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是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的迅速突破,如皋的雄厚文化底蕴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滋润下得以升华,形成一种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长寿文化体系”。
弘扬“居家持孝”的文化底蕴
上上下下敬老成风
据调查,如皋市百岁老人中,有94.1%与子女、孙子、重孙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现象常见。孝道入骨,这正是长寿之乡的一大文化底蕴。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如皋实施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等“八个一”惠老工程,即每年一次长寿金补贴、每日一瓶牛奶、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和义诊等一系列的老人优待和服务,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如皋全体老年人的真实写照。
普承豁达大度的文化底蕴
全民崇尚礼让友善
豁达大度体现在如皋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细节之中。如皋市广泛开展“你好,邻居”系列活动,有效融洽了邻里关系,有力推动了社区和谐,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文明实践品牌活动。
淳朴的如皋人不仅对亲朋友爱,更是将善意传达给了陌生人。针对在如皋工作的外地人发起的“我带爸妈看如皋”“爸妈来看我工作”主题实践活动,触动了很多“新如皋人”的泪点。
激扬奉献大爱的文化底蕴
助人为乐自然成习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如皋市历史文化街区东大街迎春桥上的这副对联,历经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可见,深深印刻在如皋人的心里,同时转化为“微笑之城大爱如皋”志愿接力的行动。2020年初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近400名市级机关党员志愿者、4000余名镇村党员志愿者坚守一线,成为群众身边的坚实依靠。25万社会注册志愿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信息化、精准化、个性化匹配群众需求。
针对基层农村医护力量相对薄弱现状,如皋市组织医护志愿服务力量,发起“医路丹心”志愿服务项目,惠及群众20万余人;针对孤寡、独居、身体不便老人,开展“爸妈食堂”上门送餐和“暖心食堂”集中供餐服务;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疫情期间网课不便难题,开展“不让一个孩子掉线”系列活动……遍布城乡的志愿者们无怨无悔奉献付出,温柔寒冬岁月,让志愿服务常伴老人小孩和优抚对象左右,成为全体市民整体共享的益寿保障。
深植亲绿喜花的文化底蕴
村民擅营“绿色银行”
“栽花种草,一生不老”,这是如皋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注重生态文明,崇尚环境洁美,被国内外生命学家公认为如皋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另一种重要文化底蕴。如皋的花木盆景始于宋,盛于明清,如今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绿色银行”。机关、学校、家庭多有园林小筑,园内盆景艺术高雅,令人赏心悦目。
如皋市全面疏浚改造“母亲河”龙游河,建成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龙游河生态公园;先后对老旧小区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推动老旧小区“变身”为环境优美、秩序规范、文明和谐的宜居小区。“城在景中,绿树绕城”从画卷走进现实。
厚育从艺养生的文化底蕴
健身欢娱无乐不为
“走,跳舞去!”如皋市白蒲镇沈桥村67岁的周大妈说。文艺表演,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趣味游戏竞赛活动深受百姓喜爱。投入形形色色的文体娱乐活动,这是如皋人能够长寿的又一种文化底蕴。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如皋市准确把握群众文化新需求,创设“我们的节日”、送戏下乡、“乐一天”农民文体艺术节等系列文明实践载体,大力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标兵评比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融入近在身边的“文化圈”。
如皋市精心打造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规划馆等于一体的文化广场;整合东皋书驿、农家书屋等资源,打造近400个“东皋书房”;设计制作“文明·如皋年”“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等100多幅带着本土芬芳的特色公益宣传画,打造美食墙、邮票墙、能量巷子等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墙,文化浸润无处不在。
“有了这样的文化生活,真的能使人长寿!”当地老人幸福地说。