒而献身。王永忠侃侃而谈:不仅仅如此,炎帝还发明制陶、织布、舞蹈、五玄琴、作蜡祭、创日市,是原始社会衣、食、药、娱乐、交易的主要发明者,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泽被后世。因此,被尊为中华第一大帝,位列三皇。
炎帝文化资源雄厚,信俗基础齐备,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神农炎帝,功高盖世。后人不忘始祖,修庙立碑是民间最常见的方式。高平现存炎帝庙宇30余处,碑记石刻100余通(块)。
炎帝献身后,薨葬庄里村。村中炎帝陵,俗称“皇坟”。北宋《太平寰宇记》里记述:“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尚存。”可见陵墓由来已久。内有“炎帝陵”石碑一通,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所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炎帝陵的碑记石刻。
在“炎帝陵”碑的地下,有一条直通墓穴的通道,供守墓人和祭祀的官员为陵墓内的万年灯添油,使万年灯常年不熄。炎帝陵旁宋代以前就建有一座五谷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办祭祀炎帝的庙会,各级官员和周围百姓都要来参加祭典活动。高平民间有“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咱们种地全靠他”之说。
采访中,高平市新闻办主任宋和平告诉我们,高平的许多村名地名都和神农炎帝有关,述说着炎帝尝百草、始农耕的功绩。
炎帝在高平西北处的一座山岭采药时,曾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食一种“百足虫”,不能自解而身亡。该岭因此得名炎帝岭。
炎帝误食断肠草中毒后回归羊头山,路经一村,疼痛难忍,不能再骑马了,换为人抬着走,故名换马村。
与换马村相邻的北营村,因炎帝走到此地病势加重,随行人员呼唤已不能答应,人们把此地称“叫不应”,后演变为北营村。
炎帝陵所在地庄里村,实为“装殓”二字的谐音,就是因为炎帝在此装殓安葬而得名,后来演变成庄里村。
由此可见,在高平——神农炎帝创业之地、献身之地、陵寝之地,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先民们对炎帝陵庙顶礼膜拜,对炎帝故事传承久远,可谓优势独特,资源雄厚,具备海峡两岸共同传承炎帝文化的信俗基础。李俊杰告诉记者,自1995年在神农镇庄里村发现炎帝陵碑以来,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对高平炎帝考古和炎帝文化研究日渐升温臻至今日高峰。
今年1月23日至24日,记者亲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省委宣传部、晋城市委市政府共同在京举办的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时说:“历史遗存相对完整、文物古迹佐证有力、文字记载翔实丰富、石碑石刻独一无二、祭祀活动由来已久、炎帝民俗风情影响深远,这是高平炎帝文化的独特优势,雄厚资源。
与会专家认为,中华农耕文化追本溯源,首尊炎帝农皇。播五谷、制耒耜、教稼穑、尝百草、疗疾伤、创集市、治麻布等均为首创,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壮举,凝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进一步挖掘研究神农炎帝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传承和弘扬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曾动情呼吁,“让我们一起到高平去吧,到那里承受炎帝的雨露之恩,接受高平老百姓所保存着的中华民族童年的那种纯真的感情。”
弘扬炎帝精神,让炎帝文化绽放光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
在人类的奋斗历程中,以始祖炎帝的首创精神作为开端和源头,中华民族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文明进步、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民族精神,这就是炎帝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弘扬其精神、传承其文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面对一次次挑战都能生发出无穷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精神穿越岁月烟岚到了今天,源源不断注入的文化意蕴使其历久弥贵,愈发需要进行“寻根炎帝”到“文化自觉”的跨越。
拥有独特炎帝文化资源优势的高平市,肩负起这一使命。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告诉记者:“站在新时期新起点上,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市委、市政府决心高高擎起‘炎帝文化’旗帜,努力把高平建设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精神家园。让炎帝精神成为高平奋发有为、众志成城的强劲动力,助推高平先走一步、富民强市,挺进全国百强。这一决策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肯定和支持,使我们信心倍增。”
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5月17日,高平全面启动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历时近两年,全部完成这一浩大工程。以“炎帝陵保护+连片开发“为主脉,初步形成了”寻根炎帝”“怀古长平”“印象良户”“梨园飘香”"千年古刹"五大旅游重点区域,建成了占地面积5万亩的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为高平市的产业战略性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发挥巨大承载作用。
站在修复一新、气势恢宏的炎帝陵前,宋和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些年来,当地民间自发而起的祭拜炎帝活动不曾间断。高平要建设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精神家园的消息,更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台湾炎帝神农文史学会开展"中华神农文化寻根之旅"活动,150多位台湾著名专家学者和台商来到高平参观访问,举行了以"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高层论坛、祭祀神农炎帝等活动。
岁至初夏,太行山上满目葱绿、繁花盛开。
当此时刻,“寻根炎帝,梦回高平”如期启幕。
5月13日—15日,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拟在高平举行。其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副会长王震中、刘庆柱等专家学者;国台办和省、市等领导;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台湾原三重市市长、三重先啬宫董事长李乾龙等贵宾将齐聚一堂,为深度研究和开发炎帝文化资源提供学理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做好炎帝文化这篇大文章,进而牵引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5月14日,包括1000多名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峡两岸社会各界2000余人将齐聚高平,隆重举行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拜祖活动。
这是弘扬炎帝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绝佳时刻。朋友们,到高平来吧!来感受中华民族童年的艰难跋涉,来向我们共同的炎帝老祖深深鞠躬,来分享一场精彩的炎帝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